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團隊Leader實戰祕訣|程式設計師最重要的八種軟技能
作者 | 英布
來源 | 阿里開發者公眾號
前言
筆者在帶團隊的六年中發現,程式設計師們在職場都有一個共同的困擾:“好像寫程式碼都沒什麼問題了,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應付業務需求的開發,好像找不到其他的更大的附加價值了,我應該找一些什麼樣的發力點才能讓我的價值更突出呢?” 。筆者以為,這就是典型的硬技能當下「看似」沒有什麼問題了,瓶頸卡在了軟技能上。所以開篇做個小分享,聊聊程式設計師的軟技能。
注意:今天講的軟技能 ≠ 心靈雞湯,都是實實在在要學的技能。也不代表筆者精通了這些軟技能,也是自己的個人心得與學習梳理,與大家做個分享,一起學習。
什麼是軟技能
所謂軟技能,就是相對於「硬技能」而言的技能,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硬技能」就是計算機專業技術能力,軟技能則是專業之外的所有技能,包括職業規劃能力、處理人際關係能力、專業態度、做事的方式和方法等。
軟技能的重要性
《哈佛商業評論》的一項研究指出:對 2000 家公司調查後發現,比起硬技能,公司更看重員工的通用能力(這裡的通用能力 = 硬技能 + 軟技能)。所以說,軟技能的重要性一點也不必硬技能低。
筆者認為,很多初入職場的同學有一個非常錯誤的觀點就是:「軟技能好像也沒那麼重要,貌似是可有可無的,程式設計師就應該更注重硬實力,硬實力才是我們吃飯的手藝」。很多時候,我們的硬實力(技術水平)已經完全能夠勝任每一個編碼需求,我們向上發展的瓶頸,可能恰好就是那一些看起來虛無縹緲卻無比重要的「軟技能」。
硬技能通常比軟技能更容易定義和評估,但軟技能更多涉及行為或思想,也就是個性特徵和認知能力,它更難評估。但是它們不管在任何行業、工種都適用,不管什麼行業,什麼工種,都能隨身攜帶,學好可以受益終身。
工作中需要哪些軟技能?
比如時間管理、溝通、學習方法、工作方法、價值觀、大局觀、人際交往、邏輯思考、領導力等等,這些加起來可能幾天都說不完。這裡面很多軟技能是因人而異的,比如學習方法、領導力等,所以今天的分享主要舉例一些筆者認為非常重要、每一個人都要知道且運用到工作中的八種軟技能。
程式設計師最重要的八種軟技能
人際交往能力
有一本書叫做《軟技能—程式碼之外的生存指南》不知道大家都看過沒?這本書最先提到的軟技能就是人際交往,這是程式設計師們軟技能上最缺失的。
不要只是埋頭寫程式碼
程式設計師遇到的所有的需求都來自於人、使用軟體的是人、上下游溝通的是人,而埋頭寫下能夠讓計算機執行的程式碼只是我們工作目的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寫一手好的程式碼是我們的基本技能,但是過於埋頭寫好程式碼卻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線,這往往會帶來更大的問題,比如信任感、親切感的丟失對工作協同的影響。與人打交道是我們的基本職場技能,這跟我們上學時的語數外是一樣的,一旦偏科嚴重,想考一個好成績就很難了。當然了,除非你是「北大韋神」這種神級人物,自帶光芒。
主動與人打交道
《能力陷阱》一書中,有一段話記憶深刻:「許多人認為,人際網路本質是虛偽的,認為是在“利用別人”,認為帶有目的性的人際交往讓自己變得“虛偽”、“不乾淨”、“像舔狗”,從而拒絕在舒適區域以外建立人際關係。」,大家覺得這段話對嗎?其實是不對的,當你抱著雙贏的思維去溝通,就不會有這種負擔了。
《能力陷阱》中還有一個非常核心的觀點:大意就是「當一個人擅長解決某一場景的問題的時候,時間越久也許越離不開這個場景,也許這一生就定格在這個場景裡面出不來了,可能一輩子都是個程式設計師。」特別是對於管理者來說,管理者要做一個聯結器,自己部門跟外部部門之間的聯結器,走出去是走出「能力陷阱」的第一步。
LinkedIn 的創始人德·霍夫曼發現,當你在職業上要尋求幫助時,最遠不會超過三度,即我們通常只需要通過兩個人就能與其他人取得聯絡。但是我們並未能很好地利用這些關係,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我們的人際關係網路力量到底有多強大。
阿里俠客行管理者培訓裡有一句很經典的話:「臉皮薄容易耽誤事」。
別獨自用餐
有一本非常暢銷的書叫做《別獨自用餐》,核心觀點也是論證社交的重要性,如何建立自己的人脈圈子,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人脈圈子,不防重工作日的午餐開始,試著主動約人吃飯。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自己的圈子以及獲取的資訊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記得之前聽到過一個公司的段子:“公司的大佬,如果人不在工位或會議中,那一定在園區的咖啡廳”。層級越高,資源、資訊的共享就變得尤其重要。把用餐時間利用起來,是一個很好的點子。
換位思考
學會傾聽、關注他人感受,具備同理心。在跟人打交道或溝通之前,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對方想聽到什麼或看到什麼,時常鍛鍊換位思考的思維,時間長了會發現非常有用。如果不知道對方是如何思考的,那就不要說話,傾聽即可。
舉個例子:我們常常會為了視覺還原問題而煩惱,設計同學找到我們解決畫素級別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是不是會煩躁,功能都開發不完,哪有精力去還原視覺,常常就會不耐煩的溝通,這個時候換位思考一下,他的設計作品最後做出來不是他想要的,他自己會不會有落差,這是他的工作職責,我們只需要站在他的角度思考,給他一個合適的解決時間即可。
在我們工作中,我認為換位思考就是要有「服務思維」,處處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結構化思維能力
結構化思維是一種從無序到有序、從混亂到清晰的思維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加工處理繁雜的資訊,提煉要點,從而更加清晰的表達。這個話題很大,我們只說關鍵的兩個點:
概念不能多
有研究證明:人類短期記憶的容量大概在 7 個左右,範圍是 5 到 9 個,所以儘量不要超過 7 個概念或專案。這在演講或溝通中也非常重要。
有邏輯關係
大腦容易記住有邏輯關係的事物,邏輯關係分為縱向邏輯關係和橫向邏輯關係
-
縱向邏輯關係
- 演繹邏輯:線性的,最終會為了得出一個由邏輯詞“因此”引發的結論,比如因果關係
- 歸納邏輯:將一組具有共同點的事實、思想或觀點歸類分組,並概括其共同性/論點,比如不同的群體
-
橫向邏輯關係
- 時間順序:比如按照事務發展的時間線劃分
- 空間順序:比如按照地點空間來劃分
- 程度順序:比如重要的,不重要的來劃分
金字塔原理: 麥肯錫 40 年經典培訓教材《金字塔原理》,每個職場人都必須看,強烈推薦,就不多介紹了。
黃金圈法則(What、How、Why)
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 What 和 How,但是不知道 Why(或者說沒有仔細思考 Why),就容易陷入到成長瓶頸。黃金圈法則也是一個經典的學習的三部曲。① What,是什麼、② How,如何實現、③ Why,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另外的樣子呢?)。
舉幾個例子:
- 我們接到一個功能需求,先思考可能的本質(為什麼有這個需求),再去思考怎麼做。別停留在 What(一個產品需求)、How(怎麼做)而沒有 Why。
- 我們知道一個技術框架怎麼用,做什麼用的,但是知道它底層原理和為什麼這麼設計的人並不多。
- 我們要做架構遷移,比如一路向北,要做 Pouch 容器遷移 ASI,有做凌霄獨立化部署,有沒有去理解背後的 Why,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情。
溝通能力
上下/平級之間的溝通
記得 剛帶團隊上俠客行課程的時候,老師說過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向上溝通要有膽量,平行溝通要有肺腑,向下溝通要有心肝」。這句話背後的思考我已經記不得太多,只能重新理解一下:
向上溝通要有膽量:
通常我們對上級溝通方面有幾個常見的誤區,比如:
- 和上級能不聊就不聊
- 他太忙了,我可能會打擾他
- 我只要做好上級交代給我的事情就好了
- 有事他會來找我的
- 拿捏不好該不該和上級聊的分寸和尺度
- 我很難領會到上級的意圖
這些其實就是一種安慰自己的「逃避」做法。前面講的,「臉皮薄容易耽誤事」,這句經典的話也可以放到這裡。
平行溝通要有肺腑
- 雙贏思維:溝通的目的能夠對對方是有意義的,而不是站在主觀的利益上去溝通
- 放下面子: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相互避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是橫向溝通最大的障礙
向下溝通要有心肝
- 要有視人為人的態度,員工不是機器,是需要情感輸入的
- 不能對人不對事,不能圍繞人的某個標籤來做事的評判
-
批評員工要有講究,要對事不對人,批評事,不要打擊人,更不能給人貼標籤。之前看到過一個如何批評員工的 AID 批評三步法(也稱為發展性反饋)。
- ACT:指出具體的言行上的問題,而不是人的問題
- Impact:指出該問題帶來的影響
- Desired outcome:期待的結果,以及探討取得結果的行動
溝通中的非暴力
在日常溝通中,「暴力溝通」其實無處不在,比如:“你這個做的不太好”、“這讓我很不滿意”、“這個需求實現不了”、“你不愛我了嗎” 、“你懂我意思嗎?”,等等讓人很難回覆的對話。思考一下,這些話都有什麼樣的問題?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了經典的表達框架:
觀察 - -----> 感受 -----> 需要 -----> 請求
對應的還有一個傾聽框架:
傾聽 - -----> 體會 -----> 反饋
更多細節參考《非暴力溝通》一書,每個職場人必讀,強力推薦,就不再文中多贅述了。
溝通中的結構化
- 重要的事情說三點,比如三個論據、三個論點、三個觀點、三個好處等等(最簡單的結構化表達)
- 先說結論,再說過程和原因,然後再說結論,這也是用好「三點」這個好的結構化工具
-
說清楚 What、How、Why(黃金圈法則),筆者遇到過好多類似的對話都是不帶 Why 的,這讓人感覺無法回答的對話,比如:
- 英布,申請一個緊急釋出,麻煩審批下,X 業務線上有個 bug!(具體是什麼 bug ,帶來什麼影響?)
- 英布,X 專案比較趕,這週末可能要申請下加班!(哪個專案不趕,為什麼你的這麼特殊?)
- 英布,有沒有資源支援下 X 需求?(沒有資源的原因是什麼?)
- 這個問題,X 老闆說下週一定要上(老闆有沒有說為什麼,為什麼是下週?)
只講 How 或 What 不講 Why,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表達問題。
“理解了 Why,才有可能做到知行合一”。—劉潤《底層邏輯》
說話的方式簡單點
舉例:下面兩段話,你看得懂嗎?
“對於現在這個業務,暫時還沒有跑通一個模型,畢竟基礎業務邏輯沒有形成閉環,更別說做成生態了,我們還在夯實基礎的階段,好好打磨一下我們的產品,最終形成一套組合拳打法,才能有效賦能生態圈,最終反哺整個經濟體。”
“ 過去我們主要依靠推薦技術賦予的資訊分發能力、跨端聯動多個產品自研,實現深度共建,形成組合拳,打造內容生態閉環,以此賦能客戶使用者創造價值。未來我們要增加橫向不同場景價值,延長服務鏈路。同時縱深滿足使用者需求,藉助人類年齡的自然勢能,在小中青多個年齡使用者深度滲透…… ”
網際網路黑話、空洞大詞,以及各種讓人聽不懂的專業術語,這些在前幾年已經在網際網路社群備受詬病了,我們記住說話儘量接地氣就好。
改掉那些不好的口頭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頭禪,很多時候無意識的就會說出來,如果覺得自己有口頭禪,不防思考下,口頭禪會不會有一些「暴力」因素,比如以下左邊這些,都可以有更好的改進:
- “我、**” ---> “ null ”
- “你懂我意思嗎?” ----> “不知道我表達清楚了沒...”
- “我和你說實話” ----> “我內心真實的想法是...、我的直覺是....”
- “我之前就說過 xxx” ----> “之前我們有過一次這樣的溝通,結論是...”
- “你這個邏輯不對” ----> “我的觀點跟你不一樣,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
- “我覺得你應該” ----> “我的建議是....”
寫作能力
排版
良好的寫作能力,這對於程式設計師這個高學歷群體來說都不是問題,但是我發現很多同學寫出來的文章、設計文件等都沒有一個良好的結構以及排版,良好的結構和排版可以讓人讀起來更愉悅和易理解,強烈大家按照《中文排版指北》來排版。
結構化的寫作
寫文章之前先列出大綱,語雀右側的大綱或思維導圖都很是很好的工具。自己先讀完大綱換位思考下看看是否易懂,好的骨架可以牽著讀者的思路走,推薦《金字塔原理》這本書。
週報/月報的表達
很多同學,寫週報或月報的時候大部分都是流水,這是最典型的「應付型」報告。筆者認為,周月報有兩層意義:自己梳理和總結,讓其他人看到自己的思考和總結,如果全部都是流水賬,就失去了總結的意義了。總之就是:「沒有思考的週報是沒有靈魂的」。
自我營銷能力
為什麼要自我營銷?
一線演員與歌手的硬實力真的比酒吧歌手和十八線配角強嗎?明星發微博只是想分享自己的動態嗎?筆者認為核心是要:「提升影響力」。
影響力的兩種分類
之前看過兩種不同的職場影響力型別,職權影響力與非職權影響力,分別由不同的因素組成:
-
職權影響力:
- 傳統因素:下級對於上級有一種天然的服從感,層級高比層級低的天然有影響力
- 職位因素:從組織架構的角度,由於更高級別職位的人有一種敬畏和遵從感
- 資歷因素:有資歷的人,在人們的眼中是更值得敬重的,比如新員工對老員工的尊敬
-
非職權影響力:以下幾個都會影響他人的「非職權」因素
- 人品和品格
- 歷史表現
- 專業能力
- 親和力
因為「職權影響力」需要時間的積累,所以對於大多數需要提升影響力的人來說,「非職權影響力」更需要關注。
提升影響力的幾種方式
- ATA(阿里內部技術社群):把思考和成果都記錄和沉澱下來,分享給更多的人
- 分享會:多參與分享會,不論大小,都是提升影響力的機會,但切記要在不影響工作程序的條件下
- 技術會議
- 碎片化討論:碎片化討論有助於即時思考的表達,但不要為了發聲而發聲
文章寫完別忘記推廣
- 群發(團隊/部門/阿里雲前端聯盟)
- 週報/月報中附帶宣傳
- 認識的同行/同事(大牛、翰林院推薦等)
- 找技術運營推廣(F2E 大群/ATA )
演講能力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層級高的同學演講能力通常都不會差,而好的演講水平不是天生的,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學習和訓練,一場好的演講通常由一下幾部分組成:
- 提前瞭解聽眾的訴求:針對面向的群體型別,以及聽眾的訴求來設計這一次的演講
- 好的開場是成功的一半:開場可以來一些小互動以及調研等等,把聽眾的思緒帶進到分享主題裡來
- 好的內容結構:參考「結構化思維」的內容
- PPT 只是配角:把結構內容呈現到 PPT 上,切記不要把一個好的演講全部歸功到 PPT 上
- 把控好整體節奏:思考如何讓聽眾跟著你的思路走,一旦跟不上,就算不上號的演講
- 趣味性的互動:合適的情況下可以來一些互動,避免單向輸入帶來的乏味
- 肢體語言:好的肢體語言可以讓演講更生動
- 聲音控制:流利的表達、抑揚頓挫的表達會讓人更能接受你的資訊
- 收尾時強調重點:跟寫文章的中心思想類似,把聽眾的思緒拉倒中心思想上來
有一個演講法則稱為“10-20-30”法則,具體來說就是幻燈片不要超過 10 張、演講時間不要超過 20 分鐘、字型大小不要小於 30 號。
協同/領導能力
在工作中我們基本上都會遇到團隊內部協同、跨團隊協同、以及跨部門協同的情況,特別是到了一定的層級,做專案管理、團隊管理之後,協同與領導能力更為重要,我們也稱為「借人成事」的能力。這裡我們要學習很多協同領導相關的能力,比如:
- 專案管理(預期、過程、質量、風險):專案管理也是一個比較專業,每個程式設計師必學
- 開好會:當需要協同的角色越多,開會的效率就變得尤其重要,在大廠有多少程式設計師的時間是花在了開會上,這部分建議參考集團內部的《高效會議指南》
- 復好盤:柳傳志在《我的覆盤方法論》中說到:在這些年管理工作和自我成長中,「覆盤」是最令我受益的工具之一,可見覆盤對人成長的重要性,這裡推薦一本書叫做 《覆盤+:把經驗轉化為能力》
- 做到事事有迴應、件件有著落、凡事有交代:做一個靠譜的職場人,三個最重要的要素
- 誠信:說到做到,提升信任感
- 保持正能量:多傳遞一些正能量,謠言與八卦在職場中常常被人津津樂道,但往往也會影響我們的職業發展
-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領導者必備
領導力方面,重點推薦《馮唐. 成事》一書
抗壓能力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會遇到壓力和挫折,抗壓能力的高低,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抗壓能力越高,我們越容易適應當下的環境,所以說,提高抗壓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這裡可以給一些提升抗壓能力的建議,也是我個人在工作之外會經常保持的習慣:
- 培養興趣愛好:把興趣愛好作為自己的靈魂伴侶
- 有三五好友可以交流與傾訴:遇到壓力和挫折的時候,身邊如果有人能夠相互鼓勵,壓力會小很多
- 保證充足的睡眠: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壓力和挫折的時候會失眠,但我們儘量在挫折不出現的時候就保證充足的睡眠的習慣,壓力來的時候不至於影響太大,壓力越大越無法入睡,會進入一個惡性迴圈。(這裡沒有理論做支撐,自己的感受)
- 保持運動習慣:保持對自己興趣的運動習慣,和三五好友打球,充足睡眠自然來
最後
筆者以為,這八種基礎軟技能在程式設計師的工作中相比其他軟技能都更為重要,希望能夠對你有一些啟發。人生職業的道路上還有非常多的軟技能,比如養生、理財、素質、價值觀等等,下次有機會在一起探討,謝謝!
本文為阿里雲原創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