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8小時工作,24小時思考

8小時工作,24小時思考

在路上 雞蛋 能夠 div 學歷 寧可 收獲 大學 討論

必須每天列出計劃。

無論是開會還是和別人交接工作,都要養成用紙筆記錄的習慣。

每天的工作量剛剛能完成是最合適的,會給你帶來強大的成就感。

將過時的文件資料打包存檔,專門找個地方存放。

隨時將不要的東西清理掉。

電腦裏重要的工作要定期備份。

事實上,所有"思考型"的工作都是隨時隨地在進行的。8小時內,我們在思考,而8小時外呢?工作我們固然可以停止了,但思考卻不能停止。吃飯時想,睡不著覺的時候想,在路上想,上衛生間的時候想……你會發現,成果會如泉水一般,不用費力,就會自動汩汩而來,你要做的無非是用"事務型"的工作對它們進行記錄和整理。
一個人,在一個組織中扮演的角色是否重要,關鍵就看他主要負責的是"事務型"的工作還是"思考型"的工作;能力的高低,也主要從他所完成的"思考型"工作的成績如何來判定。埋頭於事務的員工,肯定是低層次員工,他只要做好上級分配給他的,方向甚至方法都已經明確了的工作就可以了。也許他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也許他們工作熟練、態度認真,但他們只能成為一項工作所要求配備的"人手",而不是能夠有效掌控工作,更好完成工作,乃至於引領和開創工作新局面的"人才"。 這二者的區別是本質上的。"人手"被別人要求如何工作,被工作所牽引和掌控,他們不過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人才"卻能夠從日常做熟的工作中分析利弊、總結經驗、提出方法、解決問題,他們是工作的靈魂,是工作完成與否、完成好壞的關鍵。 述職需要準守的幾條原則: 1.把思路理清楚,有條理地寫下紀要
想清楚了才能說清楚,思路不清,自然就不知道從何說起,再好的口才也會詞不達意。 2.學會"揣摩上意"
在這裏,"揣摩上意"並非是投機取巧,也不是以虛掩實,而是說,我們應該先考慮清楚,你的工作思路,是不是和上面要求的一致? 3.準備實在的"幹貨"
有功勞的人,應該用一些確切的數據、表格、實例等作為證據來說明自己的成績。任何動聽的語言,都比不上事實更有說服力。一次成功的述職,不是口才表演,也不是喊口號式的表決心,更不是王婆賣瓜式的自誇。大家想聽到的是幹貨而不是水貨。"言之有物,論之有據"是我們述職成功的基礎。

要得到領導的青睞,有兩件事情一定要記住:一是時刻在觀察和思考,有條件就去了解公司的業務、老板的思想及許多背後事情,業務能力會提高很快。二是時刻準備著,公司職位有空缺時,老板首先想到的是隨時在他需要的時候出現,並且為他解決問題的人。當你的學歷、後臺都不比你的同事們強的時候,憑什麽就能夠搶到機會脫穎而出?就憑你時刻在進行觀察思考,時刻在準備解決問題,對你正在做的工作如是,對你想要得到的工作亦如是。

由小見大,一個主動找活幹,主動為公司考慮的人,沒有工作經驗,他會主動去學習、積累的。也許剛開始他工作起來不如那些已經做熟了的老員工,可是幾個月後呢?一年後呢?"眼裏有活"的人比那些吃老本、享現成的人經受的鍛煉要多得多,進步也要快得多。

"眼裏有活"是因為"腦中想事",在工作的時候,只要你願意花心思去思考,總會發現自己其實還有很多事沒有做,還有很多事做得不夠好。沒有哪個集體是願意養庸人、閑人的,讓自己的腦袋和手腳不斷地去忙碌,在忙碌中進步,把工作做得更好,一切都不會白費的。

我曾經招聘過一位編輯,從他的學歷來看,重點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可謂"根正苗紅",從專業能力上來看,文字基礎不錯,一篇論文寫得四平八穩。可是來上班有一個月了,單位二十來個同事他只認識本部門的幾個人,每天只管悶著頭看上面分給他的稿子,至於這稿子的來龍去脈完全不問,公司裏行政、財務、發行、排版、印制等工作他完全懵然無知,最好笑的是,有一天他居然在QQ上問我,咱們單位的名字叫什麽?

我每周就都會召集一個碰頭會,對過去的工作進行總結,對提出的問題商量解決,對本周的工作進行安排……我發現,總是我在滔滔不絕地說,而他們卻很少發言;我要求他們提出方案,全體眼觀鼻,鼻觀心,如老僧入定;甚至,我問大家在工作上有沒有什麽疑問或需要幫助解決的難題,他們也都是搖頭。我只好把工作草草指派一下,宣布散會。

問題就在於他們開會前沒有準備。他們拿著筆,揣著記錄本,在會議桌旁正襟危坐,看起來挺像那麽回事似的。其實呢,他們的腦子裏空空如也。他們在會前不思考會議所要討論的題目;會中不積極互動,碰撞出解決問題的智慧火花;會後不進行總結和反思。他們連問題都提不出來,不是因為真的沒有問題,而是壓根兒就沒有想過這些問題。

事實上,一次成功的會議,對於每一個積極參與的人來說,都是非常有用處,也有益處的。當我們在會前進行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在會中才會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而對於別人提出的問題、意見,積極互動,思辨論證,互為借鑒,用此智慧去撞擊彼智慧,常常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困境得以突破,甚至,讓自己的工作達到一個新的層次。一個員工能力上的提高,經驗上的豐富,往往也得益於這樣的會議。

"只要每天花5分鐘的時間閱讀相關資料,這樣,5年內你就會成為這一領域中最具權威的人。"

成功者與普通人之間的差距,並非如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隔著一道巨大的鴻溝。他們的區別在於一些小小的行動上:每天花5分鐘閱讀、多打一個電話、多努力一點、多思考一點,表演上多費一點心思、多做一些研究,如此而已。

所謂多看一點,就是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而要看到被表面覆蓋住的東西。比如,別人看到一個破盆子,以為那不過是個餵狗的食盆,你卻能夠一眼看出在泥灰的包裹下,有幾道不為人所註意的黃色印痕,由此看出這是一個黃金打造的臉盆,是前朝某位皇帝的禦用之物。而多想一點,就是不要只想當下的這點事情,也不要只想周邊的這些事情,而要想到將來、過去。

臺灣《Smart智富》雜誌曾經在全島做過一次大規模調查,最後結果顯示,一般民眾有六大觀念與成功人士不一樣,其中的四大差異便是:
一、一般人不想積極地認識他人,而成功人士則是積極接觸他人並善於學習;

二、一般民眾選擇家庭生活優先,而成功人士大都是家庭與事業同樣兼顧,可能更偏重於事業;

三、一般民眾會先考慮風險,寧可不做也不願意承擔風險,而成功人士總是先看見機會;

四、除非是老板的壓力,一般人工作結束後便不會再考慮跟工作相關的事情,而成功人士會主動思考,他們很容易把生活中的一些際遇和自己的工作聯系起來,從而創造出新的機會。

這四個差異雖各有角度側重,但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其實一般民眾和成功人士的差異就在於一點--成功人士看得多,想得多,做得多,而一般民眾不。他們被動、懶散,怕事多麻煩,寧肯什麽都不幹,就這麽呆著;他們很靦腆,追求平靜安逸的生活,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不希望有更多的打擾;他們謹小慎微,不惹事,可也不想事;他們家庭觀念很重,任何工作如果和家庭生活相沖突,他們犧牲的是工作。

謹小慎微之人,缺少的是一種大視野、大氣魄、大格局,"守成"尚且勉強,"開創"幾無可能。

在我們身邊,謹小慎微的"老好人"比比皆是。他們在生活中安分守己、規規矩矩,在工作上唯唯諾諾、任勞任怨。可是毫無原則地退讓、和稀泥,不但害人,而且害己。

我們不是為了老板工作,也不是為了區區一點薪水而工作,我們是為了自己而工作。想清楚了這個問題,我們才可能主動去思考工作,並持之以恒地把工作做好。薪水,對於年輕人來說只是所有報酬的形式之一而已。我們從工作中收獲的,遠遠不止這些。譬如,困難的任務能鍛煉我們的意誌,新的工作能拓展我們的才能,與同事的合作能培養我們的人格,與客戶的交流能訓練我們的品性……

比爾·蓋茨曾經說:"如果只把工作當做一件差事,或者只將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麽即使是從事你最喜歡的工作,你依然無法持久地保持對工作的激情。但如果把工作當做一項事業來看待,情況就會完全不同。"

在進行一項工作之前,你首先要弄清楚,你的工作目的究竟是什麽,它的意義是什麽。

很多人常常陷於工作的本身而模糊了焦點。也因此,他們拘泥於自己慣常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不去思考,也不去總結,就像一臺沒有生命的機器,雖然轟轟隆隆地運轉著,卻不知道自己工作的目的在哪裏。

很多人在工作中只管按照以前的慣例埋頭去做,卻從來不想想,是不是外部條件發生變化了?目標是不是已經有了修正?做的這個工作意義何在?是否符合別人的希望和要求?

事實上,想比做往往更重要。想清楚了自己要做什麽,你才會做對,做得更好。沒有哪個上級會喜歡那種搞不清狀況瞎忙活的員工,因為到頭來,他還得幫你擦屁股。

一件事情能不能做成功,時間的把握往往最關鍵。

有的時候,繁忙並不代表你的效率最高,只有學會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你才是最有收獲的!

劃分不同的時間段;尋找最好的時機,在開始一項重要的工作前盡量讓自己保持在最佳狀態;激發內心的熱情;豐富自我,提高潛能發揮。

工作不要隨意進行,在進行之前,你必須考慮好最佳的處理時機。"坐言起行"是說我們不能光想不做、光說不練,但在我們決定開始一件事情時,又必須"三思而後行",選擇在一個正確的時間裏做正確的事。

捕獵中,聰明的獅子會先想好從何處下手;攻城時,睿智的將軍會事先選好敵人的突破口;工作中,我們同樣要學會思考從哪裏開始,才是最正確、最省力、最有效、最能夠保證一切順利進行的。不想清楚這個問題,是做不好任何事情的。

記住,對於任何事情,我們最好想清楚從何處著手後再去做,有備而來往往可以讓我們事半功倍,機會也往往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在進行一項工作的時候,我們要盡量開動自己的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麽。

我們在工作中多問幾個為什麽,能避免我們少走彎路,少出問題,而一旦出了問題,我們也應該多問幾個為什麽,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暫時對付過去。

我們應該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在工作中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麽。這說起來很簡單,但大家很多時候是在憑直覺做事,很容易把問"為什麽"的過程省略。也就是說我們往往做不到充分的理性,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理性不過是以往經驗的結果。

在問為什麽的過程中,我們至少能達到兩個目的:第一,知道什麽是已知的;第二,知道什麽是未知的。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能通過已知去解決未知,達到我們的既定目標,取得發展和成功。

我們總是在強調怎樣超越自己、超越對手,比別人跑得快,比別人做得好。其實這其中的奧秘就是多問幾個為什麽,也就是比別人想的更周詳、更細致,比別人更加理性。別人想到一,我們就要想到三。我們平時就應該養成這樣的思維方式與習慣,這樣的習慣促進我們勤於動腦,促進我們發現問題的內在規律,積極發現推進工作的根本方法,再通過有力的執行去實現它,那麽成功就離我們不遠了。

事實上,大多數的人做工作,做完了也就完了,很少去考慮究竟做得怎麽樣了?還有沒有改進的空間?怎樣改進?有什麽收獲?有什麽經驗教訓?

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情,問一個員工他對於自己做的工作有什麽感想,他會不確定地說:"還行吧。"或者無所謂地說:"就那樣唄。"工作做得究竟怎麽樣?問自己這樣的問題並不是為了追究責任,也不是為了自鳴得意,而是為了給自己的工作做一個客觀的評價。沒有一個評價,不在意別人怎麽看待自己的工作結果,只能說明你自己並不看重這份工作,你也並沒有想要盡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

把工作做好,不僅僅取決於你的能力,更取決於你的態度。我們常說要敬業,什麽是敬業?我們就像一個信徒對待神靈那樣,做之前如履薄冰,做之時全情投入,做之後反躬自省,抱著這樣一個態度去工作,業才會容你。那些工作做得好的員工,能力強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們時刻在自我問責--"我做得究竟怎麽樣?"他們常常會在這樣的反躬自省中敏銳地發現自己遺忘的工作、沒有發現的漏洞,從而能夠及時地進行彌補。

在工作進行中和工作完成後,既不要逃避自我問責,更不要害怕別人問責。別人的評價更客觀,更能夠反映出你工作的效果,你也才可能真正知道事情這樣做合不合適,下次應該怎麽處理。即使面對別人"雞蛋裏面挑骨頭",你也應該用一種坦然甚至是感恩的心態來對待。挑不出骨頭來,正好為你證明了清白,起到了宣傳的作用;挑得出骨頭來,不管這塊骨頭的大小如何,起碼說明了你的工作確實還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那麽,你就又獲得了一些認識,並且在改進的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反過來,如果你責怪別人不理解,並不能讓自己顯得多高明,更不能解決工作中碰到的一些問題。

做工作,就必然有問責,上級有權利知道你做得究竟怎麽樣,你自己也應該對工作成效心中有譜。連自己都沒譜的工作,一般來說也肯定是有問題的。既然如此,又何必逃避問責呢?相反,我們應該主動去尋求別人尤其是上級的問責。在這樣的問責中,我們常常能夠尋求到支持,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而且,還能夠給你的上級留下一個主動思考、努力工作的好印象。

很多當老板或上司的都碰到過這樣的事情:員工缺乏獨立工作能力和工作主動性,像機器人一樣,按按鈕才動,按一下就動一下;缺乏基本的職業素養,就像嬰兒需要別人把飯餵到嘴裏才會咀嚼一樣,他們需要別人把各種條件都準備到位了才會工作;像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寧肯不升職,也不願意為公司承擔更多的責任;對公司的狀況漠不關心,也沒有忠誠感,打好了公司垮臺便另謀高就的算盤……

很多年輕人的職業心態不夠成熟,他們的職業素養也存在著不小的缺陷,主要表現為:
1.主動學習的精神不夠

2.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 3.主動擔當重任的意願不夠 4.主動承擔責任的精神不夠 5.需要有人伺候,仿佛他才是老板 6.少爺脾氣或小姐脾氣 7.工作習慣不好 不好的工作習慣,如閑聊,偷懶,散播是非,東西亂放等,不好的工作習慣也給領導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這樣的人,會讓領導覺得不放心、不可靠,重要的工作不會交給她們,需要提拔某人到某崗位時,也不會想到他們。

成熟點,別像個長不大的孩子,進入社會,不但要求你在生理上是個成年人,更需要你在心理上是個成年人。

8小時工作,24小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