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寬帶
此外,今年4月12日,我國首顆高通量衛星“實踐十三號”衛星的成功發射,也為空中上網提供了基礎設施。“實踐十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周誌成表示,“實踐十三號”衛星提供高速“動中通”,通過多波束無縫切換配合機載、車載或船載終端的自動跟蹤捕獲功能,可以為航空、航運、鐵路等各類交通工具上的乘客聯通世界,徹底改善上網體驗。“‘實踐十三號’就像把骨幹網搬到天上去,通過空中、衛星傳輸,把帶寬拉大,加大傳輸容量、加大速率,與地面比翼齊飛。”
一架飛機加裝Wi-Fi需要350萬
空中Wi-Fi的未來預期很好,但要普及在政策和技術上還需要一段路要走。
通訊資源稀缺也是空中Wi-Fi普及中需要面對的問題,這主要牽扯到衛星資源和大型通訊基站資源。例如,南航和東航等航空公司需利用KU波段衛星通信系統,為乘客提供空中Wi-Fi,覆蓋面可達世界絕大部分區域,穩定性高,並且不受天氣和地形限制,但是價格非常昂貴,波段資源非常稀缺。另一種是國航采用地面基站發送信號的通訊方式,受到雲層和基站切換的因素影響較大,信號不穩定。
無論哪種方式,都不是航空公司可以獨立完成建設的。實踐十三號雖然已經發射成功,但還需要調試成熟後才能真正投入使用,這也同樣需要時間。
此外,航電系統的改造是空中Wi-Fi的技術瓶頸。目前已有的客機出廠沒有加載空中Wi-Fi系統,航空公司要拓展空中Wi-Fi業務需要改裝現有飛機。據報道,改造需要在機身頂部加裝由玻璃鋼整流罩蓋住的衛星接收天線,飛機內部還要安裝相應的控制器、文件服務器以及多部無線網絡熱點設備。我國法律規定,搭乘民航客機需要關閉手機,就是因為存在手機信號幹擾航班航電系統的危險,空中Wi-Fi的使用也有幹擾信號的風險存在,如何更好升級改造航電系統也是航空公司需要探索的問題。
空中Wi-Fi工程的投入十分巨大,有報道稱,據聯通航美副總經理周宏介紹,改裝一架飛機光是硬件產品就大約需要40萬美元,在不包括後期運維的情況下,改裝一架飛機需要350萬人民幣。
推空中聯網 航企商業模式掉線
2017年05月24日00:04 北京商報 02015年,國內多家航空公司在飛機上加裝Wi-Fi設備,那時空中聯網被描繪成盈利神話,但三年之後,我國空中聯網不僅推進略顯緩慢,且盈利模式仍舊迷茫。不過,一位接近民航局的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多方正推進在飛機上使用電子設備的法律修訂工作,或將在2017年完成。如果突破了在飛行過程中禁用手機這一政策瓶頸,空中聯網的“錢途”將會變得較為光明。
推進緩慢
近三年來,國內航企紛紛觸網。但業內人士也指出,截至2016年,美國有78%的航班提供空中Wi-Fi服務,如果除去老舊飛機以及小機型,相當於美國航班已基本可實現上網。但我國航空公司安裝Wi-Fi的飛機大多是寬體客機,飛國際航線,數量也極其有限。據了解,中國互聯網市場發達程度已絲毫不遜色於美國,甚至在移動支付、文化娛樂、電子商務等領域已超越美國市場,但現在我國的航空公司仍無規模化的商用空中Wi-Fi服務,還處於免費體驗階段。
從技術層面來看,目前地空互聯的方式有兩種,分別是基於衛星方式的地空通訊和基於ATG(地面基站方式)的地空寬帶通訊兩種。東航采用衛星聯網,而國航曾試飛成功地面基站通訊。業內普遍認為,這兩種技術可謂各有利弊。陸基模式要事先在航路下方地面建設基站,受地形和天氣限制多,而且不能越洋;星基模式不需要基站,但要租賃衛星,而且上網速度受制於衛星的硬件條件。不過總而言之,不管應用哪種方式,飛機聯網早已突破技術瓶頸。
而從市場需求來看,根據行業調查,在我國,超過73%的旅客在選擇機票時會考慮能否上網因素,而當飛行時間超過4小時後,這一意願接近100%;超過70%的旅客願意付費享受空中Wi-Fi服務,當飛行時間超過4小時,這一意願更是高達88.8%。
其實,國內幾大航空公司也意識到空中上網的問題,可從內部很難打破僵局,所以試圖從產業鏈角度拉攏互聯網公司進入,早前滴滴和東航達成了合作。而國航等幾家核心單位則倡導推動中國首個空中互聯網產業聯盟成立。聯盟成員來自航空、互聯網、通信、金融、傳媒等多個行業,借此打通空中聯網產業鏈。然而,航空公司的“大招”似乎並未掀起太大的市場浪花,空中上網這一金礦始終不溫不火。
遭遇瓶頸
業內普遍認為,目前兩大制約使得航空Wi-Fi一直處在爆發前夜,其一是手機尚未允許在飛機上使用,限制了乘客接入航空Wi-Fi的數量;其二是廉價的天地互聯鏈路尚未出現,如今衛星鏈路成本高昂,不但衛星設備租用成本高昂,改裝成本高,後續運營成本也將是沈重的負擔,航空Wi-Fi如果無法形成盈利模式,其本身運營收益很難覆蓋其成本。
一位航企人士稱,一架使用通訊衛星KU波段傳輸信號的上網飛機,其改裝價格不菲,約為二三百萬元。而美國空中Wi-Fi供應商GoGo公布的數據顯示,傳輸數據到飛機上,每傳輸1M字節成本大約是20美分,傳輸1G數據的成本大約是200美元。免費很難支撐起空中Wi-Fi的未來,商業化才是未來趨勢。國際上,雖然也有航空公司免費提供,但是大多航空公司都收取服務費。國外航空公司空中Wi-Fi收費模式主要有按航段、流量、使用時間、設備數量和內容點播以及24小時共享模式收費,也有包年和包月的計費方式。
在美國,空中上網的費用大概幾美元到十幾美元一小時,在歐洲一小時的收費約為十幾歐元。不過,資深民航專家綦琦坦言,在中國,如果收費過低則很容易陷入賠本賺吆喝的窘境,但擡高價格又難以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主要是目前整個中國互聯網的免費模式和國外一些國家不一樣。例如在國外很多酒店的Wi-Fi,需要付費,但國內的酒店上網基本免費,所以消費者並未形成為上網付費的消費習慣。”一位航企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另外,東航轉型辦副主任張弛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也強調,“國內航企其實也沒有迫切地將空中上網視為單獨的盈利點,而是將這一業務放在整個客艙服務來看。東航自己做過調查,在京滬線上,該公司的兩個相差不到半小時的航班,開通Wi-Fi的總是最先被訂完。同時,可上網的航班,頭等艙和商務艙的上座率明顯升高,這也可以攤銷航班上網的成本,且能提升顧客消費體驗,提高公司的市場口碑”。
“為了能提升服務,吸引更多消費者,航空公司會持續對客艙服務進行改善,比如餐食等,而提供上網服務也被航企視為提升服務的內容之一,雖然現在無法實現盈利,但對整體業務帶動效果明顯,且具有發展潛力。”張弛說。
兩大風口
“其實,現在空中上網還處於導入期,在互聯網發展之初,各家企業也曾通過‘燒錢’的方式,來獲取流量紅利,只能說目前空中上網形成穩定盈利模式的時機還未到。”從事天地互聯技術開發和客艙生態平臺運營的喜樂航CEO潘運濱分析,“但近一兩年內,這一業務將迎來兩大風口,一是政策放開,二是新型衛星的發射。”
“現在,飛機飛行時不能開手機,導致一個客艙150名乘客,大概只有十幾個接入,那使用成本當然很高,如果大家都能使用了,使用成本就能下降。同時,隨著使用人數激增,航班改裝也會成批量,價格會較為優惠。再加上現在的衛星都是十多年前發射的,當時並未設想過在飛機上上網,而眼看這些衛星馬上就要換代,新型衛星會將網絡拓寬,使用成本也會下降。” 潘運濱說。
事實上,中國民航局航空運輸部門負責人曾指出,一項旨在修訂有關在飛機上使用電子設備的監管限制法案正在進行中,未來相關標準將被放寬。數據顯示,我國民航全年運送旅客超過5億人次,按照人均2.5小時計算,全年就有近12.5億小時的高空時間,而飛機乘客多數又是高端客戶,這裏面顯然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東航曾做過測試,在沒有開飛行模式下,客艙內打開手機不會對飛行產生幹擾。“但所謂安全,不完全是幹擾問題,比如乘客在飛機顛簸時,乘客悶頭玩手機是否會未能聽到客艙提醒,會不會發生手機脫手砸傷其他乘客的極端案例,這些都需要考量,所以未來如果允許乘客開手機,一定會配合一整套相關標準來進行保障,並不是那麽容易,可一旦放開,將對空中上網形成巨大利好。”張弛說。綦琦則指出,在盈利模式未形成前,航空公司很可能在提供上網服務的航班上投放折扣較少的機票,甚至是沒有折扣的機票,這樣航空公司可以從中收取相關費用。
國外一些航班坐飛機能用手機隨便上網,航空Wi-Fi國內為何遲遲不能普及? 2017-05-16 07:42 稿源: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編輯: 經濟廣播 楊誌剛 |
航空Wi-Fi,顧名思義,就是要讓乘客坐飛機時能夠通過Wi-Fi接入互聯網的服務。乘客在飛機上可選擇的娛樂項目並不多,如果航空Wi-Fi能讓用戶接入互聯網無疑解決了其痛點。還有一些商旅客戶需要隨時處理郵件等工作事務,航空Wi-Fi也是一種空中通訊手段。正是因為此,從2015年開始,已陸續有國航、南航、東航、海航等航空公司試運行空中Wi-Fi服務。 眼下,中國只有少數航空公司的少部分飛機和航班支持了Wi-Fi,並且這部分航班的Wi-Fi要體驗也有門檻:要麽需要是頭等艙,要麽需要提前預約申請。有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全球裝配機載Wi-Fi系統的飛機有4000多架,其中北美航空公司的飛機超過80%,其次是中東航空公司和歐洲航空公司,亞太航空公司占比僅為3%。 中國互聯網市場發達程度已絲毫不遜色於美國,甚至在移動支付、O2O、電子商務、文化娛樂諸多領域已經超過美國市場,而航空Wi-Fi市場卻明顯落後,這著實有些出人意料。那麽,航空Wi-Fi在國內為何遲遲不能普及呢? 根據中國民航網調查,在我國,超過73%的旅客在旅途中的第一意願就是上網,而當飛行時間超過4小時後,這一意願接近100%。還有數據顯示,國外的航空乘客,在選擇航班時,超過60%會首選有無線網絡服務的飛機,50%的乘客願意為享受空中Wi-Fi而放棄旅途中的其他便利。 那麽,為什麽空中Wi-Fi在國內為何遲遲不能普及?喜樂航是海南航空旗下專門從事空中Wi-Fi業務的公司,他們的CEO潘運濱說,這裏有兩方面原因: 【錄音:有內部原因也就外部原因,就是國有的這些航空公司對創新的決策力度比較弱,就是比較慢,這對創新是一個損害,另一個原因就是中國航空公司沒有開放手機,需求沒有倒逼他們去解決或者去建設這些問題。】 事實上,國內各大航空公司早已盯上了空中Wi-Fi這塊大蛋糕。目前,東航、國航、南航、海航和春秋航空等航空公司已經試水空中Wi-Fi。2012年以來,中國有關空中Wi-Fi建設運營的消息從未間斷,如2012年8月,國航基於地面基站的互聯網航班首飛成功;9月,東航改造波音737-800客機,提供30M的雙向地空寬帶;2013年10月,海航完成地空互聯網實驗。 通訊資源稀缺也是空中Wi-Fi普及中需要面對的問題,這主要牽扯到衛星資源和大型通訊基站資源。喜樂航CEO潘運濱告訴記者,即使實現空地互聯,帶寬流量也會受到限制,他舉了個視頻的例子。 【錄音:至始至終我們都不建議用衛星去看視頻,因為視頻的碼流較大,在並發或者什麽的時候會影響其他用戶的使用,所以我們是在空中搭建了一個盒子,這個盒子有四個td的內容,理論上可以存儲一萬兩千部電影,所以,視頻影音這些資源我們再倉內通過局域網就解決掉了,通過衛星傳遞的都是一些比較重要的信息,比如你的支付信息,炒股的信息,你的郵件信息碼流小,我們對這類信息傳遞是有一個分類機制,我們會優先一些更迫切、有價值的信息傳出去。】 此外,成本問題也是制約空中Wi-Fi普及的一大原因。為了實現空中WiFi,每架飛機的改裝成本在300萬到500萬人民幣之間。國內航空公司在類似項目上的投入,普遍達到億元級別。業內人士指出,機上Wi-Fi的建設投入比火車Wi-Fi更大,預計至少3年才能逐漸達到收支平衡的狀態。 舉例來說,南航和東航等航空公司利用KU波段衛星通信系統,為乘客提供空中Wi-Fi,覆蓋面可達世界絕大部分區域,穩定性高,並且不受天氣和地形限制,但是價格非常昂貴,波段資源非常稀缺。另一種是國航采用地面基站發送信號的通訊方式,受到雲層和基站切換的因素影響較大,信號不穩定。 也就是說,空中Wi-Fi的未來預期很好,但要普及在政策和技術上還需要一段路要走。 中國民航大學李曉津教授表示,由於現實中的不可控因素很多,加之民眾對飛行安全的高度關註,飛機上使用手機的可能性還需要觀察。
|
衛星寬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