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常用終端命令
# ctrl + l - 清屏 。 cLear
# ctrl + c - 終止命令。
# ctrl + d - 退出 shell,好像也可以表示EOF。
# ctrl + z - 將當前進程置於後臺,fg還原。
# ctrl + r - 從命令歷史中找 。 Reverse-i-search
# ctrl + a - 光標移到行首 。 A
# ctrl + e - 光標移到行尾。 End
# ctrl + u - 清除光標到行首的字符 。U
# ctrl + w - 清除光標之前一個單詞 。Word
# ctrl + k - 清除光標到行尾的字符。K
# ctrl + t - 交換光標前兩個字符。swiTch
# ctrl + y - 粘貼前一ctrl+u類命令刪除的字符。Y
# ctrl + p - 上一條命令。Prev
# ctrl + n - 下一條命令。Next
# ctrl + v - 輸入控制字符 如ctrl+v <ENTER>,會輸入^M
# ctrl + f - 光標後移一個字符。Fore
# ctrl + b - 光標前移一個字符。Back
# ctrl + h - 刪除光標前一個字符。H
# N+<ESC>+f - 光標後移N個單詞,N為1時可省略
# N+<ESC>+b - 光標前移N個單詞,N為1時可省略
# ctrl + s - 掛起當前shell。Stop
# ctrl + q - 重新啟用
# <ESC>+d 從光標開始處刪除到行尾。Delete
# !! - 上一條命令
# !-n - 倒數第N條歷史命令
# !-n:p - 打印上一條命令(不執行)
# !?string?- 最新一條含有“string”的命令
# !-n:gs/str1/str2/ - 將倒數第N條命令的str1替換為str2,並執行(若不加g,則僅替換第一個)
使用vi編輯器(可用來編寫程序,文本等),還有一個叫vim編譯器,是vi的升級版。
vi有三種模式:命令行模式、插入模式、底行模式。但也有的命令行模式和底行模式歸到一起,即分成兩種模式,一種是命令行模式,一種是插入模式。
1)在終端中輸入 vi fileName.suffixName(如 vi first.c或vi second.cpp)回車確定,相當於新建了一個記事本文件但還沒保存。(註意這時是命令行模式,是無法輸入字符的)
2)按i進入插入模式(要進入插入模式才能輸入字符)然後輸入程序。
3)按esc退出插入模式(進入命令行模式,用於復制、粘貼、刪除字符等操作)
4)在命令行模式下輸入冒號“:”可退出命令行模式進入底行模式(光標位於屏幕的底行,用戶可以進行文件保存或退出等操作)。
5)在底行模式下按w保存,q退出,q!強制退出不保存,x退出並保存,一般可直接輸入wq,回車,這樣就保存並退出。
6)接著用ls(即list,也可用dir)命令查看當前文件夾文件,用ls –l查看文件的詳細信息。
7)用gcc編譯器編譯剛才保存的C文件。
方法:①gcc fileName.c(或gcc fileName.cpp)這樣編譯成的文件後默認命名為a.out
②gcc fileName.c –o fileName.out,這樣編譯後的.out文件的名字就不會默認命名為a.out而是file_name.out了。
8)如果要編輯已存在的文件,比如之前寫的C程序有錯誤要修改,可在終端上輸入
vi fileName.c(或vi fileName.cpp),即可進入編輯。
9)修改文件名:mv oldName newName(註意要在終端界面,而不要在vi的命令界面)
10)運行fileName.out文件直接用“./fileName.out”,即用gcc編譯器把“.c”文件編譯成“.out”後,執行“.out”文件時,直接在文件名前加上“./”即可。
註:GCC(GNU Compiler Collection)
vi的刪除與修改文件的命令(註意是在編輯模式下而不是插入模式下):
x:刪除光標所在字符。
dd :刪除光標所在的列。
r :修改光標所在字元,r後接著要修正的字符。
R:進入取替換狀態,新增文字會覆蓋原先文字,直到按 [ESC]回到指令模式下為止。
s:刪除光標所在字元,並進入輸入模式。
S:刪除光標所在的列,並進入輸入模式。
Linux下查看用戶組的信息
groups 查看當前登錄用戶的組內信息
groups user_name 查看user_name用戶所在的組,以及組內成員
whoami 查看當前登錄用戶名
who 顯示目錄登入系統的用戶信息
whois user_name 查找並顯示用戶信息
w 顯示目前登入系統的用戶信息
finger 查詢用戶的信息
ubuntu常用終端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