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買來的知識,不能快速變現!知識付費巨頭只好換“姿勢”
或許,準確來說,上線632天之後,從2月6日開始,分答已經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它的新名字叫做“在行一點”。
按照創始人姬十三在這個更名發布會、亦是分答歷史上第二場發布會上的說法,這一次品牌升級並非簡單的換皮重生,而是通過整整一年多的試驗,開發出了課、班、講的新產品形態,針對解決生活、工作的實際問題,提供多層次的解決方案後的一次知識付費叠代。
新的姿勢能讓圍觀群眾撒幣嗎?
分答變身“在行一點”的新姿勢,並沒有在隨後的一個多月裏,引發什麽議論,一切波瀾不驚。反倒是在發布會上同步推出的問答小程序“我最在行”,頗有眼球效益。
無他,又一個蹭直播答題熱度的同行上線了。這個號稱前期測試有數十萬人參與的小程序,裏面除了一個綜合性擂臺外,還有若幹個按學科垂直化的分擂臺,似乎更容易讓人獲獎。然則,缺少了“百萬富翁”式的激勵和知識盲點的刺激下,這樣太過知識付費的考試,也就變得有些“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了”。
當然,這個需要撒幣的大眾狂歡型知識付費,本身與提倡收錢的精英型知識變現,太過於強烈的調性不合,恰恰委婉的道出了知識付費的迷茫。
路在何方?“2017年已經升級成一個幫助用戶每天進步一點、每天在行一點的app。分答這個名字,已經不再適合我們。”姬十三的解答似乎在說明在互聯網上“師者,傳到授業解惑者也”的路走不通:一對一的付費問答,只適用於健康、法律等領域,一分鐘的語音解決不了如何理財、如何減肥、如何面試等等更大的問題。
更現實的問題是,誰會樂意去付費。知識付費的3只老虎,都很迷茫。
在整個知識付費圈裏,喜馬拉雅是從免費音頻走向付費音頻的,而它嚴格來說就不是一個知識付費的套路,而是用免費的前戲,讓用戶為了獲得更多的娛樂而主動升級為VIP。換言之,音頻裏的愛奇藝,和音樂App套路差不多。聽眾本身並沒有帶著解決問題的考量來付費。
至於另外一家和在行一點混跡在朗園Vintage的得到App,從賣書的羅輯思維一路走來,現在也不過是將過去的濃縮一些要賣的書,變成了更多人用音頻的方式來讀自己的書給用戶聽。
就連羅輯思維/得到的聯合創始人兼CEO脫不花也在不同場合強調:“得到App所在行業是知識服務,不是知識付費。
理由依然很簡單,付費買來的知識,用處不大,至少大多數人短時用不上,那還不就是在銷售音頻書嗎!
當然,可能是高濃縮節選或趣味導讀版……
為什麽知識付費往往沒有藥用價值?
任何知識,都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發揮作用,只是現在囤著知識的人,很難預知這個時刻何時來臨。
對於“在行一點”來說,它的過去定位很鮮明,就是避免這樣的知識囤積,想要用有問必答的方式來立時解決用戶的疑難。
換言之,它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知識付費,而是有償問答。
但問題是,這樣的問答很可能對於問答雙方來說,都是得不償失的。
比如在2017年短視頻頭部網紅papi醬進駐分答,2個月後跑路。理由很簡單,沒精力顧忌,只能停更。
更準確地來說,千萬級粉絲並沒多少樂意付費吃私房菜,因為外面的papi醬短視頻大多與之風味相同;而papi醬本人,除了讓大家開心一下外,也沒啥讓付費者能有更多獲得感的可能。
甚至於早期在分答上很火的王思聰,在回答了一大堆敏感話題後,也索然無味。用戶圍觀下炫富姿勢、八卦下自爆隱私就好了,剛開始早知道一點,或許挺成就的,但後來也就是秒級社交網絡傳播,並沒有多少意思。
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姬十三也很清楚這一點,因此這一波“在行一點”不刷泛娛樂的流量、也不玩一分鐘的廢話,想要從解決生活、工作的實際問題的所謂“在線精講”上,開發出新的課程。
互動這個分答過去的套路開始淡化,精講這個過去羅輯思維玩過的老路數成為關鍵詞,只是這樣就能知識付費了嗎?
答案或許依然是否定。知識付費之所以除了法律、健康這種偏個性化、碎片化的領域,很難更多擴展的關鍵原因在於搜索引擎和互聯網問答的繁榮。
大多數常見問題,不知道可以問度娘、刷問答、看經驗,一般都能免費解決。至於沒有標準答案的,知乎上也有討論,此外,姬十三上一個創業項目果殼網,也幹這個活。
基礎問題的解決,沒有什麽賺錢角度,除了法律這類太強調個案細節的東西。
至於高大上呢?專家教授們或許在大學課堂上跟不上時代了,可在網上就算叠代夠快,依然解決不了問題——知識分享,很多時候本就是嘴炮式的存在,理論上的專家大多也不是該行業的領導者。
結果呢,要吸引付費只能筆走偏鋒來吸引人,如何做?語不驚人死不休!至於藥用價值嘛,就只好象阿膠、燕窩、魚翅之類的討論一樣,暫時擱置了。
原本,“讀書”這件事,就是這樣一個帶著功利目的、卻不能急功近利的慢藥。(刊載於《計算機應用文摘》2018年3月刊)
張書樂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遊戲產業觀察者
花錢買來的知識,不能快速變現!知識付費巨頭只好換“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