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神話》代序篇感想-客戶需求滿足
《人月神話》這本書入手已有些時日了,說來慚愧,一直沒有認真的閱讀過。近些時間晚上割接頻繁,等待操作窗口期翻了一下,感覺大有裨益。想認真讀完,又怕瑣事太多,故將每次的感想記錄:一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二來也是督促自己;
由本書代序所想
我這本是《人月神話》的40周年中文紀念版,在本書的開頭王計斌博士寫了一個自我揶揄為“本書中唯一的一節廢話”的代序。序中他將此書歸為“神品”,這也體現了本書的價值。但讓我有所感想的還是他在後面說到的:
軟件作為一個行業,逐步背起了“solving the wrong problem”(解決錯誤的問題)的名聲。問題決定解決方案,這也就是說,我們一直在制造錯誤解決方案!這方面有大量的證據,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政府統計署(GAO)的數據:全球最大的軟件消費商(美國軍方)每年要花費數十億美元購買軟件,而在其所購軟件中,可直接使用的只占2%,另外3%需要做一些修改,其余95%都成了垃圾。一句話,不管這些軟件是否符合需求規格,它們都顯然沒有滿足客戶的需求。
作為IT從業者,軟件研發的所做即所得的快感及高價值的體現,是我這個運(打)維(雜)羨慕不已。但在王博士的口中這個行當卻成了制造“垃圾”er,其原因是“沒有滿足客戶的需求”。因日常工作中也會多多少少接觸一些需求滿足類的工作,此番言論,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一下關於滿足客戶需求的問題。
3問:
1、誰是客戶?
2、什麽是需求?
3、怎麽滿足?
1、誰是客戶?
爸爸給小明10塊錢,讓他到樓下的小賣部買一瓶醬油,那麽誰才是小賣部的客戶?
營銷中判斷一個客戶的標準要有三個方面:
- 是否有需求
- 是否有購買力
- 受否有購買決策權
通常意義上來說,當小明踏入小賣部的時候他就是這個場景中的客戶——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套用上面的標準:
- 誰要買醬油?
- 誰能出錢買醬油?
- 誰能決定買不買醬油,去哪家店購買?
答案當然是小明的爸爸。
從我有限的工作經歷中來看,我們往往陷入一種誤區:誰提的需求誰就是客戶。但我們在真正投入人力物力時間去實現的時候(甚至是已經實現後)卻發現對象搞錯了。用戶部門的老大(真正的客戶)根本就不認可或者壓根就不知道,從而無法給予相關支持。求當時的心理陰影面積。
所以在滿足客戶需求中,我們必須先要搞清楚誰是客戶,錯誤對象,往往鬧出笑話。接到任何需求的時候,還是要多多想想上面的標準,套用一下,絕對能夠少走一些彎路。
2、什麽是需求?
定義
人的需要是指人體某種生理或心理上的不滿足感,它可使人產生行動的動機(這裏的動機就是需求)。
人的需要是多樣和復雜的。某一時刻,在人的許多需要中,會有一種需要是相對最強烈的,我們稱其為強勢需要(這是強需求)。
強勢需要產生主導動機,而主導動機直接導致人的行動(這裏很容易產生偽需求)。人通過行動滿足了強勢需要後,又會有新的需要變成強勢需要,如此循環往復。
說人話就是:
一個人餓了,想吃碗米飯。這就是用戶需求。 “餓”是需求,整句話是動機。
你給了他一碗米飯。這就是滿足了用戶需求。
你給了他一面包,並且告訴他,這玩藝兒更解餓,但是噎得慌,於是搭著賣了一瓶脈動。這就是創造用戶需求。
需求和偽需求:
用戶需求分2種:
用戶想要的。這種一般流於表面,例:我要買一把錘子和一些釘子(偽需求)
用戶需要的。這種則是用戶的目的,如上例:其實只是想把一幅畫掛到墻上(需求)
以上網上摘抄,在我看來需求中,重要的是如何規避“偽需求”。目前腦容量只能一條路:與用戶多多溝通,發掘用戶的目的,提煉“真需求”。
3、怎麽滿足?
腦洞一下:
場景一:用戶需要錘子和釘子,你給他完事。這種只能算是滿足用戶的“想要”,且如果你現在沒有這些東西呢,用戶的需求就不承接了麽?
場景二:試著與用戶多聊幾句:你要錘子和釘子是因為家裏的家具壞了麽?雲雲····這個時候就很有可能挖掘出用戶的正真需求,哦,原來是要掛畫,我這裏雖然沒有錘子和釘子,但是我有免釘膠,粘貼牢固還不會破壞墻面,你看看能不能用?
場景三:知道用戶要裝修房子,且昨天在網上買了一幅畫,在到畫到貨前,就將掛畫的材料備齊在用戶手上了;
以上場景我依次歸納為:日常工作、助力經營、引領業務;
PS:
扯了這麽多,任何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滿足”從來就很難滿足。其實發現以上所想並不僅僅局限於軟件研發,禁錮於IT行業。每個行業、每個崗位都有自己的客戶,客戶都有需求,而自己的崗位價值就在“滿足用戶需求”。
這個話題任重而道遠,也希望我一直都能在前進的道路上。
《人月神話》代序篇感想-客戶需求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