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802.11ax前瞻4:802.11ax與HiperLan

802.11ax前瞻4:802.11ax與HiperLan

大小 思想 丟失 content 失敗 控制 ont col smi

序言

在早期wi-fi發展過程中,歐洲還出現過一個同期的無線局域網協議。HiperLan 。所謂網絡發展始終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管是有線網絡當前SDN的引入。還是無線網絡下802.11ax協議的制定,當前都有加重中心控制的一種趨勢。故本文我們又一次介紹下HiperLan,並簡單對照下其與當前802.11ax的設計理念。

PS:802.11ax的設計中可能與HiperLAN的設計思想沒有直接的關系,本文不過筆者個人的一些理解,如有錯誤。還請見諒。

HiperLan簡單介紹

HyperLan全稱為(HIgh PErformance Radio Local Area Network),其早期是歐洲ETSI所採用的無線局域網的通信協議。其一共同擁有2個版本號,分別為:HiperLan/1,HiperLan/2,另外還有兩個引申的版本號HiperLink,HiperAccess。HiperLan早期也被稱為Wireless ATM網絡,其具有ATM網絡的一些特點。並能依靠當時的ATM網絡作為承載網。


HiperLan分層框架

HiperLan的分層框架較為802.11復雜一些。HiperLan/2的分層框架例如以下:


技術分享

HiperLan初始設計就是考慮QOS的。故其分層結構相似於通信網。HiperLan/2除了PHY和MAC層以外,還有RLC和EC子層(註:HiperLan/1唯獨RLC子層),再往上還有收斂層CL。這也是和802.11的一個明顯的不同。這個也是設計思想上的不同了:

802.11的核心思想還是基於Best-effort。Best-effort的定義包括兩個部分(參考High-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 networks,高性能通信網絡中的定義):

  • IP的承載服務就是以數據報形式發送報文。報文的最大程度為技術分享
    字節(64KB)。

    這樣的服務在差錯。網絡延遲或帶寬方面不提供服務質量保證。這樣的服務叫做盡力而為(Best-effort)服務,表示網絡將盡量提供服務。

    (參考第103頁,4.3.1節中的描寫敘述)

  • IP承載服務在延遲。帶寬和數據丟失方面不能提供不論什麽保證,路由器按同一種方式處理全部的分組(這樣的“一視同仁”的處理方式也能夠叫做盡力而為(Best-effort)服務)。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特點:缺乏狀態信息就意味著分組不能夠被應用或鏈接所差別,這樣路由器就不能提供額外的資源以滿足應用需求。(參考第120頁,4.5中的描寫敘述)

故在802.11協議設計的DCF接入過程中,全部的幀都是依照一視同仁發送出去的。沒有對數據幀做不論什麽資源上優化。

在HyperLan中,為了考慮QOS。除了在MAC層的設計上要引入競爭的優先級以外,還引入了RLC子層。從而對系統資源就能夠實行優化了,這一塊在LTE中也是同樣的思路。

HiperLan MAC層架構

在MAC層中。HiperLan還分成了邏輯信道和傳輸信道。每個信道實際上能夠理解成一個數據片或者一段物理層的資源,在HiperLan中,邏輯信道和傳輸信道的承載關系例如以下(參考:HiperLAN/2 – The Broadband Radi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Operating in the 5 GHz Frequency Band)

技術分享

這樣的模式是從通信網絡設計引來的思想,LTE中也存在這樣的承載關系。物理信道的思想就是特定時頻片段上的數據片信息。然後將這個信息怎樣解析就是相應邏輯信道上的。在802.11中,不同類型的信息是通過不同類型的數據幀進行傳輸的,換言之,HiperLan這樣的是固定的傳輸片段進行反復。而802.11這樣的是出現了特殊的幀。比方數據幀之類的,才發送一下,這也是一種QOS的差別。

PS:關於控制信道和傳輸信道的詳細內容,能夠參考《HiperLAN/2 – The Broadband Radi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Operating in the 5 GHz Frequency Band》一文。這裏因為關註重點,所以不進行展開。


討論完其結構之後。我們要詳細討論下HiperLan的MAC層機制。HiperLan的MAC層是基於TDMA/TDD機制的,TDMA所述為其MAC層接入機制,TDD指的是其雙工機制。從時域上,我們能夠參考例如以下:

技術分享

時域上整個傳輸過程是被等分成多個MAC-Frame,每個MAC-Frame中包括了BCH,FCH。ACH等幾個傳輸信道,所以這裏的傳輸信道相應的就是這個時間片的傳輸內容。

  • BCH(Broadcast channel):下行信道。相似於Wi-Fi中的Beacon的功能。廣播AP的一些信息,比方發送功率的設定。FCH和RCH相應的時長。節能模式下的喚醒標識(相似於802.11的TIM)。
  • FCH(Fame control channel):下行信道。宣告了當前MAC幀中資源分配,下行傳輸階段,上行傳輸節點以及隨機接入階段的資源分配。

  • ACH(Access feedback channel):下行信道,承載了上一輪隨機接入中的結果,並告知全部節點。

    在HyperLAN中,MT代表節點。

  • DL Phase(Downlink phase):下行傳輸階段,由AP向節點進行傳輸。每個節點的傳輸結構中還包括兩種不同大小的傳輸信道,各自是傳輸控制信息C-PDUs的SCH(Short transport channel。即圖中深紫色部分)和傳輸用戶數據U-PDUs的LCH(Long transport channel),每個用戶依據FCH裏面的標識,在相應的信道裏面獲取自己的信息。

  • 保護間隔,因為上下行切換。所以在DL phase和UL phase之間存在一個slot的保護間隔。

  • UL Phase(Uplink phase):上行傳輸階段。節點依據之前FCH的提示進行上行傳輸,傳輸過程相似於DL phase。為了QOS的設計,所以這裏AP須要對每一輪的接入都進行控制,所以才設計了上一輪的競爭結果要先通過AP整理,然後在通過FCH廣播出來,全部節點再進行接入。
  • RCHs(Random access channel):上行信道,節點在RCH過程中進行競爭,用以競爭下一個階段的信道使用。

以上大致就是一個HiperLan的MAC層接入流程。以下我們詳細討論其接入機制。

PS:對於邏輯信道怎樣處理物理信道的數據,而且在RLC子層怎樣進行資源的優化分配。本文並不加以討論。

HiperLan的競爭機制(EY-NPMA)

HiperLan的競爭接入機制還是比較復雜的,是筆者眼下見過的時域競爭下同一時候也是商業協議中。最長的一個競爭接入過程。

EY-NPMA其全稱為(Elimination-Yield Non-pre-emptive Priority Multiple Access),該協議是一個分布式的競爭協議。其最特殊的是結合了一下兩種機制:


  • Slot-Aloha
  • Listen-Before-Talk(即Carrier sense)

Carrier sense是CSMA機制的主要特征,Aloha與CSMA最大的不同也是在於其發送之前沒有Carrier sense的功能。

我們知道802.11中,採用的競爭機制是基於CSMA/CA原理的,而怎樣在單天線的情況下。設計一種分布式的競爭接入協議。而且用到slot-aloha的特點,是EY-NPMA中非常值得註意的一點。

(以上部分內容參考自:參考《IEEE 802.11 WLAN and HIPERLAN》)

PS:本節主要所述為HiperLan/1中的競爭機制,HiperLan/1和HiperLan/2基本還是相似的。


EY-NPMA的名字非常長。這麽長的名字實際上代表了三個階段,各自是:

  • Prioritisation phase:提供高優先級的節點接入
  • Elimination phase:節點公平競爭
  • Yield phase:為了防止沖突,節點再一次進行競爭

其結構詳細參考例如以下(參考:Performance Evaluation Study for HiperLan WLAN Protocol):

技術分享

無線局域網中,分布式競爭協議設計的難點主要源於半雙工的天線,即收發不能同一時候。

近年來。非常多研究都是打破了半雙工的限制(引入一些新的物理層技術),在特定環境下,設計一些新的物理層協議。而半雙工天線下MAC層協議設計的進步還是有限。理解到這個難點之後。我們重點探討下,EY-NPMA是怎樣實現這個半雙工天線競爭協議的。

EY-NPMA的三個階段中,前兩個階段(Prioritisation和Elimination)的競爭思路和第三個階段(Yield)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種存活到最後就是勝利者的思想,後者屬於CSMA的思想。

存活的思想就是指節點首先選擇一個隨機的時隙數k。並從同樣的時間起始,發送k個時隙。

發送完之後,節點轉換為監聽狀態。監聽信道中是否還有別人正在傳輸。假設有別人的話。那麽就失敗,假設到最後都沒有發現信道裏面還有別人傳輸,那麽就代表勝利。

例如以下圖所看到的:(參考:Suitability of HIPERLAN‘s EY-NPMA for Traffic jam scenarios in VANETs)

技術分享

這裏一共4個節點處於Prioritisation階段,B,C,D都有高優先級數據,依據其優先級發送競爭信號。A沒有。所以A不發送信號。並處於idle狀態。

這裏的idle實際上就是描寫敘述A是處於監聽狀態的,故A發現了如今有高優先級的傳輸,所以本輪失敗。B,C,D進入下一個階段進行競爭。

技術分享

在Elimination階段時,每個節點選擇一個隨機數並進行競爭。比方節點C,D選擇的是3。節點B選擇的是2,所以節點B在發送完2個競爭信號之後,其轉為監聽狀態。發現信道是忙的。所以本輪失敗。節點C,D因為選擇的同樣的隨機數,故其同一時候轉為監聽狀態,因為信道之後都沒有人傳輸競爭信號,所以這兩個都覺得自己的勝利者了,故我們覺得就是其存活下來了。



技術分享

在Yield階段時,節點要進行最後一次傳輸。

這裏設計有一個先決的條件:即競爭過程要和傳輸數據過程具有連續性。競爭完了之後立馬就要進行傳輸。故這個節點隨機數標識的不是連續發送多少個時隙,而是多少個時隙不發,保持idle的狀態,這點實際上就是CSMA的過程了。如中,節點隨機到3。節點C隨機到4。即節點3在保持idle三個slot之後就進行傳輸數據,等節點C在第4個slot時候再監聽信道的時候,這個時候發現信道是busy的,所以本輪競爭失敗。

以上就是整個EY-NPMA的過程。以下我們簡單討論下其與802.11ax中的TF-R差別。

802.11ax(TF-R)與HiperLAN(EY-NPMA

802.11ax中的多用戶OFDMA的競爭過程TF-R是基於Slot-Aloha思想的(參考IEEE 802.11-15/1137)

技術分享

實際上我們能夠總結,802.11ax(TF-R)與HiperLAN(EY-NPMA)的相似處包括兩點:

  • Slot-Aloha的思想
  • 中心式控制的思想

TF-R中的Slot-Aloha:節點依據本地的隨機數和可競爭的RU數目。推斷本輪自己能否夠發送。

假設能夠,那麽直接隨機選擇一個RU發送競爭信號。這個發送過程中,沒有先監聽。而沖突避免是通過中心控制完畢的,即AP進行推斷,假設節點選擇的RU沒有沖突。那麽AP能夠成功解調,並反饋給節點,反之。AP則無法解調。


EY-NPMA的Slot-Aloha:Slot-Aloha主要體如今Prioritisation和Elimination phase兩個過程,節點不進行監聽,首先選擇一個隨機數進行發送,發送完了之後,再監聽是否還有別人正在傳輸,假設沒有的話。那麽自己就是勝利者了。其沖突解決機制是通過多輪的競爭過程來避免的。

至於中心是控制,因為兩者都存在資源優化:

802.11ax:是基於OFDMA情況下資源的優化,相似於user-selection的過程。

HiperLan:在RLC子層基於QOS進行資源的優化。

而綜上所述中,HiperLan中實際上另一些設計我們能夠借鑒的。HiperLan的失敗主要是其設計復雜,這點和ATM是非常相似的,在早期無線流量不大的情況下。根本沒有如此復雜設計的必要(即非常多需求都和通信網同樣了)。而無線局域網主要是一種便宜的設計,價格和需求都比通信網要少非常多。不過當下,無線局域網的環境越來越復雜,用戶數和QOS需求也是越來越多,所以其設計思想又回歸到早期的需求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也就是之前所述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802.11ax前瞻4:802.11ax與Hiper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