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小程式+App,低成本獲客及活躍的一種技術組合思路

小程式+App,低成本獲客及活躍的一種技術組合思路

Web2.0前期的“眼球經濟”,即以吸引使用者長時間觀看內容、使用工具為導向,佔有使用者的“螢幕時間”(Screen time),從中尋求各種“變現”機會(例如讓使用者看到更多廣告)。移動網際網路普及後,使用者的時間越來越碎片,與此同時,大型社交網路平臺社交化的內容創作、內容傳播進入大繁榮,人們很難再有耐心和忠誠度去自行光顧一個App站點。於是漸漸地,大部分的App只是躺在使用者的手機裡,“塵封”,被遺忘。  

流量昂貴、存量啟用和資料隱私

時至今天,國內技術市場相比5年前,變化不是一點點。   首先,公域流量變得越來越昂貴;其次,已經轉化成存量的客戶,在網際網路平臺上不好觸達與服務,受平臺的各種規則制約;再是當自家的業務複雜度增加起來,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的時候,難以靈活訂製。何況還有商業隱私資料落在第三方平臺的顧慮,資料就是資產,這些資產的歸屬權就是一個問題;對企業而言,留存在第三方的運營資料,使用上也非常不便。
  企業發展前期,也許顧不上什麼資料資產的保護和利用,但是在發展起來後,是時候重新審視自己的數字化策略。   是時候重新拾起“封塵”的App,外需(公域)- 內需(私域)一併兼顧。  

不改一行程式碼,將微信小程式轉成商業App?

沒有開玩笑,市面上真的有這類技術產品,例如FinClip。更值得關注的是,FinClip這個技術解決方案,不僅僅能將微信小程式轉App,還要是快速能商用的App。   眾所周知,微信小程式轉成App,商用需要考慮兩大“難題”。   首先是登入,很多開發者想到如果轉換成App,在App裡面的登入實現,還需要自己實現一套,或者通過其他技術手段改造,調取微信第三方介面,頭疼!
  其次是支付,現在很多小程式,多少都會有流量變現的手段,小到營銷活動,大到知識付費或商品交易,微信小程式中很便捷的就能呼叫微信支付的功能,那麼App呢?需要開發者自行研究如何接入第三方支付....   FinClip對於上述問題都做了比較周全的考慮。怎麼實現?請看下述步驟: 1、從 FinClip 官網下載 FIDE 工具,已經提供了 Mac 和 Windows 兩個版本。   2、在企業端管理後臺上傳微信小程式程式碼包,編譯以後生成FinClip小程式程式碼包(此處步驟略過,非本文重點),但強烈安利一個功能--「小程式線上預覽」,沒有App的情況下,除錯起來超級方便。
3、編譯成功的FinClip小程式,可以使用FIDE中的「小程式一鍵生成App」功能進行App工程檔案的輸出。     4、通過「第三方管理」功能,關聯微信小程式登入應用,App便可以複用(不改一行程式碼)微信中的使用者授權登入能力。換句話說,通過關聯微信小程式登入功能,即使是在第三方小程式或 App 中,使用者需要登入時可以直接開啟微信小程式完成登入。   此外,該功能中還可以關聯微信小程式二維碼,向用戶提供“一碼通”的能力,使用者掃描同一個二維碼可根據 App 自行開啟所屬平臺的小程式。微信支付如何解決?筆者諮詢過他們的工程師,只需要將FinClip App工程檔案,連同微信SDK一同打包如新的App中,新App中就能夠呼叫微信支付的能力了!

一個互聯互通的數字化生態打造

看了下他們的一些開發文件和資料,做平臺的還是想得比較周全的:“FinClip小程式容器技術,相容微信小程式的語法,能夠讓企業主已有的微信小程式執行在自己的App上。” 又有社交平臺小程式,又有自己的App,換句話說,企業可以“一鍵生成”社交平臺-App的公域-私域閉環:
  • 將已有的社交平臺小程式A編譯成FinClip小程式程式碼包(稱為A'),通過FinClip企業管理後臺上架,形成可嵌入任何App的小程式
  • 通過“小程式轉App”功能,一鍵生成iOS/Android App
  • 在App中開啟的小程式A',分享至主流社交平臺,開啟的是小程式A

和把“大象關到冰箱裡”步驟一樣簡單

“把大象關到冰箱裡”的步驟:
  1. 把冰箱門開啟 - 把FinClip IDE開啟
  2. 把大象塞進去 - 把公司A的原來的小程式程式碼的專案塞進FinClip IDE(自動編譯)
  3. 把冰箱門關上 - 在FinClip IDE生成App
簡單、實用。TCO - Total Cost of Ownership,即“總擁有成本”,如果技術上能降低開發、維護、運營App的這個成本,對企業重新自主掌握自己的App,有極大的幫助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