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AI裁判、寫手、保姆…站在人性和技術的十字路口

AI裁判、寫手、保姆…站在人性和技術的十字路口

賽事 只需要 文字 人員 消失 擔心 分享圖片 數字 AR

人工智能(AI)已經成為科技界最熱門的話題,沒有之一,這個行業之所以奇妙而具有前景,正在於其無限的應用場景,但凡能和智能,特別是低智商活動沾上點關系的工作都能交給人工智能去做,比如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世界杯,引入VAR視頻裁判,嚴格意義上來講,這是一種極弱的人工智能,相信隨著AI技術的發展,那些莊嚴、肅穆、無聊的自然人裁判會隨之消失,技術人員只需要把海量的犯規集錦存入AI機器人內存大腦,而動作捕捉技術,則可以掃描賽場上的一切動作,包括C羅健碩的奔跑,梅西懶散的步調,日本人細膩的技術,還有韓國棒子的臟亂黑腳,這些都會轉化成數字,與標準進行比對,判罰可謂精準,當然,當AI動作捕捉成為現實,足球報道寫手,特別是那些僅僅記錄比分、賽場概況的低級別寫手,都會由人工智能取代,五毛黨懶得玩弄文字,讀他們的稿子簡直味同嚼蠟,未來的世界再也不會留一份工作給到他們了。

技術分享圖片

顯然,人工智能會取代很多基礎性的工作,正常邏輯上講,這些人會失業,但這依舊不是最嚴重的事兒,筆者最擔心的是,大面積的AI應用會完全剔除掉人性的光輝和齷齪,而人類之所以偉大,正在於對人性持續的打磨和改進。AI的出現,會無限提高生產、生活效率,可沒有復雜人性的生活,總覺得會缺少一些必要的樂趣,事實上,足球判罰的魅力在於由此締造的精彩瞬間,而不止於精準,而文字又不止於提供信息,還應包括快感。

AI裁判和寫手,精準有余樂趣不足

 前不久,筆者剛剛寫了一篇文章《高科技是如何一步步毀掉世界杯》的,早已控訴了VAR視頻裁判的種種劣跡。在世界杯上,裁判永遠都不是主角,但他們曖昧的誤判卻能成就主角,相信很多人都知道1982年世界杯上,在阿根廷對陣英格蘭的比賽中,馬拉多納用手攻入一枚關鍵進球,裁判判罰進球有效,狂妄的球王將其稱之為“上帝之手”,而且在比賽中,他還是先偷窺裁判之後,才開始慶祝的,更顯示出球王的不羈和偉大。時隔三十年,浴火重生的馬拉多納公開為上帝之手道歉,但那一場比賽已經成為經典,印記可能會百年不滅。試想一下,倘若VAR在80年代就粉墨登場,那麽,世界杯歷史將會多一個平庸的,發黃的牌子,卻減少一個可永遠討論,永遠津津樂道的話題。

技術分享圖片

 當然,筆者的邏輯有些強詞奪理,畢竟,VAR視頻裁判還是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比賽的公平、公正,拿本屆世界杯來講,他們讓韓國隊徹底領悟到“公平、公正”的內涵,對陣瑞典的比賽中,他們遭遇到了一個來自視頻裁判點球,惜敗給對手;而在對陣德國的比賽中,韓國於亂軍中攻入制勝球,但助理裁判舉起示意越位,但VAR視頻卻幫助韓國洗去冤屈,幫助其昂首出局。事實上,VAR視頻只不過是世界杯引入“高科技裁判”的起點,如前文所述,AI裁判的工作邏輯已經有了,只等待程序員編出一段代碼,但問題在於,即便AI裁判徹底熟透了,我們又真有必要引入AI裁判嗎?筆者有一位體育裁判朋友,他雖不至於說出“誤判也是一種比賽樂趣“的話來,但他會享受各項裁判技能精進的過程,比如面對壓力時的情緒管理、判罰尺度的深度拿捏,而一旦AI裁判進入賽場,裁判崗位連同這些樂趣,特別是那種挑戰人性的快感,將會徹底消失。

  此外,每逢世界杯的焦點戰,都會有大批的快餐文章寫手趕稿子,他們常常會要求在比賽結束5分鐘之內完成稿件,以爭奪最快點擊量,在這種背景下完成的稿件,基本等同於比分記錄和賽事回訪,完全交由AI處理沒有任何問題。筆者希望AI寫手代替自然人去完成單調的、熬夜的工作,但同時,也希望自然人在得到解放之後,能寫出更優質的稿件,簡單舉個例子,AI寫手的文章基本上是孫正平老師,酷愛匯報球員的身高、體重和贊助商;而自然人寫手應該是白巖松老師,他評價阿根廷隊眾星雲集,才華橫溢已至臃腫,也調侃中國除了足球隊沒有去俄羅斯,其他東西含企業、遊客、小龍蝦都去了!

AI保姆,觸摸人性的極限

 體育賽事的裁判和記者、寫手等行業被人工智能(AI)取代,大概只會降低比賽中的樂趣,比較積極的觀點著眼於,隨著AI裁判的數據庫日益擴大,運算日益加速,AI可完全取代人類,而且讓樂趣不減,甚至能創造出新的樂趣;反之比較消極的觀點則是,AI會把足球或者其他任何的體育比賽變得單調、枯燥和制式化,毫無樂趣可言,但生活的樂趣不止於此,我們大可以不再觀看世界杯,更何況,看世界的球迷大部分是偽球迷。

技術分享圖片

相比之下,AI保姆和護工之類的崗位,則更考驗人性,幾乎能觸摸到人性的極限。對於每一雙正常的父母來說,他們都會一面抱怨小兒難養,一面要持續爭取生育的權力,正常的、試管的、領養的,總之,要實實在在地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哪怕僅僅有1分鐘的微笑和依戀,就能完全消除父母整天的煩惱,大量的父母曾公開發誓:絕對不會把孩子交給AI機器人看護,這就意味著,類似的技術要想普及甚至商用就要達到很高的要求,比如美國一家公司設計出一款AI保姆機器人,更確切地說是一款運用AI技術的搖籃床,它可以照看新生兒、安撫吵鬧的孩子,讓父母晚上能睡個好覺。此外,這款AI機器人充分考慮了人性因素,它們唱的搖籃曲可不只是一款MP3歌曲,或者中國大馬路上那種“爸爸的爸爸叫爺爺”之類的工具,這款“AI保姆”會模擬自然父母的氣息、關切的眼神,充滿著憐愛,甚至是疲憊和委屈都有所體現,這樣設置的目的在於讓新生兒更立體地感知世界,事實上,不斷地和自然人類接觸、感知,對嬰兒的性格養成和身體發育,是非常核心的事情,也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美國父母才更看重AI保姆的人性因素。嬰兒之外,老年人的護工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這個市場相比嬰兒就簡單多了,畢竟,他們不再需要發育,僅僅需要更順暢地同外界聯系,或者向兒女反饋自己的狀態就已然夠用了。

 AI裁判、寫手和保姆,都將成為人機結合的切入點,我們自然人勢必要開始習慣同AI機器人共存的時代,只需要註意,在生活、生產效率借助AI日益提升時,也能兼顧人性的保留,站在技術和人性的十字路口,值得從業者深思。(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AI裁判、寫手、保姆…站在人性和技術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