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這是一個谷歌抄騰訊的時代

這是一個谷歌抄騰訊的時代

創新 批評 border 在那 face egg 交互 font phone

最近騰訊立知和即刻之間的種種糾葛,又把騰訊和“抄襲”這個近乎其原罪的詞聯系到了一起。

可是對於這種新聞,估計吃瓜群眾已經見怪不怪了。但假如說“不作惡”的谷歌,抄襲了騰訊,那好像就有點“活久見”了。

但是這種說法確實發生了。前一陣,CNBC網站報道,一名在谷歌工作十三年的工程師Steve Yegge離職後,公開批評谷歌已經不再專註於產品,而是“100%專註於競爭對手”,稱其“已失去創新能力”。

在這哥們看來,谷歌的 Home 智能音箱復制了亞馬遜的Echo;社交應用Allo抄襲了WhatsApp ;一度引起熱議的Instant Apps 則是在模仿微信…

技術分享圖片

當然了,離職員工帶著怨氣可以理解,表達方式多少有點誇張。Instant Apps作為一種無需下載,隨時調用的輕度APP,確實從產品思路上看跟微信小程序差不多,並且也晚於小程序推出。但Instant Apps很早就開始測試了,似乎也難構成徹底的“抄襲”。

但有一件事這位工程師似乎說對了:今天的谷歌,差不多擁有全部競品的“高仿版”。從手機音箱電腦相機,到各種消費應用、開發框架和娛樂功能。谷歌的產品體系在數年間經歷了非常驚人的膨脹,並且時常搞出高速跟風和推出無用產品的“非理性情況”。

谷歌真的開始變成“100%關註對手”了嗎?那個曾經眉清目秀的谷歌,變成了“一家抄大家”的谷歌,到底經歷了什麽?

這背後,或許充斥了關於消費級AI的泡沫與恐懼。

不是關註對手,是關註霸權

在移動時代並不算交出滿分答卷的谷歌,可能是最先明確AI first戰略的國際科技巨頭。顯然在人工智能浪潮中,谷歌是絕不希望再次重演社交和移動硬件上的失手的。

這種“不希望錯過”的產品情緒,似乎在谷歌消費級產品的多個層面得到了落實和蔓延。尤其在谷歌去年開始明確AI時代的實現方式是硬件軟件協同之後,全面覆蓋式的產品戰略就爆發式的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技術分享圖片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谷歌的產品集群正在通過三種方式完成向AI的跳躍:

1.推出以AI為主要賣點的消費級產品。最顯著的當然是pixel為代表的硬件集群,手機之外,各種各樣的穿戴設備、家居設備、辦公設備以AI為名蜂擁而出。

2.對老產品以AI翻新。谷歌地圖、gmail等產品,開始在各次發布會中推出AI加持的新版本,可能是某種技能加入,也可能是運行的方式AI化。總之,谷歌在搜索時代聚累的產品家族正在逐步走入AI。

3.競品的高仿。這也是近兩年谷歌較多被人詬病的一個層面,在於亞馬遜、微軟、Facebook,甚至中國的騰訊、百度等競品戰略逐鹿的檔口,谷歌開始采取非常激進的“人有我也有戰略”,無論是智能音箱一類的硬件,還是社交網絡、語音助手等軟件,谷歌都會做跟競品高度相似,只是“更加AI”的產品進行市場拉鋸戰。

從這三方面戰略不難看出,谷歌正在想盡一切辦法,推出盡量多的AI產品,以及在更多的產品中體現AI能力。比如上文中提到的Instant Apps,就是一種在安卓環境下實現AI應用的便捷出口。

這種全面快跑戰略看起來過癮,問題是跑太快了可能會扯到。有些產品強行AI會有點尷尬,比如谷歌的家庭AI相機。而跟競爭者高度抵充的產品戰略,也難被人指責抄襲和創造力缺失。

可能在谷歌看來,這兩種負面影響只是暫時的,只要最終賭對了一個或者幾個AI消費風口,那麽最終的美好明天就會到來。所以說“押滿每一註”的谷歌,關註的並不只是對手,而是AI時代的消費霸權。

全家桶頭上的陰影:難愈的消費級產品焦慮癥

但是霸權真的如此容易窺取嗎?

在今天所看到的是,谷歌發布會推出的產品群規模在一天天擴大,谷歌的AI生態結構也在一天天復雜,無論是印度、法國還是今天依靠AI完成的“中國回歸”,谷歌的世界AI生產線也在一步步立起。

如果從股價和市值而言,谷歌的“AI快跑”戰略大概已經被證明是成功的。Alphabet的股價不斷升高,到目前為止其市值已經超過8000億美元大關,似乎開始將目標遙遙指向了蘋果。

但尷尬的事情在於,這麽多硬件軟件中,卻始終沒有找到能夠打開巨大商業空間,引起行業跟風的“明星產品”。

技術分享圖片

被戲稱做谷歌AI全家桶的硬件們,雖然出貨量還在穩固爬升,且不斷壯大穿戴和家居設備的規模。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谷歌打造的AI智能設備生態,在軟件結合率上並不讓人滿意,遲遲沒有獲得用戶的長效使用習慣。並且在變現能力上也與期待值不符,其表現已經給谷歌整體的短期收益預期帶來了壓力。

這背後或許隱藏著一個直到今天都沒有被破解的謎題:AI看起來很有用,但用戶真的有必要為它放棄原有使用習慣嗎?

畢竟AI相關應用能力,集成在語音交互和視覺識別兩個端口,這也就導致AI帶來的能力差不多都是錦上添花,很少有激動人心的“跨時代”能力。

比如谷歌地圖進行AI化,是以新推出的智能識別停車場功能為由頭的,但在實踐中用戶發現真正能識別的停車場目前還太少。是不是AI了,又有什麽區別呢?

“AI很好,但不夠驚人”,是這兩年始終縈繞在消費級電子市場上的濃重陰影。大家嘗試了一次又一次AI化,但消費者始終沒有怦然心動。

霸權之路剛啟程,似乎就撞上了一棟不薄不厚,不偏不倚的墻。

AI的樂觀泡沫

押註了很多,不見效果,於是押註更多,似乎已經在谷歌身上形成了一個邏輯循環。這也是為什麽離職工程師會批判谷歌過於關註對手,卻喪失了創新能力。

這背後隱藏的思考,大概是在消費電子領域,AI是否被過分樂觀估計了?

一個簡單的例子,是我們始終很難說清楚,AI到底能帶給消費者什麽?確切的說,是以目前機器學習為主流思路、雲計算體系為工程化框架的數種AI解決方案,到底能在商業體系中發生什麽價值?

技術分享圖片

一般來說,消費者買到手中的硬件,大概就是搭載了一大堆機器學習模型。主要解決的要麽就是運行速度提升和語音交互,要麽就是用攝像頭識別,以及AR等等娛樂應用。即使是用戶理解都很難做到,而且還有一條名叫“隱私”的紅線等在那裏。

從根本邏輯上看,AI不是互聯網,不能解決從無到有,從隔離到可溝通的“跨越式問題”。AI更多時候是一種效率提升工具,以及對信息處理方式的多元化拓展。在不能收集針對性數據的情況下,AI本身邁入消費電子市場就是半條腿走路。而識別、感知這些AI帶來的提升是不是足以支撐起一輪新的硬件叠代,似乎還不好確定。

AI帶給電子消費市場了各種各樣的興奮點,比如echo的語音交互,比如iPhone X的人臉識別。但這些都是建立在產品和品牌生態本來就夠強的基礎上的。但是新產品如何使用AI撬動市場呢?是等更大的AI興奮點出現,還是把現有的能力聚合起來?沒有答案的谷歌們,就只好推出越來越多的硬件和應用。

與企業級服務AI快速生長相對應的,是消費級市場的AI始終缺乏挑大梁、唱主角的底氣。當我們被AI帶來的迷人之處吸引的時候,是否樂觀情緒同時醞釀出了新的泡沫?

當無人駕駛的硝煙味已經在2018年的春天中蔓延開來,移動應用與消費電子領域的AI會迎來怎樣的一個年份呢?

狂奔中的谷歌,大概也在尋找“跑步焦慮癥”的治療方式…


這是一個谷歌抄騰訊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