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談談我對構建之法這三章的理解

談談我對構建之法這三章的理解

閱讀 學習者 單元 繼續 挑戰 有時 個人 相關 的人

前言

在第一次作業中我便提過,剛進入大學時,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我的人生有著很好的規劃,也像我所規劃的那樣,我的大一過著學習,技術,學生工作有條不紊運行的狀態,可是後來為了學生工作放棄了工作室,後來又因為一些原因失去了學生工作,我的人生仿佛失去了重心,渾渾噩噩度過了大二上學期,到了這個學期,上了軟件工程導論這門課,我才意識到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有多大,我下定決心從這學期開始惡補,一定要把差距拉小,直至沒有差距。調整好了心態,我翻開了構建之法。

章節一.概論

1.“軟件=程序+軟件工程”這是1+1的關系嗎?

2.軟件工程與軟件技術有什麽區別?

幾乎所有書的第一章都是概述,它也不例外,映入眼簾的是“軟件=程序+軟件工程”這幾個大字,表面上來看,這是一個1+1的等式,但直覺告訴我,並不簡單,我覺得軟件工程這一體系似乎比軟件本身來的更加重要,正是因為軟件工程這一體系,才會有軟件工程師這一名詞出現,他們三者並不是簡單的1+1=2,他們有著更加負責的關系,我上網查閱了軟件工程的介紹,和書上說的一樣,包括:軟件需求分析,軟

件設計等領域,軟件工程又與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等學科密切相關,所以軟件似乎是千千萬萬的事物的集合,而並非單純的1+1。那程序和軟件工程究竟孰重孰輕?正如上文提到的,程序像是溝通想法和產品的橋梁,而軟件工程更像是橋梁設計的靈魂。

看了第一章之後,我上網百度了一下軟件工程,有一條是問它和軟件技術的區別,在我看來,既然是兩個不同的名稱那就一定是不同的事物,但具體有哪些區別,我也說不上來,於是我開始去貼吧尋找答案,這是來自一位軟件學習者的回答,在他的理解中,軟件工程比軟件技術多了管理,但我覺得遠不止如此,所以在這裏還想請問老師,兩者具體還有哪些區別?

技術分享圖片

章節二.個人技術和流程

1.單元測試必須作者自己完成嗎?

雖然書上說的是單元測試必須讓熟悉代碼的人來編寫,括號中才寫了作者,但我閱讀了後面的內容,大致意思便是一般都是作者自己編寫,但我有些不明白,如果說作者一開始便對一個程序有了誤解,那麽他寫的代碼也會存在誤解,如果在讓作者自己編寫測試,會不會把這個誤解越化越大,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讓了解需求的第二個人來編寫測試會不會減少錯誤,同時,讓第二個人來編寫是不是可以減少作者的工作量,達到更高效的目的?

章節三.IT行業的創新

這一章相對來說是比較輕松的一章,看的很有意思,不過,看完這一章,我有兩個地方跟作者有些相悖的想法:

1.“不但連大眾不喜歡創新,甚至連創新者自己都不例外,有些創新者甚至恨創新”

2.”要成為領域的專家,才能創新“

為了論證第一條,書上舉例說發明電報的人會討厭發明電話的人,因此他便討厭創新甚至恨創新,那麽我想問當初他是抱著怎樣的心態去發明電報的,煎熬?痛苦?明明不喜歡卻還是埋頭苦幹,至少在我的理解中不是這樣,我覺得一個創新者就應該鼓勵他人創新,鼓勵社會大眾創新,這是一個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在我的理解中,一個上進的創新者會很樂意別人去挑戰他,然後自己再繼續努力挑戰別人,時代也是在這樣的挑戰中發展的,如果一個創新者痛恨創新,那麽他也許根本不配被稱為創新者,而只是一個發明者,“創新,被創新,再創新”這才是一個創新者應有的品質。

關於第二條,書上說有時候一個領域的專家往往不如領域外的人懂的創新,也許是理解的不同,我覺得並不一定要有專家頭銜才能成為專家,有很多懂得創新門外漢已經到達甚至遠遠高出專家水平,比如一個數學家他運用物理知識發明了一個全新的事物,那麽只能說他雖然沒有物理專家的頭銜,但物理水平早已到達了專家級別,不然也不可能有此創新,但也許是我的理解太過狹隘,錯讀了這句話的含義,還請老師批評講解。

最後想說的是,真的很喜歡這本書,寫的特別好,讓人看了不會厭煩,而是饒有興趣的一章一章的往下讀,在第一章中有這麽一段話我便很喜歡:

哲學家的宗旨:我思,故我在

科學家的宗旨:我發現,故我在

工程師的宗旨:我構建,故我在

短短三句話把三個領域的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意味深長,發人深思。

引用

百度貼吧http://tieba.baidu.com/p/213078834

談談我對構建之法這三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