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http常見的狀態碼,400,401,403 前端看

http常見的狀態碼,400,401,403 前端看

本文是本系列的完結篇。本系列前面的文章:



下午,吃飽飯的老明和小皮,各拿著一杯剛買的咖啡回到會議室,開始了邏輯式程式語言的最後一課。


老明喝了一口咖啡,說:“你看咖啡機,是不是咖啡的列表。”


“啥?”小皮有點懵圈,“你說工廠的話還好理解,列表不太像。”


“每次點一下按鈕,就相當於呼叫了一次next,出來一杯咖啡。而它本身並不包含咖啡,每一次都是現場磨豆衝出來的。這正是一個典型的惰性列表。”


“有點道理,但是這跟邏輯式程式語言直譯器有什麼關係呢?”


“這就是下面要說的流計算模式,它是實現分支遍歷的核心技巧。”


下面先講流計算模式,然後再講替換求解的實現與分支遍歷的實現。


流(Stream)計算模式


老明在白板上寫下“Stream”,說:“Stream最常見的用途是用來表示數量未知或者無窮的列表。在程式碼中怎麼定義流呢?我們先來看看自然數,自然數是無窮的,那我們怎麼定義自然數列呢?”


“這很顯然,不就是0、1、2、3、4、5等等吧。”


老明鄙夷地看著小皮,說:“如果我是你的數學老師,那我肯定要罰你站在牆角數完所有自然數……想想數學歸納法!”


“哦哦,哎!數學這些烏漆嘛黑的知識總是喜歡偷偷溜走。自然數的定義簡單來說(嚴謹的不會),由兩部分組成:



  1. (起點部分)0是自然數;

  2. (遞迴部分)任意自然數加1也是自然數。


“這樣我們根據第1部分,得到起點0;再根據第2部分,一直加1,依次得到1、2、3、4、5等自然數。”


“看來基礎還是不錯的。”老明微笑著點點頭,然後開始進入正文……


從自然數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到啟發,Stream的定義也是由兩部分組成



  1. 起點:第一個元素(非空流);

  2. 遞迴:一個無參函式,呼叫它會返回這個Stream去掉第一個元素後剩下部分組成的剩餘Stream。


第2部分之所以是個函式,是為了獲得惰性的效果,僅當需要時才計算剩餘的Stream


使用程式碼定義Stream如下:


public delegate Stream DelayedStream();

// Stream的定義,我們只會用到替換的Stream,所以這裡就不做泛型了。
public class Stream
{
// 第一個元素,型別為Substitution(替換)
public Substitution Curr { get; set; }
// 獲取剩餘Stream的方法
public DelayedStream GetRest { get; set; }

private static Stream MakeStream(Substitution curr, DelayedStream getRest)
{
return new Stream()
{
Curr = curr,
GetRest = getRest
};
}

...
}

其中Substitution是替換類,後面會講到這個類的實現。


還需要定義一個空Stream,除了表示空以外,還用來作為有限Stream的結尾。空Stream是一個特殊的單例。



正常來講,空Stream應該額外宣告一個型別。這裡偷了個懶。



private Stream() { }

private static readonly Stream theEmptyStream = new Stream();

public bool IsEmpty()
{
return this == theEmptyStream;
}

public static Stream Empty()
{
return theEmptyStream;
}

特別的,還需要一個構造單元素的Stream的方法:


public static Stream Unit(Substitution sub)
{
return MakeStream(sub, () => Empty());
}

只有這些平凡的構造方法還看不出Stream的用處,接下來結合前面講過的NMiniKanren執行原理,探索如何使用Stream來實現替換的遍歷。


Append方法


回顧一下Any的執行原理,Any的每個引數會各自返回一個Stream。這些Stream代表了各個引數包含的可能性。Any操作把所有可能性放在一起,也就是把這些Stream拼在一起組成一個長長的Stream。



所以相應的,我們需要把兩個Stream s1s2拼接成一個“長”Stream的Append方法。


如何構造這個“長”Stream呢?


首先,如果s1是空Stream,那麼拼接後的Stream顯然就是s2


否則,按照Stream定義,分兩個部分進行構造:



  1. 第一個元素,顯然就是s1的第一個元素;

  2. 剩餘Stream,就是s1的剩餘Stream,拼上s2,這裡是個遞迴定義。


按照上面分析的構造方法,我們就能輕鬆地寫下程式碼:


public Stream Append(DelayedStream f)
{
if (IsEmpty()) return f();
return MakeStream(Curr, () => GetRest().Append(f));
}

在這個實現中,f是尚未計算的s2。我們需要儘量推遲s2第一個元素的計算,因為推遲著推遲著可能就沒了不用算了。在很多場景中,這個可以節省不必要的計算,甚至避免死迴圈(“這都是血淚教訓。”老明捂臉)。


下面是一個AnyAppend的例子:



Interleave方法


AnyiAny的區別只有順序。Anyi使用交替的順序。


所以相應的,我們需要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把兩個Stream s1s2中的元素交替地拼接組成一個“長”Stream。



首先,如果s1是空Stream,那麼“長”Stream顯然就是s2


否則,分兩部分構造:



  1. 第一個元素是s1的第一個元素;

  2. 這裡和Append方法的區別是把s1s2的位置調換了,剩餘Stream是s2交替拼上s1的剩餘Stream,同樣是個遞迴定義。


程式碼如下:


public Stream Interleave(DelayedStream f)
{
if (IsEmpty()) return f();
return MakeStream(Curr, () => f().Interleave(GetRest));
}

這裡使用惰性的f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我們不希望取剩餘Stream的時候呼叫GetRest


Bind方法


這個方法比較複雜,是對應到All運算中兩兩組合引數裡的分支的過程。



不同於Append/Interleave作用在兩個Stream上,Bind方法作用在一個Stream和一個Goal上。


為什麼不是兩個Stream呢?


前面已經分析過了,k.All(g1, g2)這個運算,是把g2蘊含的條件,追加到g1所包含的Stream中的每個替換裡。


同時,g2是個函式。追加這個動作本身由g2表達。


舉例來說,假設stg1所包含的Stream中的一個替換。那麼把g2蘊含的條件追加到st上,其結果為g2(st)


正是因為Bind方法中需要有追加條件這個動作,所以Bind方法的第二個引數只能是既包含了條件內容,也包含了追加方法的Goal型別。


用記號s1表示g1所包含的Stream,Bind方法的作用就是把g2蘊含的條件追加到s1中的每個替換裡。


首先,如果s1是個空Stream,那顯然Bind的結果是空Stream。


否則,結果是s1的第一個元素追加g2,再拼上s1的剩餘Stream Bind g2的結果。這仍是遞迴定義,不過是藉助的Append方法進行Stream構造。


程式碼如下:


public Stream Bind(Goal g)
{
if (IsEmpty()) return Empty();
return g(Curr).Append(() => GetRest().Bind(g));
}


這個方法為什麼叫Bind,因為取名廢只好抄《The Reasoned Schemer》裡的命名……



下面是一個AllBind的例子:



Bindi方法


對應Alli,交替版的Bind方法。程式碼實現不再多說,直接把Bind實現中的Append換成Interleave即可:


public Stream Bindi(Goal g)
{
if (IsEmpty()) return Empty();
return g(Curr).Interleave(() => GetRest().Bindi(g));
}


更多Stream的玩法,參見《計算機程式的構造和解釋》(簡稱《SICP》)第三章。



替換求解的實現


構造目標時會用到替換裡的方法,所以和上一篇順序相反,先講替換求解。


替換


替換的定義為:


public class Substitution
{
private readonly Substitution parent;
public FreshVariable Var { get; }
public object Val { get; }

private Substitution(Substitution p, FreshVariable var, object val)
{
parent = p;
Var = var;
Val = val;
}

private static readonly Substitution theEmptySubstitution = new Substitution(null, null, null);

public static Substitution Empty()
{
return theEmptySubstitution;
}

public bool IsEmpty()
{
return this == theEmptySubstitution;
}

public Substitution Extend(FreshVariable var, object val)
{
return new Substitution(this, var, val);
}

public bool Find(FreshVariable var, out object val)
{
if (IsEmpty())
{
val = null;
return false;
}
if (Var == var)
{
val = Val;
return true;
}
return parent.Find(var, out val);
}

...
}

這是個單鏈表的結構。我們需要能在替換中追根溯源地查詢未知量的值的方法(也就是將條件代入到未知量):


public object Walk(object v)
{
if (v is KPair p)
{
return new KPair(Walk(p.Lhs), Walk(p.Rhs));
}
if (v is FreshVariable var && Find(var, out var val))
{
return Walk(val);
}
return v;
}

例如在替換(x=1, q=(x y), y=x)中,Walk(q)返回(1 1)


注意替換結構裡面,條件都是未知量 = 值的形式。但是在NMiniKanren程式碼中並非所有條件都是這種形式。所以在追加條件時,需要先將條件轉化為未知量 = 值的形式。


追加條件時,不是簡單的使用Extend方法,而是用Unify方法。Unify方法結合了Extend和代入消元法。它先將已有條件代入到新條件中,然後再把代入後的新條件轉化為未知量 = 值的形式:


public Substitution Unify(object v1, object v2)
{
v1 = Walk(v1); // 使用已知條件代入到v1
v2 = Walk(v2); // 使用已知條件代入到v2
if (v1 is KPair p1 && v2 is KPair p2)
{
return Unify(p1.Lhs, p2.Lhs)?.Unify(p1.Rhs, p2.Rhs);
}
if (v1 is FreshVariable var1)
{
return Extend(var1, v2);
}
if (v2 is FreshVariable var2)
{
return Extend(var2, v1);
}
// 兩邊都是值。值相等的話替換不變;值不相等返回null表示矛盾。
if (v1 == null)
{
if (v2 == null) return this;
} else
{
if (v1.Equals(v2)) return this;
}
return null;
}

Unify方法實現了代入消元的第一遍代入(詳情見上一篇)。Unify的全拼是unification,中文叫合一。


求解


由於NMiniKanren的輸出只有未知量q,所以第二遍代入的過程只需要查詢q的值即可:


Walk(q)

構造目標的實現


通過Stream的分析,我們知道,只要構造了目標,自然就實現了分支的遍歷。


Success與Fail


任何替換追加Success,相當於沒追加,所以k.Success直接返回一個只包含上下文的Stream:


public Goal Succeed = sub => Stream.Unit(sub);

任何替換追加Fail,那它這輩子就完了,k.Fail直接返回空Stream


public Goal Fail => sub => Stream.Empty(); 

Eq


k.Eq(v1, v2)向上下文追加v1 == v2條件。


首先,使用Unify方法將v1 == v2條件擴充套件到上下文代表的替換。


若擴充套件後的替換出現矛盾,表示無解,返回空Stream。


否則返回只包含擴充套件後的替換的Stream。


程式碼如下:


public Goal Eq(object v1, object v2)
{
return sub =>
{
var u = sub.Unify(v1, v2);
if (u == null)
{
return Stream.Empty();
}
return Stream.Unit(u);
};
}

Any/Anyi


首先,利用Stream.Append實現二目運算版本的Or


public Goal Or(Goal g1, Goal g2)
{
return sub => g1(sub).Append(() => g2(sub));
}

然後擴充套件到多引數:


public Goal Any(params Goal[] gs)
{
if (gs.Length == 0) return Fail;
if (gs.Length == 1) return gs[0];
return Or(gs[0], Any(gs.Skip(1).ToArray()));
}

同理實現OriAnyi


public Goal Ori(Goal g1, Goal g2)
{
return sub => g1(sub).Interleave(() => g2(sub));
}

public Goal Anyi(params Goal[] gs)
{
if (gs.Length == 0) return Fail;
if (gs.Length == 1) return gs[0];
return Ori(gs[0], Anyi(gs.Skip(1).ToArray()));
}

All/Alli


利用Stream.Bind實現二目版本的And


public Goal And(Goal g1, Goal g2)
{
return sub => g1(sub).Bind(g2);
}

然後擴充套件到多引數:


public Goal All(params Goal[] gs)
{
if (gs.Length == 0) return Succeed;
if (gs.Length == 1) return gs[0];
return And(gs[0], All(gs.Skip(1).ToArray()));
}

同理實現AndiAlli


public Goal Andi(Goal g1, Goal g2)
{
return sub => g1(sub).Bindi(g2);
}

public Goal Alli(params Goal[] gs)
{
if (gs.Length == 0) return Succeed;
if (gs.Length == 1) return gs[0];
return Andi(gs[0], All(gs.Skip(1).ToArray()));
}

串起來執行,以及一些細枝末節


public static IList<object> Run(int? n, Func<KRunner, FreshVariable, Goal> body)
{
var k = new KRunner();
// 定義待求解的未知量q
var q = k.Fresh();
// 執行body,得到最終目標g
var g = body(k, q);
// 初始上下文是一個空替換,應用到g,得到包含可行替換的Stream s
var s = g(Substitution.Empty());
// 從s中取出前n個(n==null則取所有)替換,查詢各個替換下q的解,並給自由變數換個好看的符號。
return s.MapAndTake(n, sub => Renumber(sub.Walk(q)));
}

其中,MapAndTake方法取Stream的前n個(或所有)值,並map每一個值。


Renumber將自由變數替換成_0_1……這類符號。


NMiniKanren的完整程式碼在這裡:https://github.com/sKabYY/NMiniKanren


結尾


總結一下NMiniKanren的原理:



  1. NMiniKanren程式碼描述的是一個Goal。Goal是一個替換到Stream的函式。

  2. 從NMiniKanren程式碼可以構建一張描述了條件關係的圖。每條路徑對應一個替換,使用流計算模式可以很巧妙地實現對所有路徑的遍歷。

  3. 使用代入消元法求解未知量。


另外NMiniKanren畢竟只是一門教學級的語言,實用上肯定一塌糊塗,說難聽點也就是個玩具。我們學習的重點不在於NMiniKanren,而在於實現NMiniKanren的過程中所用到的技術和思想。掌握了這些方法後,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優化或擴充套件,或者將這些方法應用到其他問題上。


“神奇!”小皮瞪著眼睛摸摸腦袋,以前覺得宛若天書般的邏輯式程式語言就這麼學完了,還包括瞭解釋器的實現。


“認真學習了一天半的效果還是不錯了。嘿嘿。”老明欣慰地拍了拍小皮的肩膀,微微笑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恰好今天週五了,週末就來公司把這兩天落下的工作補完吧。”


小皮:“???”


PS:最後,用《The Reasoned Schemer》裡的兩頁實現鎮樓。俗話說得好,C#只是恰飯,真正的快樂還得看Scheme/Li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