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不惑更易中招龐氏騙局!越商業顛覆越騙人!規避互聯網金融暴雷有招
而據警方初步調查,截至案發,錢寶網未兌付集資參與人的本金數額達300億元。而據此前錢寶網官方公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錢寶用戶註冊量已超過2億,平臺流水超過500億元。
如何在各種金融消費中,保護好自己呢?或許最佳的答案依然是在掉坑之前,先把誘惑入坑的各種偽裝剝去,看看會不會被坑。
先提防!“龐氏騙局”中的另類既得利益者
據融360在2017年初發布的調查顯示,有63.26%的受訪者表示曾遭遇過金融詐騙,其中占比最多的是線上線下傳銷,其次是虛擬幣交易盤,線下理財非法集資的占比也達到了18.21%,更有12.14%的人遭遇"金融互助平臺"詐騙。
龐大的金融消費者人群,巨額的經濟損失……有意思的是,在媒體報道中,還出現了另一個現象:維權群裏流傳的一段3分37秒的視頻,多名投資人聚焦在南京市某公安局門口,而在警方剛剛提出要投資人報案時,現場一位女士憤怒地喊道,“要是差我的錢我才去報案,它從來沒差過我的錢,我報什麽案呢!”
在眾多暴雷事件中,類似的聲音總是時有出現,這些人構成了一個特殊的維權群體——既得利益者。尤其是以龐氏騙局為主要特征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暴雷後,由於其體量巨大,而極為容易滋生該類群體。
以錢寶網事件為例,警方初步查明,其運作模式是以高額收益為誘餌,持續采用吸收新用戶資金、用於兌付老用戶本金及收益的方式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大量非法吸收資金。
這種典型的龐氏騙局中,能夠獲得“收益”的投資者,往往是前期參與、早已回本的用戶,其“收益”本質上來自於後續投資者的本金。
由此,在出現暴雷後,此類人群的維權欲求也就和其他投資人涇渭分明:既得利益的一方希望能夠將項目延續下去,以繼續從其他後來者身上吸血。
更值得金融消費者們註意的是,此類既得利益者往往帶有極大的欺騙性和誘導性,作為“身邊人”,他們遠比理財顧問更具有欺騙性,尤其是裝扮為成功人士,並在朋友圈中曬出各種厚利、現身說法之時,則有可能直接將自己的熟人們帶入了雷區。
此外,此類人群由於被“成功”所吸引,往往將淪為下一次暴雷中的犧牲品。
換言之,面對發展下線的成功人士,哪怕再熟,金融消費者也要費思量、慢一拍,別讓熟人給掏了兜。
查信用!許多信用背書背後,並沒“信用”
各種金融理財“暴雷”中,花樣與偽裝正在快速叠代,而其基本邏輯依然是用各種誘惑,讓金融消費者們自動忽略風險的存在。
僅僅靠一個超過10%以上年化收益率,即進入高風險理財來教育消費者,顯然不足持。
將受益變成工資,是錢寶網的一個偽裝。與一般的投資理財平臺不同,錢寶的運營模式是,用戶註冊成為錢寶網會員並繳納一定數額的保證金,便能到“任務大廳”中領取諸如觀看廣告、填寫問卷、試玩遊戲等任務,完成任務後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
之所以能讓許多寶粉們青睞,在於他們由“任務模式”獲得工資,讓其迷惑在了互聯網盈利模式的噱頭之中。其任務在眾多互聯網項目中均有類似存在,觀看廣告、填寫問卷、試玩遊戲,本身是互聯網流量經濟的一種常態,且本身確實能帶來一定的收益。
但請註意,前提是這樣的觀看和使用,是基於流量轉換的前提下,而非單純做任務而無視內容的前提下,故以此為“工資”來替換收益,本身就是一個概念包裝。
何況,據張小雷供述,並沒有廣告商真正與錢寶網合作。
換言之,不過是錢寶網為了體現積極的存在感,以及為其高達40%-60%年化收益率所提供的一種偽裝。
偽裝還可以更多,必須一一揭破。而其中根據有迷惑性的偽裝則是項目。
錢寶網用集資來的資金建立了一個小有名氣的“錢寶系”,據稱有70余家,涵蓋微商、地產、足球、甘油、共享單車等不同領域,盡管在警方調查之下,有實際經營的公司只有20余家,但儼然還是個實業巨頭。
只是這樣的實業所能帶來的收益,並不足以支撐投資者眼中的暴利,而只是用強烈的欺騙性和“鋪保”來進行誘惑。
請深信!商業奇謀會有風投,而非“眾籌”
這種“鋪保”其實還有很多形態,如經濟之聲《天天315》在1月曝光了成都一家經營共享商城的機構,其給出的誘惑是暴利,但吸引人前來投資的原因則是該機構宣稱有×××背景。
於是,沒有小心查證之下的金融消費者,入坑了。
一言以蔽之,媒體也好,後臺也罷,宣傳資料上的介紹,沒有法律效率,均不足持。
同時,隨著互聯網產業以及眾多標榜為黑科技的產品出現,許多的投資理財項目開始用“眾籌”的偽裝來進行自我標榜,並在項目說明書中,重點註解其為商業奇謀、顛覆式創新。
較有名的如2017年7月最終破滅的“巴鐵”神話,依靠所謂高科技含量的巴鐵項目和實體展示,以及其籠罩的黑科技成分,讓投資者有了強烈的暴富幻覺。而更關鍵的是主流媒體一度用正面報道和宣揚黑科技的方式為其進行“信用背書”,則更讓人對其深信不疑。
作為一種“商業奇謀”的表現,其實只要仔細查證其過去的融資歷史,不難發現,在謊言被揭穿前的眾多展會上,該項目往往是媒體喝彩的多,投資跟進的少。
就其所以,比起普通金融消費者來說,一貫在風險和對賭之中打拼,並且甘冒奇險而火中取栗的眾多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對於一個所謂的“顛覆式創新”故事,具有更深刻的辨識度。
“但凡有1%的市場顛覆可能,風險投資都有可能跟進。”一個互聯網金融從業者對筆者稱:最典型的就是2017年的共享熱、2016年的直播熱,以及之前年份的團購熱等,風險投資都從來不甘寂寞,哪怕明知百團大戰的結局不過是留下一兩個強者。
顯然,這種高危形態的風控之下,連風投都不跟的奇謀和創新,為何一門心思的和普通金融消費者講故事,原因也就很是明顯了。
要知情!當你以為信息“透明”,風險加大
有數據顯示,理財和保險是金融消費者權益遭侵害的重災區,權益被侵害的人群比例分別為32.91%和31.95%。同時,消費者認為自己的知情權被侵害的比例最高,達到47.92%。此外,46.01%的消費者表示在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了自認倒黴。
信息不透明,一直以來就是各種金融消費中出現消費者權益受損的常見原因,可僅僅靠金融教育以及信息公開,在短時間內,還很難讓普通金融消費者真正掌握。
而在維權中,由於維權成本高、時間久、回報低等多種因素,也造成了金融消費中通過各種誤導方式帶來權益侵害的高發。
關鍵信息如何透明?或許對於金融消費者來說,首先是要認清自己,到底能做何種金融消費。
4個必須是基本手段,即必須主動索要並妥善保管交易憑據;必須認真查看書面陳述文件、業務格式文本中的具體條款;必須堅持定期對賬;必須真實評估風險承受能力。
同時還要認清一些共性的警戒線,如問題平臺往往如註冊資本低於5000萬元,產品期限較短,多為1至3個月。
除此之外,還要破除幾個迷信,即哪怕是大牌或國資背景,也未必靠譜。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6年度十大互聯網金融典型投訴案例”中,就有用戶質疑“工行融e購”疑似空殼平臺、“建行善融商務”被質疑售假、“中行聰明購”發貨遲3個案例入選。
3個國資銀行背景平臺,為何出現信任質疑?就其所以,還是在於大多數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由於其國資背景的迷信,而自認為實現了信息“透明”,而在使用上述平臺進行金融消費和購物時,出現了各種權益糾紛。而淘寶眾籌、趣分期、分期樂等帶有互聯網金融和電商雙重性質的平臺,也有案例入選。
這在某種程度上,亦說明了在各種投資理財的暴雷之外,以消費金融為特征的部分電商平臺上,用看似透明的買賣關系來替換金融消費風險的過程中,也極容易因平臺信用背書和消費者在概念上的混淆而發生權益受損。
劃重點!易受傷群體,正變成“四十不惑”
信息不透明導致權益受損,其實還有另一個表現,即總認為自己並不在相關金融消費產品的主攻人群中。
這種認知來源於大量的新聞報道和公益廣告,而以往的經驗也產生了一種誤導,即老年人是最容易成為金融暴雷受害者的群體。且在很多金融消費者心中,還會加上“沒有之一”的註腳。
據1月,和訊網與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聯合發布《2017和訊315金融白皮書:中小投資者投資陷阱及維權情況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和訊315共收到31287份投訴,幾乎涵蓋了互聯網金融所涉及的所有領域,其中投訴者中31到60歲的人占了絕大多數,比例是86.75%,這其中,41-50歲的人群最多,占比39.46%。被調查的受騙人群中,沒有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18到25歲的年輕人也很少,僅占1.4%。
這樣的數據變化,其實說明了越來越以互聯網為主要金融理財和投資方向的金融消費,其權益受損人群也開始邁向“中年多閑”的狀態下。
40歲區間內的人群占比達到4成,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反諷,即“四十不惑”的傳統概念的顛覆。
究其實質,正在中青年階段、對新鮮事物認識較多、對社會環境認識較深,自詡在防騙上有更多渠道來源的這一批人群,往往處在“中年多閑”階段,即人到中年,事業穩定,有了一定財富積累,但事業上升空間不大,希望通過理財的方式來打破收入壁壘,且平時空閑時間較多,主要通過社交應用展開人際關系和進行社交。
尤其是這部分“四十不惑”的人群,本身由於事業進入瓶頸期而真正對未來產生了迷惑,更容易被各種暴利所誘惑,加上少年時受教育中對諸如主流媒體、國有資本的盲目崇拜和迷信,更容易讓其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被損害權益。
而一位金融從業人士則告訴筆者,恰恰是此類人員,因為有一定的財富積累,往往是在使用閑錢進行投資,真正發生狀況後也不至於家財散盡,加上社會地位和面子觀念等因素,往往會選擇在權益受損中默默承受,而非進行抗爭。
“沈默的大多數,才是最容易被損害利益的那部分群體。”該從業人士指出:恰恰是看到了這一點,加上創業投資的外部熱潮影響,讓這部分人和眾多金融平臺雙向的貼在了一起,也進一步形成了一個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叠代而來的金融消費者權益受損群體。
只是,更可怕的是,這部分人往往此刻還身在雷區,卻渾然不知。(刊載於《金融博覽》(財富)2018年3月刊)
張書樂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遊戲產業觀察者
40不惑更易中招龐氏騙局!越商業顛覆越騙人!規避互聯網金融暴雷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