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本質特征
區塊鏈並不必然意味著去中心化
在區塊鏈技術之前,傳統互聯網是一個信息互聯網,其憑借提高信息傳遞效率的特點帶來了信息革命。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縱向發展,依托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的誕生一度被業界看成為新一代革命,該技術憑借“無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的特征,以點對點的體系挑戰了傳統互聯網體系。一方面,在傳統互聯網技術下,互聯網價值轉移必須通過中心化機構進行記賬。例如,現有的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二元支付系統,即通過中央銀行的借記和貸記實現價值傳輸;又如,微信錢包的收付款功能也需要借助中心化的第三方借記和貸記來維持運轉;再如,互聯網金融(如P2P網絡借貸)也不能直接實現價值轉移,而是需要借助中心化機構的集中記賬實現價值轉移。另一方面
在區塊鏈體系中,所有信息被記錄且不可被篡改,彼此之間的信任關系變得簡單,甲和乙甚至更多方之間進行交易時,通過加密算法、解密算法自己獲得信任後,不需要將信任認證權讓渡給中心化機構或大量第三方中介機構,也不需要讓渡給法律。從這個角度分析,區塊鏈技術並不必然意味著去中心化,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自信任:通過加密算法、解密算法、時間戳等一系列數學方式解決“雙花”問題,達到自信任。
區塊鏈原理:“火熱”技術帶來的信任
在比特幣的場景下所有交易均被記錄在區塊鏈系統中,競爭者要書寫完成一個區塊需要經過SHA-256尋找幸運數字(Nonce)。SHA(Secure Hash Algorithm)算法具有單向性,且幸運數字只能隨機地一個個尋找,不能反向尋找,需要計算多次才能找到符合規則的結果,成功寫入一個區塊,最終比賽獲得記賬權,整個過程中計算速度、硬件設施、時間成本都是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計算過程中,不需要中心化的機構記錄交易信息,且任何節點之間是平等的,這些彼此平等的節點通過競爭獲得建立區塊的權利。在這種區塊鏈技術下,會生成公鑰和私鑰。用公鑰(類似於郵箱名)加密後,只能用對應的私鑰(類似於郵箱密碼)才能解密。
從這項技術來看,時間戳技術的記錄使區塊鏈記錄了全部歷史數據,且任何節點都在相同的數據下進行計算,這就讓節點之間彼此相互信任,從而解決了“雙花”問題。從技術層面來看,信任才是區塊鏈進行價值傳輸的基礎,是其區別於傳統互聯網技術的本質特征。
信任需要各項規則和交易記錄不能被篡改,這需要極高的技術成本。比特幣依托的區塊鏈技術的加密算法難度系數頗高,要真正成功寫入區塊耗費的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非常高,而高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帶來的直接收益就是該系統的安全性極強、篡改難度高。相反,如果一項算法消耗的各項成本偏低,則其安全系數同樣將偏低,更易遭遇破解。
區塊鏈的應用場景:中心化的“顯”與“隱’’
-
公有鏈:形式上去中心化
公有鏈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全球任何人在任何時刻都可以讀取並發送交易相關信息。公有鏈是脫胎於比特幣的典型區塊鏈技術,比特幣是公有鏈應用最成熟的領域。憑借公有鏈技術,近幾年比特幣快速發展,目前其市值已遠遠領先於其余數字貨幣,比特幣也被稱為“黑市交易中可信度最高的貨幣”。
自2008年中本聰郵件公布時就宣布要借助區塊鏈進行去中心化,其創始人也致力於建立一個完全沒有中心化機構,靠點對點實現價值傳輸。而現實情況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公有鏈本質上也沒有做到去中心化。比如,比特幣的運行平臺背後還是有人在制定規則、用人來維護系統,所有的運行平臺、運行規則還處處存有第三方的身影。不僅是比特幣,萊特幣、瑞波幣、以太幣等其他數字貨幣使用的區塊鏈技術也有中心機構在制定加密算法的規則,沒有完全去中心化。
-
聯盟鏈:中心化特征明顯
聯盟鏈通常以有限的幾個機構為節點,在這個相互聯系的節點之間,節點成員通過一些協調方式共享信息、提高效率。在當今的發展過程中,借助區塊鏈的安全、不可篡改的優勢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效率,讓交易更加透明、成本更低,因此聯盟鏈被看做是可快速發展的潛力領域。
從應用來看,多家金融機構已經開始探索聯盟鏈技術的運用,並且正在積極搶占聯盟鏈應用的話語權。比如,微眾銀行聯合多家銀行借助聯盟鏈實現跨地域合作,上海保交所聯合9家保險機構通過區塊鏈數據交易技術驗證。
雖然聯盟鏈可提高信息傳遞效率,但它僅在幾家機構內部共享,是在一定現有系統基礎上、犧牲掉一部分去中心化的特性提高運行效率的系統,聯盟鏈本身就有中心化特征。
-
私有鏈:天然的中心化基因
私有鏈通常應用在企業或者組織內部,在私有鏈的場景下,所有的記賬及確認權限僅由某個組織或機構所控制,私有鏈應用場景不對外開放,只在內部運行。從上述特點來看,私有鏈僅有少數用戶可以使用它,天然就是一個有中心化基因的系統,其存在本身就放棄了大部分去中心化的特征。因此,私有鏈的存在在業界存有頗多爭議,極端的觀點甚至認為私有鏈就是一個分布式數據庫,其存在並沒有任何意義。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如果建立在共識機制基礎上,私有鏈就有其存在價值。
區塊鏈的未來:基於信任實現價值傳輸
憑借可以顯著提升登記、發行、交易、轉讓、交割清算效率,也可以保障信息安全與個人隱私的優勢,區塊鏈的應用範圍從最初的比特幣逐步拓展,如今在銀行、券商等金融系統中都可以看到區塊鏈的“影子”。
在我國,區塊鏈的“落地”應用場景在不斷拓寬,在支付寶、微眾銀行、京東等機構均可看見區塊鏈的應用場景。政府機構運用區塊鏈技術的案例也在不斷湧現,如中國人民銀行表示將積極推進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開發。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在南京試點運用區塊鏈技術搭建冠字號碼信息流通平臺投放法定數字貨幣。反洗錢、防止行賄受賄等追溯資金來源的應用也在探索中。上述應用更多的是基於中央銀行提供的信任系統,中央銀行在其中擔任了支付結算、擔保、提供信任等角色。這也再次印證了區塊鏈並不必然意味著去中心化。
繼續暢想區塊鏈的未來,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各種產權登記、產權交易、財產登記、結婚認證等;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版權保護,可以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統,可以更多地發展數字貨幣等。從價值傳輸這個角度展望:若區塊鏈技術很好地推進,互聯網就可以實現價值互聯,實現價值傳輸,最終這項技術就具有革命性意義。未來只要有信任關系存在的地方都可運用區塊鏈。
顯而易見的是,上述應用所依賴的都不是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征,而是借用了其自信任的特點實現交易、價值轉移。值得強調的是,在各項應用場景中,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更需要自信任的特征。金融本身交換的就是信用關系,金融的發展基於信任。信任、信用是所有金融交易的基礎,所有價值傳輸都是希望交易雙方達到信任的關系,這才是區塊鏈各種應用場景會使用到的核心特征。
政策建議:取得信任是基礎
區塊鏈應用面臨的主要挑戰實際上與其本身的技術實現有關,發展到現在該技術主要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區塊鏈的交易效率目前並不高,需要的交易驗證時間成本高,難以滿足當前巨量交易的要求。第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需要消耗大量成本,如電力資源等。第三,區塊鏈存儲需要的容量極大,給網絡帶寬帶來挑戰,難以滿足外匯、股票等大規模的交易需求等。第四,區塊鏈雖然以非對稱加密技術為基礎,但從目前發展來看,該技術並非不存在漏洞,有存在安全隱患的可能。此外,如何同當前金融體系融合以及因升級完善在技術上產生的硬分叉問題等也是區塊鏈發展中值得關註的挑戰。
整體看,上述缺陷的存在,讓區塊鏈不具備對接金融體系的成本優勢,使其無法滿足經濟金融中大量的交易活動的需求,如產權交易活動、房產交易活動、證券登記托管等。如果區塊鏈要發展,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借助技術和算法取得自信任,進而實現去中心化、去中介化。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默頓指出的那樣:“在‘信任資產’的基礎上,技術有助於專業公司擴展其業務範圍,使其資產管理經驗覆蓋更多受眾和客戶。”
區塊鏈的本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