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政治得與失》讀書筆記
主要講中國的歷史並非全然專制黑暗的。明確中國歷史上皇帝並非全然一言九鼎,至少從制度安排上不是。
比方唐代。中書門下尚書,這三個部門,中書負責發文,門下負責待皇帝蓋章後簽署。門下負責行政運行。理論上,沒有門下的簽署。文件是不能下發的。皇帝簽字畫押也不行。皇帝對行文,也一樣,僅僅有簽字的權利,行文不是他公布的。尚書的權利僅僅限於行政權。沒有參與擬定公布文書的權利。
從這裏看,中國事實上非常早就對皇權進行了限制。
同事。三個部門之間實現了相互獨立,在中書和門下之間有形成了一定的制約關系。
宰相也是一樣。從法理上講,宰相是政府負責人,行政第一人。皇帝的權利是象征性的。宰相的責任相對較大。
上朝時,文武百官中。宰相僅僅有宰相和皇帝是坐著的。可是到了明代,由於皇帝出身卑微,又自卑心理。對宰相的權利就逐步進行了限制。同事,宰相為了提高皇帝的威望也兀自過謙,導致宰相的權利進一步萎縮。後來更甚,直接廢除了宰相。政府的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這實際上,沒有了一品大員。皇帝以下直接就是二品。皇帝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還是須要一個人來完畢宰相的工作。於是,就有了內閣大學士。太監擅權。
內閣本質上就是皇帝的私人秘書。不屬於政府工作人員。從法理上講其地位不高。通常都是五品或者以下。比如張居正當時就備受爭議,由於事實上內閣大學士,當然其也有在政府的其它職位。可是當時他要求政府的文件除了給皇帝外。也要報給他一份。
這在法理上是講不通的。盡管,他在強調那個時代的進步、改革,可是其在追求結果正義的同一時候,忽略了了程序正義。
對歷代的稅收也進行了探討,比方鹽鐵稅的改革。本來鹽鐵稅非常少。於是這部分就不歸入政府。直接劃給皇室開銷。可是,後來鹽鐵稅越來越多,皇帝就不滿足於僅僅收稅,而是開始想著把鹽鐵進行專營了。這事漢代時的事情,後來國庫空虛。皇室富足,導致後來皇帝要拿自己的私房錢給政府用。每朝每代。開始時都有非常多美好的設想。也付諸了實施。可是由於想法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往往非常多非常好的政策,最後都沒有可以長久運行。
後來,政府也採用稅收的一條鞭,就是把收稅手續簡化。政府後來僅僅從地上收稅,表面上看。政府的稅少了實際上羊毛當然出在羊身上。漢代。人民要交糧食、服兵役、服苦力。後來這些都可以用錢來免除。
唐代,開始的政策也是,交糧、交特產、服兵役。後來登記造冊混亂無序就改成了依照地收租子。永不加賦的背景就是這樣,強調永遠不再加賦。更強調是不再添加新的稅種,當然稅收總額保持不變,那單稅比例要添加。
在《清代的皇權與世家》裏面提到。有民眾自願把地投獻給地主,當時非常不理解。後來發現。國家對普通民眾和地主收稅是不一樣的。比方,普通民眾須要納稅十而一,那地主甚至就不須要納稅。於是,民眾把地投獻給地主,自己做佃農,僅僅須要納稅二十而一,僅僅是原來的一半。這是民眾、地主的雙贏。吃虧的是國家。這裏提到。在漢代,也有相似的事情。民眾甚至願意投獻給地主,然後自己選擇做奴隸。
由於,做奴隸,可以去地主的鹽鐵礦打工,可以有更富足的收入,過上更好的生活。
他也提到和高曉松相似的觀點,從漢代起,中國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建國家了。作者重復強調,漢代的政治相對開明,唐代、宋代、明代、清代,越來越專制。以清代最為黑暗專制。他覺得清代不再有政治。僅僅有法術。由於政治的透明的,法術是全然秘密的。政治是服務多數人的。法術是服務一個特定的群體並被其擁護的。
政治的官員組成是均勻分布在人民中的。或者至少是均勻“讀書人”這種精英群體中,而法術是任用某一個特定的群體。
作者提到中國是“無階級 有流品”,國外是“有階級 無流品”。詳細講就是,中國沒有階級,可是做一樣工作,或者不同的工作。他們的社會地位是不一樣的。比方在明代,”官“是高級公務員,”吏“是低級公務員,“吏胥”盡管也是“公務員”,可是其不能進一步擢升為當時的”官“。僅僅能終生從”吏“。盡管都是知識分子,可是”清流“是可以升大官的知識分子。”濁流“是無望升官的讀書人。人們習慣用一個職業來評判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就像網上流傳的段子。”看英劇的。看不起看美劇的。看美劇的,看不起看韓劇的。看韓劇的。看不起抗戰劇的“。曾經,一直覺得過去皇上一言九鼎。實際上,非常多皇帝還是非常講究”程序正義“的。盡管他們做了不少事,都沒有保證”結果正義“。典型的就是其發文書,假設沒有中書門下的背書,他都不敢明目張膽地發,而是把那個封章弄歪一點,以示心虛。
覺得這本書,價值還是挺高的。看歷史,不能再帶著過去是”黑暗的,一無是處“的眼睛看歷史。假設,真是中國歷史一無是處,也不能保持五千年的文明而不衰。所以。全然的否定是不對的。當然。錢先生也對過去提出了非常多的批評。
《中國歷代政治得與失》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