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基於CentOS7的mongodb分片群集

基於CentOS7的mongodb分片群集

記得 存儲 db2 器) mongod 追加 dds oss 自己的

基於CentOS7的mongodb分片群集

簡介

高數據量和吞吐量的數據庫應用會對單機的性能造成較大的壓力,大的查詢量會將單機的CPU耗盡,大的數據量對單機的存儲壓力較大,最終會耗盡系統的內存而將壓力轉移到磁盤IO上。
mongodb分片是使用多個服務器存儲數據的方法,以支持巨大的數據存儲和對數據進行操作。分片技術可以滿足Mongodb數據量大量增長的需求。,當一臺mongodb服務器不足以存儲海量數據或不足以提供可接受的讀寫吞吐量時,就可以通過在多臺服務器上分割數據,使得數據庫系統能存儲和處理更多的數據。

分片的優勢

  • 使用分片減少了每個分片需要處理的請求數,通過水平擴展,群集可以提高自己的存儲容量和吞吐量。

  • 使用分片減少了每個分片存儲的數據

分片群集的組成

  1. Shard:分片服務器,用於存儲實際的數據塊
  2. configserver:配置服務器,存儲整個分片群集的配置信息
  3. routers:路由服務器

分片群集管理的實驗

技術分享圖片

實驗配置圖如上

下面開始實驗,這裏我在一臺機器上開啟多個實例來代替多臺服務器

安裝mongodb3.2版本(手工編譯安裝)

  • 安裝軟件環境包

yum -y install openssl-devel

  • 解壓縮mongodb軟件包

tar zxvf mongodb-linux-x86_64-3.2.1.tgz -C /opt

  • 移動軟件包至系統識別的目錄下

mv mongodb-linux-x86_64-3.2.1/ /usr/local/mongodb

  • 創建mongodb的數據存儲(/data/mongodb1、2、3、4、)和日誌存儲目錄(/data/logs)

mkdir -p /data/mongodb/mongodb{1,2,3,4}

mkdir /data/mongodb/logs

touch /data/mongodb/logs/mongodb{1,2,3,4}.log

chmod -R 777 /data/mongodb/logs/*.log

技術分享圖片

  • 設置ulimit -n和ulimit -u 的值

當mongodb處於頻繁訪問的狀態,如果shell啟動進程所占用的資源設置過低,將會產生錯誤導致無法連接mongodb實例,所以這裏需要設置ulimit -n和ulimit -u 的值大於20000

ulimit -n 25000
ulimit -u 25000

技術分享圖片

  • 創建配置服務器的配置文件

cd /usr/local/mongodb/bin/
vim mongodb1.conf

port=37017           #端口
dbpath=/data/mongodb/mongodb1    #數據存儲位置
logpath=/data/mongodb/logs/mongodb1.log    #日誌存儲位置
logappend=true   #錯誤日誌采用追加模式,配置這個選項後mongodb的日誌會追加到現有的日誌文件,而不是從新創建一個新文件     
fork=true      #後臺運行
maxConns=5000    #最大同時連接數
storageEngine=mmapv1    #指定存儲引擎為內存映射文件
configsvr=true    #指定配置服務器的模式
  • 設置內核參數
    當某節點內存不足時,系統會從其他節點分配內存

sysctl -w vm.zone_reclaim_mode=0 #永久設置
echo never > /sys/kernel/mm/transparent_hugepage/enabled
echo never > /sys/kernel/mm/transparent_hugepage/defrag

  • 創建軟鏈接,方便管理

ln -s /usr/local/mongodb/bin/mongo /usr/bin/mongo
ln -s /usr/local/mongodb/bin/mongod /usr/bin/mongod

  • 開啟第一個實例(配置服務器)

技術分享圖片

  • 配置分片服務器的實例
    復制生成配置文件

    cp -p mongodb1.conf mongodb2.conf #復制配置服務器的配置文件生成實例2的配置文件
    cp -p mongodb1.conf mongodb3.conf #復制配置服務器的配置文件生成實例2的配置文件

  • 修改實例2、3的配置文件

vim mongodb2.conf

port=47017               #修改端口號 
dbpath=/data/mongodb/mongodb2       #修改數據存放目錄
logpath=/data/mongodb/logs/mongodb2.log      #修改日誌存放目錄
logappend=true
  fork=true
maxConns=5000
storageEngine=mmapv1
shardsvr=true          #指定分片服務器的模式

vim mongodb3.conf

port=47018
dbpath=/data/mongodb/mongodb3
logpath=/data/mongodb/logs/mongodb3.log
logappend=true
fork=true
maxConns=5000
storageEngine=mmapv1
shardsvr=true
  • 開啟兩個分片服務器的實例

mongod -f mongodb2.conf
mongod -f mongodb3.conf

技術分享圖片

  • 啟動路由服務器

./mongos --port 27017 --fork --logpath=/usr/local/mongodb/bin/route.log --configdb 192.168.234.177:37017 --chunkSize 1

技術分享圖片

這裏關於mongos命令不知道該怎麽使用,可以查看幫助信息

技術分享圖片

  • 啟用分片服務器

mongo

技術分享圖片

  • 添加分片服務器

sh.addShard("192.168.234.177:47017")
sh.addShard("192.168.234.177:47018")

添加分片服務器之後再次查看

技術分享圖片

  • 測試分片功能

    mongos> show dbs
    config 0.031GB
    mongos> use kgc #進入並創建一個use的集合
    switched to db kgc
    mongos> db.users.insert({"id":1,"name":"zhangsan"}) #添加一條數據
    WriteResult({ "nInserted" : 1 })
    mongos> for(var i=2;i<=20000;i++)db.users.insert({"id":i,"name":"zyc"+i}) #使用for循環添加20000條數據
    WriteResult({ "nInserted" : 1 })
    mongos> show dbs #查看表空間就會有一個kgc
    config 0.031GB
    kgc 0.078GB
    mongos> show tables #查看表信息也可以看到users表
    system.indexes
    users

技術分享圖片

  • 開啟分片功能

sh.enableSharding("kgc")

技術分享圖片

  • 對數據庫中的集合開啟分片

db.users.createIndex({"id":1}) #對users表創建索引
sh.shardCollection("kgc.users",{"id":1}) #表分片
sh.status() #此時再次查看,就可以已經進行分片處理了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到這裏mongodb分片群集管理的介紹就全部完成了,如果覺得有幫助記得點贊、打賞下小弟哦!!!

基於CentOS7的mongodb分片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