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Linux 內核中 likely 與 unlikely 的宏定義解析

Linux 內核中 likely 與 unlikely 的宏定義解析

帶來 內核版本 sta don 等價 ddc 編譯 views lines

在 2.6 內核中,隨處能夠見到 likely() 和 unlikely() 的身影,那麽為什麽要用它們?它們之間有什麽差別?

首先要明白:

     if(likely(value)) 等價於 if(value)

     if(unlikely(value)) 也等價於 if(value)

也就是說 likely() 和 unlikely() 從閱讀和理解代碼的角度來看。是一樣的!。!

#define likely(x)       __builtin_expect((x),1)
#define unlikely(x)     __builtin_expect((x),0)

__builtin_expect() 是 GCC (version >= 2.96)提供給程序猿使用的,目的是將“分支轉移”的信息提供給編譯器,這樣編譯器能夠對代碼進行優化。以降低指令跳轉帶來的性能下降。

__builtin_expect((x),1) 表示 x 的值為真的可能性更大;
__builtin_expect((x),0) 表示 x 的值為假的可能性更大。

也就是說,使用 likely() ,運行 if 後面的語句 的機會更大,使用unlikely(),運行else 後面的語句的機會更大。
比如以下這段代碼,作者就覺得 prev 不等於 next 的可能性更大,

if
(likely(prev != next)) { next->timestamp = now; ... } else { ...; }

通過這樣的方式,編譯器在編譯過程中,會將可能性更大的代碼緊跟著起面的代碼,從而降低指令跳轉帶來的性能上的下降。

另外內核2.6.31.5中likely和unlikely另一種定義:
# ifndef likely
# define likely(x) (__builtin_constant_p(x) ?

!!(x) : __branch_check__(x, 1)) # endif # ifndef unlikely

# define unlikely(x) (__builtin_constant_p(x) ?

!!(x) : __branch_check__(x, 0)) # endif

舉個樣例(內核版本號2.6.22.6):/kernel/shed.c中有一段:

if (likely(!active_balance)) {
/* We were unbalanced, so reset the balancing interval */
sd->balance_interval = sd->min_interval;
} else {
/*
* If we‘ve begun active balancing, start to back off. This
* case may not be covered by the all_pinned logic if there
* is only 1 task on the busy runqueue (because we don‘t call
* move_tasks).
*/
if (sd->balance_interval max_interval)
sd->balance_interval *= 2;
}

編譯過程中,會將if後面{}裏的內容編譯到前面。else 後面{}裏的內容編譯到後面。若將likely換成unlikely 則正好相反。

總之,likely與unlikely互換或不用都不會影響程序的正確性。

但可能會影響程序的效率。

Linux 內核中 likely 與 unlikely 的宏定義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