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課後作業-團隊編程項目總結

課後作業-團隊編程項目總結

中國 es2017 alt 表現 習慣 作業 技術發展 地形 .html

成員:王誌昂(組長)

鄭 月

李古宇

孫晨旭

鞠牧孜

程冠菲

項目名稱:吃貨之家

早在商朝末年,太公望(別名:姜太公,姜子牙)在營丘之戰時所創制的太公望紅燜雞,在姜太公建立齊國後,紅燜雞(又名:太公望紅燜雞)的故事與制作技藝一直被人們流傳了下來,奠定了藥膳類魯菜系的雛形。[1]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民族的互相融合,在飲食文化上逐漸形成了南北兩大風味。在北方,古齊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烹飪技術比較發達,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魯菜的雛形。

齊桓公時代國力富庶強盛,人們傳承姜太公餐飲文化,並深得傳統歷史名吃"太公望紅燜雞"的精髓,把主料雞內雜與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輔料,完美結合,創制出了鹵煮雞雜這道傳統菜肴,清朝時期經蘇州張式一派習藝後傳入宮廷,為藥膳類菜品的發揚光大夯實基礎。[2]

在南方,楚人統一了東南半壁江山,占有今天的"魚米之鄉"。"春有刀鱭,夏有鰣,秋有肥鴨,冬有蔬"。一年四季,水產畜禽菜蔬聯蹁上市,為烹飪技術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由於又融匯了南方很多民族的民風、民俗和飲食習慣,逐漸形成了今天蘇菜的雛形。

在西邊,秦國占領了古代的巴國、蜀國,接著派李冰將水患之鄉改造成"天府之國",加之有大批漢中移民的到來,結合當地的氣候、風俗以及古代巴國、蜀國的傳統飲食,產生了至今影響巨大的川菜的前身。

秦國的統一大業進行到後期,秦末發兵兼並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十一年受封為南越王。利用廣州地處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可供食用的動植物品種繁多,水陸交通四通八達的優勢,建立了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裏飲食比較發達,目前廣東的飲食文化,其實就是由趙佗將中原地區先進的烹飪藝術和器具引入嶺,結合當地的飲食資源,使"飛、潛、動、植"皆為佳肴,並流傳至今,形兼收並蓄的飲食風尚,產生了粵菜

新莽時期呂母"今日照人,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在起義的初期創制了傳統膳食雞絲湯,清朝到民國時期作為招牌菜在"得泰樓","萬和菜館"等名店裏。並對商周與春秋藥膳文化起到了延續,對晉唐時期魯菜的成形影響深遠。[3]

至此,後稱"四大菜系"的魯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區的風味菜)、蘇菜(包括江、浙、皖地區的風味菜)、粵菜(包括閩、臺、潮、瓊地區的風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區的風味菜)雛形已經初成。

技術分享圖片

隨著中國統一局面的完全誕生,漢朝皇帝擁有當時全國最為完備的食物管理系統。負責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屬職官中,與飲食活動有關的有太官,湯官和導官,它們分別"主膳食"、"主餅餌"和"主擇米"。這是一個人員龐大的官吏系統。為皇帝和後宮膳食開支相等於漢代中等水平百姓二萬戶的家產。

在此時期中國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加劇了。張騫等人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蔔、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區的漢墓出土文物中,就有來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國傳統燒烤技術中有一種啖炙法,也很早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西亞,最終在當地形成了人們喜歡吃的烤羊肉串。

唐代的長安是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為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漢族傳統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食肉飲酪"開始成為漢唐時期整個北方和西北地區胡漢各族的共同飲食特色。

今天日常吃的蔬菜,大約有160多種。但在比較常見的百余種蔬菜中,漢地原產和從域外引入的大約各占一半。在漢唐時期,中原內地通過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流,引入了許多蔬菜和水果品種,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蕓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調味品有胡椒、沙糖等。與此同時,西域的烹飪方法也傳入中原。

在漢代傳入的諸種胡族食品到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在黃河流域普及開來,受到廣大漢族人民的青睞,其中尤以煮或涮羊、烤全羊最為典型。

漢唐時期也是中國傳統飲食方式逐漸發生變化的時期。東漢以後,胡床作為一種坐具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漸被普遍使用。由於坐胡床必須兩腳垂地,這就改變了漢族傳統跪坐的姿式。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家具新變化,到隋唐時期也走向高潮。這一方面表現為傳統的床榻幾案的高度繼續增高;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家具品種增多,椅子、桌子等都已開始使用。桌椅出現以後,人們圍坐一桌進餐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唐朝與域外飲食文化的交流非常多,人們的物質生活都有一種崇尚西域的風氣,飲食風味、服飾裝束都以西域各國為美,崇外成為一股不小的潮流。當時的長安,胡人開的酒店也較多,並伴有花枝招展的胡姬相陪,李白等文人學士常入這些酒店,唐詩中有不少詩篇提到這些酒店和胡姬。酒家胡與胡姬已成為唐代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

技術分享圖片

滿漢全席是滿漢兩族風味肴饌兼用的盛大筵席。是清代皇室貴族,官府才能舉辦的宴席,一般民間少見。規模盛大高貴,程式復雜,滿漢食珍,南北風味兼用,菜肴達三百多種,有中國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譽。北京禦膳飯店曾將滿漢全席分為六種:蒙古親潘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白宴、節令宴。

滿漢全席聚天下之精華,用材不分東西南北,飛禽走獸,山珍海味,盡是口中之物,清代的滿漢全席,有所謂山、海、禽、草"四八珍"。"山八珍"指駝峰、熊掌、猩唇、猴腦、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指燕窩、魚翅、大烏參、魚肚、魚骨、鮑魚、海豹、狗魚(大鯢);"禽八珍"指紅燕、飛龍、鵪鶉、天鵝、鷓鴣、彩雀、斑鳩、紅頭鷹;"草八珍"指猴頭、銀耳、竹蓀、驢窩蕈、羊肚蕈、花菇、黃花菜、雲香信。

乾隆甲申年間(公元1746年),江蘇省義征縣有位叫李鬥的人,著了一本《揚州畫舫錄》,其中記有一份滿漢全席食單。

滿漢全席可謂是中國極權主義引導下的飲食文化在幾千年的演練中結成的碩果,達到了人類在口福方面所能享用的高峰。2005年1月有客商在西安一擲萬金,出36.6萬去吃一酒店做的滿漢全席。其實那個所謂的滿漢全席當然不是真正的滿漢全席,因為有些東西如熊掌,猩唇,是不大可能得到了。由此可見,真正的滿漢全席該價值多少了。

課後作業-團隊編程項目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