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被“堵偏門”的校園貸?
近日,國有大行試水校園貸的消息持續發酵,校園貸市場在經歷了從探索嘗試、到達頂峰到亂象叢生、政策規範前後將近4年的時間,終於迎來了正規軍的入駐。在“正門開,偏門堵”的政策趨勢下,校園貸平臺進入一波退潮期,不僅裸貸等非法放貸群體銷聲匿跡,專為校園貸服務的分期購和P2P等小額現金貸平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大部分校園貸平臺面臨著整改和退出的命運。
然而,事物的興衰更替必然遵循一定的規律,校園貸從零到一,從亂象到規範,期間的諸多問題也是另一個商機滋長冒頭的征兆。校園貸之所以走到今天如此困窘的一步,還是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
校園信用卡緣何從“三高”到被叫停?
大學生校園貸早就不是什麽新鮮的事了,早在21世紀最初的十年,大學校園興起的信用卡熱潮就是對大學生消費分期和現金借貸需求最有力的說明,校園信用卡也算是早期校園貸的雛形。可是後來因為其產生了極高的註銷率、睡眠率和壞賬率,也就是所謂的“三高”,銀行難以為繼,入不敷出而被迫緊急叫停。眾所周知,銀行發售的信用卡門檻不會太低,辦理手續也更合法嚴謹,風控能力亦強,校園信用卡為何出現“三高”現象?
原因一,大學生消費不理性。沖動消費、盲目消費,對金錢沒有概念是影響大學生消費不理性的一個因素,他們總覺得生活費不夠用,卻在口袋空空時不知道自己消費了哪些東西。
原因二,大學生還款能力弱。大學生每月固定數額的生活費一般都由父母提供,超額消費就只能用下個月的生活費補上個月的欠款,長此以往,短暫的經濟壓力轉移只會使借款的窟窿越補越大,逐漸形成壞賬。
原因三,大學生具有愛慕虛榮、好攀比的消費心理。大學生的超額消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些心理因素在作祟,好用金錢來點裝自己也是年輕人的通病。
“裸條”、“暴力催款”亂象叢生,P2P借貸平臺難辭其咎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深化,網貸很快接力落幕的校園信用卡,原來高風控的銀行轉變為體制靈活的P2P網貸平臺,移動端借貸以更加迅猛的攻勢打進校園市場,借貸寶等平臺湧現,迅速形成了龐大的規模,開啟了全新的互聯網校園貸款時代。可這個被譽為校園消費金融創新的利好市場卻在2016年被嚴打,因裸貸、暴力催款、借款大學生自殺等亂象被推上輿論高潮。校園貸的發展業態十分不健康,但毫無疑問,校園借貸的再次興起不僅在於剛需,借貸平臺自身也是背後的隱形推手。
推動一,校園貸平臺通過自身低門檻的優勢隨意放貸,大肆填補學生消費欲望的深洞,他們的風控能力並不高,也很清楚學生的還款能力,但其矛頭卻對準了一定會為大學生行為買單的父母。
推動二,借貸平臺誘導大學生超額消費。不少借貸平臺偽造出低利率、低手續費的表象蒙蔽涉世不深的大學生,使大學生陷入放貸方埋伏的低息陷阱。
推動三,由於借貸平臺眾多而沒有一個相互連接的征信系統,部分學生還不上貸款時便拆東墻補西墻,不僅使平臺虧損,學生也陷入多頭借貸,利滾利終至身陷泥潭。
巨頭校園分期購領頭,仍無法避免行業短板
還有一類以京東白條、螞蟻花唄、趣分期等為代表的分期購物平臺,為大學生購買3C產品和奢侈品提供了便利,這些平臺本身具有較強的風控能力,也有自己自成一體的征信和用戶評級系統,比如螞蟻信用分等,且手續更規範透明,沒有隱藏的額外費用,但他們仍然無法避免整體行業的短板。
短板一,強大的智能風控擡高了門檻,收緊了放貸出口,很多借貸訴求無法得到解決。有部分大學生是在這類大平臺上貸不到錢才轉向一些違法或不規範的中小平臺進行借貸,這類平臺在用戶等級的滲透上不夠深入。
短板二,分期購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超額消費的風氣,對校園人群的消費理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校園貸是專為校園人群提供的消費貸款,是消費金融的一大創新。但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準中堅力量,消費不能趨於理性,理財意識和能力都相對薄弱。盡管我國的理財教育正隨著互聯網的深化逐漸落地生根,但速度之慢跟不上消費市場的瞬息萬變,這才導致大學生在校園貸的風雲變幻中被變相濫用,一步步陷入了非法網貸的深淵。
現在用銀行的高門檻和高風控來約束校園貸的野蠻生長只能解得了一時之困,2009年的校園信用卡叫停是前車之鑒,現在國有大行的進駐依然不能對大學生的理財能力視若無睹,大學生的整體理財水平才是真正的校園貸寒冬。
只有借貸與理財同步生長,在“會花錢”的基礎上“給錢花”,才是引導和幫助大學生理性消費、學會理財的正途。不然,即使銀行的正規軍接手,校園貸還是會重蹈曾經的校園信用卡“三高”的覆轍。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解決校園貸危機先從校園理財開始
資本雖然緊盯著校園市場的肥肉不肯放松,但校園貸平臺亂象叢生而致退潮,說明現階段的大學生並不是沒有錢花,而是他們沒有能力花錢。因此,賺大學生的錢不如先替他們管好錢,為大學生提供學習理財的機會和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就能把校園貸轉變成大學生接觸理財的第一課。
縱觀現在流行的移動端理財產品應用,其中很少有專門針對校園市場的,不論是便捷的記賬理財模式,還是涉及面廣泛、價格高低不一的理財產品,都不能針對性地滿足和幫助大學生理財。其實,在諸多形態的理財產品中並不乏適合大學生的理財方式,以下幾種常見的理財辦法都可以通過打造適合的產品為校園市場所接受。
一、移動端在線方式開啟校園理財生活
前段時間熱門的“試卷廣告”其實只是記賬理財類APP隨手記的一則創意廣告,卻刷新了人們對理財的認識,理財已經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屬,而是像普惠金融一樣要為大眾所用,全民理財的趨勢也許可以成就校園理財。移動端理財將晦澀難懂的理財產品搬到線上,通過詳細介紹和貨架式展售,更容易貼近市場人群。
一方面,如果能細分出校園市場,制作以大學生作息時間為主線的“理財課程表”,通過線上“理財課堂”進行知識傳授,那麽移動端在線理財就是大學生在理財實踐中收獲專業知識、培養先進理財理念的重要切入口。另一方面,對大學生來說,移動端理財不會受到時空的限制,更符合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二、創新基金形態,為校園人群服務
基金本身就有很多細分類型,其中以余額寶為例的貨幣基金是中國基金史上首只規模突破千億的基金。但在余額寶之前,恐怕很多人都根本沒有接觸基金的意識,基金作為一個面向社會公開募集投資者合夥出資的理財產品,擁有眾多主體共擔風險、分享收益的特點。余額寶將基金設置成儲蓄的場景,讓更多人接觸到基金,受益於基金。
校園理財可以為基金創造出更豐富的購買場景,比如雖然學生用生活費購買了基金,但這部分資金仍然可以隨時存取,用在消費、轉賬等多種服務上,一面保持增值,一面可用於消費……更多樣的基金形態和更低的風險有助於基金打進校園市場,雖然個體的收益微乎其微,但不積小流如何成江海,如果能做成校園理財的一大入口,照樣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三、幫大學生做儲蓄,存起校園小金庫
儲蓄作為一種最傳統的理財方式,受到各個年齡段人群的追捧。作為學生,擁有自己的小金庫是極受學生群體歡迎的一件事情,但是年輕人消費“月光”卻很常見,想存錢卻沒錢可存或者存不下錢的人比比皆是。特別是對大學生群體來說,他們每月擁有固定數額的生活費,應該在解決生活必需品之後還綽綽有余,卻仍在沖動消費下屢屢變身月光族。校園理財也就在這種情況下化身為“強制”儲蓄,幫助大學生存起自己的小金庫。
不管是在購物消費中的沖動超支,又或者是遊戲充值時的不加節制,“小金庫”都要擔當起節制不理性消費的作用,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逼迫”他們存錢。儲蓄理財安全可靠、風險偏低,雖然收益不高,卻比股票等高風險的理財方式更適合大學生。
四、貼近校園生活,打造專屬校園保險
中國人壽財險公司曾專為年輕客戶設計開發了一款戀愛保險,自保單生效日起3年後的10年內任意一天,投保人與指定心上人登記結婚,即可獲得1萬朵玫瑰花,並在3年內附贈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保障。支付寶曾推出的戀愛保險也與之相似,只不過是在投保的三個價格分段進行選擇,結婚後可獲得對應數額十倍以上的祝福金。
雖然輿論的關註點都在於這份戀愛保險獲得收益的概率眇乎小哉,但它仍然受到廣大年輕人的熱烈追捧,其中也不乏校園戀情的購買者。這就說明收益並不是這一份理財產品的重點,而是這份保險已經被賦予了熱戀中的感情價值和篤定一生的信任價值,雖然雙方會為了收益做出努力,但獲取收益卻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與戀愛保險類似的產品在校園中擁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迎合大學生的理財需求點和消費理念,打造出專屬校園的保險產品,有利於資本在校園市場的深耕。
大學生理財平臺要充分適應校園人群的口味,為校園群體消費畫像,從而用一種通俗易懂、有用有趣的理財產品來直觸大學生的理財需求痛點。除了多樣、能適應校園消費和生活方式的理財產品外,大學生群體還需要在消費中時刻被約束和被提醒,逐漸塑造起理性的消費觀念和理財習慣。不僅通過個人能力賺錢,也能學會用錢賺錢,校園理財有利於大學生更好地規劃經濟生活,也是在為大學生踏入社會做充分的理財準備。
可以看出,校園貸兩次興起,又兩次退潮,問題的根源在於大學生的消費態度和金錢管理能力,校園理財市場的深耕才是現階段的首要任務。但要想把握住校園理財的市場,就必須從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結合他們個性化的消費和生活方式,用“威逼利誘”的手段和多樣化的產品不斷開拓校園市場,讓校園理財成為引領校園貸的先行者。
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
如何拯救被“堵偏門”的校園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