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OSI七層協議

OSI七層協議

零:OSI七層協議 - 五層協議 - 四層協議 大致介紹

1.七層協議 - 五層協議 - 四層協議 對照

2.各個層的大致功能

3.各個層的協議

一:應用層:HTTP、FTP、自定義協議

mac地址

IP地址

Port埠號

二:傳輸層:TCP、UDP協議

三:網路層:IP協議

IP地址 ==> 標識一臺計算機在哪個子網內

ARP:把IP解析成MAC地址,用來在子網內部通訊

IP + MAC ==> 確定世界上唯一 一臺計算機。

IP + PORT + MAC ==> 確定世界上唯一 一個基於網路通訊的軟體。

最複雜的一層。通過IP定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線,為源端的運輸層送來的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和交換節點,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給目的端的運輸層。

四:資料鏈路層:Ethernet乙太網協議

資料鏈路層的由來:單純的電訊號0和1沒有任何意義,必須規定電訊號多少位是1組,每組是什麼意思。

資料鏈路層的功能定義了電訊號的分組方式

乙太網協議:早起的時候,各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分組方式,後來形成了統一的標準,即:乙太網協議:Ethernet

作用:負責節點之間 網路層資料報的傳輸,對電訊號進行分組

協議乙太網協議、WiFi協議、電纜接入網的DPCSIS協議。

1.Ethernet規定:

① 一組電訊號 構成一個資料包,叫做 ""

② 每一資料幀 分成:報頭head資料data2部分

head長度+data長度=最短64位元組,最長1518位元組,超過最大限制就分片傳送

head(18個位元組) data(46-1500位元組)
傳送者/原地址:6個位元組
接收者/目標地址:6個位元組
資料型別:6個位元組
資料包的具體內容

2.Mac地址

head中包含的源和目標地址由來:Ethernet規定接入Internet的裝置都必須具備網絡卡,傳送端和接收端的地址便是指網絡卡的地址,即Mac地址

每一塊網絡卡在出廠的時候,都被燒錄上了世界上唯一的Mac地址,長度為48位二進位制,通常由12位16進位制數來表示(前6位是廠商編碼,後6位是流水線編號)

3.區域網內的傳輸方式

有了mac地址以後,計算機就可以通訊了。

假設一個教室就是一個區域網(隔離的網路),這個教室裡面有幾臺計算機,計算機的通訊

人的通訊是一個道理

把教室裡面的人都比作一個個計算機,假設教室裡面的人都是瞎子(計算機確實沒眼睛),計算機通訊基本靠吼(廣播)。

現在教室裡面的Ben學習資料,然後就吼(廣播)一聲,說我要找Ben要學習資料,學習資料就屬於我吼出去的資料。

但是我在吼(廣播)的時候我是不是要標識我是誰我要找誰我是誰就是我的mac地址我要找誰就是Ben的mac地址,這兩個地址做資料包的頭部,再加上資料 (學習資料) 就構成了一個資料幀。這個資料包封裝好以後就往外發,到物理層以後就全部轉成二進位制

往外發是怎麼發的呢?就是靠吼(廣播)。即 “我是Darker,我找Ben要學習資料”。

這麼吼了一嗓子以後,全屋子的人都能聽到,這就是廣播計算機底層只要在一個教室裡(一個區域網),都是靠廣播的方式,吼。

區域網的理解:什麼是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就是由一個個區域網組成,區域網內的計算機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都是靠吼,這就是資料鏈路層的工作方式-----廣播

4.非區域網的傳輸方式

廣播出去以後,所有人都聽得見所有人都會開這個,讀 傳送者是誰,接收者是誰,只要接收者不是自己丟棄掉。
對計算機來說,它會看自己的Mac地址,Ben收到以後,就會把學習資料發給我,傳送回來同樣採用廣播的方式了,靠吼。
同一個教室(同一個區域網)的計算機靠吼來通訊,那不同教室的計算機又如何?比如說區域網1的pc與區域網2的pc如何通訊?你在教室1(區域網1)吼,教室2(區域網2)的人肯定是聽不見的。   
這就是跨網路進行通訊資料鏈路層就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了,這就得靠網路層出面了。

五:物理層:負責傳送電訊號

具有:物理傳輸硬體物理 特性。

中間的物理連結可以是:光纜、電纜、網線(雙絞線)、無線電波(WiFi)

中間傳遞的是電訊號:即01001011....這些二進位制單位1代表高電平0代表低電平

簡介:將資料鏈路層發過來的資料轉換成電訊號

作用:資料鏈路層 是將整個從一個網路元素 移動到 鄰近的網路元素,而物理層的任務就是將幀中的1個bit從1個節點 移動到 下一個節點

協議:與資料鏈路層相關,並進一步與該鏈路(網絡卡、網線、光纖、交換機、集線器、中繼器)的實際傳輸介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