1. 程式人生 > 其它 >Day2 軟體測試基礎課程

Day2 軟體測試基礎課程

1、軟體測試的發展過程

1956年除錯時期(除錯即測試)

1957-1978年論證時期

1978-1982年破壞性測試時期

1983年起,軟體測試已經有了行業標準(IEEE829),需要專門的手段和方法,專門的人才和專家來承擔

1990年起軟體發展迅速,測試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開始引入專業測試工具

2、軟體測試

在規定的條件下對程式進行測試,從而發現問題、並對軟體質量進行評估的過程。

3、軟體測試的目的

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時間找出軟體中潛在的各種錯誤和缺陷,通過修正各種錯誤和缺陷,從而提高軟體質量,迴避軟體釋出後由於潛在錯誤和缺陷造成的隱患,以及帶來的商業風險

4、軟體測試的定義

使用人工和自動化手段來執行或測試某個軟體的過程,其目的在於檢驗它是否滿足規定的需求,或是弄清預期結果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別。

5、軟體測試的原則

1、所有的測試都應追溯到使用者需求()

2、應當把“儘早和不斷的測試”作為座右銘

3、測試工作應當由獨立的、專業的軟體測試機構完成

4、Pareto原則,測試發現的錯誤中80%很可能起源於20%的模組中(二八原則)

5、設計測試用例(測什麼、怎麼測?)時,應該考慮各種情況

6、對測試出的測試結果,一定要有一個確認的過程(描述缺陷報告)

7、制定嚴格的測試計劃

8、完全測試是不可能的,測試需要終止

9、注意迴歸測試(指修改了舊程式碼後,重新進行測試以確認修改沒有引入新的錯誤或導致其他程式碼產生錯誤)的關聯性

10、妥善儲存一切測試過程文件

6、軟體產品質量模型(ISO/IEC9126)

軟體產品質量模型對產品設計時考慮的地方進行了高度概括。

六大特性:

1、功能性:是指軟體產品在指定條件下使用時,提供滿足明確和隱含要求的功能的能力

2、可靠性:是指在特定條件下使用時,軟體產品維持規定的效能級別能力

第一層:裝置最好不要出故障

第二層:裝置出現故障了,不要影響主要的功能和業務

第三層:如果影響了主要的功能和業務,系統可以儘快定位和恢復

3、易用性:是指使用者在指定條件下使用軟體產品時,產品被使用者理解、學習、使用和吸引使用者的能力,即易懂、易學、易用、漂亮好看

4、效率:是指在規定的條件下,相對於所用資源的數量,軟體產品可提供適當的效能的能力,通常,效率就是我們常說的產品效能

5、可維持性:是指產品可以被修改(糾正、改進軟體產品和軟體產品對環境、功能規則變化的適應性)的能力

6、可移植性:是指軟體從一種環境(軟體、硬體或組織等不同的環境)遷移到另一種環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