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中的註意事項
1. python 中的 and 從左到右計算表達式,若所有值均為真,則返回最後一個值,若存在假,返回第一個假值;
or 也是從左到有計算表達式,返回第一個為真的值;
其中數字 0 是假,其他都是真;
字符 "" 是假,其他都是真;
2. python 中數字有以下的表示方式:
2 進制是以 0b 開頭的: 例如: 0b11 則表示十進制的 3
8 進制是以 0o 開頭的: 例如: 0o11 則表示十進制的 9
16 進制是以 0x 開頭的: 例如: 0x11 則表示十進制的 17
但是在測試的時候又遇到了個問題,那就是輸出來的被自動轉化成了十進制:
1 >>> a=0b111100 2 >>> a3 60
分別使用 bin,oct,hex 可輸出數字的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形式,例如:
1 >>> a=0b111100 2 >>> a=60 3 >>> bin(a) 4 ‘0b111100‘ 5 >>> oct(a) 6 ‘0o74‘ 7 >>> hex(a) 8 ‘0x3c‘
3. is 與 == 區別:
is 用於判斷兩個變量引用對象是否為同一個, == 用於判斷引用變量的值是否相等。
is not與!=區別於上述一致,一個比較的是引用對象,另一個比較的是兩者的值。
4. 剛開始學 python,當想要自增運算的時候很自然的 a++,結果發現編譯器是不認識 ++ 的,於是去網上搜了一下,結果發現一篇老外的問答很精彩,涉及到了 python 這個語言的設計原理。
問題無外乎就是 python 沒有自增運算符,自增操作是如何實現的。
回答中有人介紹了關於自增操作,python 不使用 ++ 的哲學邏輯:編譯解析上的簡潔與語言本身的簡潔,就不具體翻譯了。
後面還有老外回答並附帶了一個例子非常的精彩,指出了 python 與 c 語言概念上的一些差異,語言描述的可能未必準確,直接上例子:
>>> b = 5 >>> a = 5 >>> id(a) 162334512 >>> id(b) 162334512 >>> a is b True
可以看出, python 中,變量是以內容為基準而不是像 c 中以變量名為基準,所以只要你的數字內容是5,不管你起什麽名字,這個變量的 ID 是相同的,同時也就說明了 python 中一個變量可以以多個名稱訪問。
這樣的設計邏輯決定了 python 中數字類型的值是不可變的,因為如果如上例,a 和 b 都是 5,當你改變了 a 時,b 也會跟著變,這當然不是我們希望的。
因此,正確的自增操作應該 a = a + 1 或者 a += 1,當此 a 自增後,通過 id() 觀察可知,id 值變化了,即 a 已經是新值的名稱。
樓上的同學所說的在腳本式編程環境中沒有問題。但是在交互式環境中,編譯器會有一個小整數池的概念,會把(-5,256)間的數預先創建好,而當a和b超過這個範圍的時候,兩個變量就會指向不同的對象了,因此地址也會不一樣,比如下例:
>>> a=1000
>>> b=1000
>>> id(a);id(b)
2236612366224
2236617350384
>>>
python中的註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