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的三個維度和六個層面
轉自:
https://cloud.tencent.com/info/e9695bd18d1c7752b3924bb3ac38cc95.html
https://mp.weixin.qq.com/s/81DIj_ErsPTCcUJD0nPKAA
三個維度
IT 架構
IT 架構其實就是計算,網絡,存儲。這是雲架構師的基本功,也是最傳統的雲架構師應該首先掌握的部分。
良好設計的 IT 架構,可以降低 CAPEX 和 OPEX,減輕運維的負擔。數據中心,虛擬化,雲平臺,容器平臺都屬於 IT 架構的範疇。
應用架構
隨著應用從傳統應用向互聯網應用轉型,僅僅搞定資源層面的彈性還不夠,常常會出現創建了大批機器,仍然撐不住高並發流量。因而基於微服務的互聯網架構,越來越成為雲架構師所必需的技能。
良好設計的應用架構,可以實現快速叠代和高並發。數據庫,緩存,消息隊列等 PaaS,以及基於 Spring Cloud 和 Dubbo 的微服務框架,都屬於應用架構的範疇。
數據架構
數據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核心資產,在做互聯網化轉型的同時,往往進行的也是數字化轉型,並有戰略的進行數據收集,這就需要雲架構師同時有大數據思維。
有意識的建設統一的數據平臺,並給予數據進行數字化運營。搜索引擎,Hadoop,Spark,人工智能都屬於數據架構的範疇。
六個層面
基礎設施層
在數據中心裏面,會有大量的機架,大量的服務器,並通過交換機和路由器將服務器連接起來,有的應用例如 Oracle 是需要部署在物理機上的。
為了管理的方便,在物理機之上會部署虛擬化,例如 Vmware,可以將對於物理機復雜的運維簡化為虛擬機靈活的運維。
虛擬化采取的運維方式多是由運維部門統一管理,當一個公司裏面部門非常多的時候,往往要引入良好的租戶管理。
隨著應用架構越來越重要,對於標準化交付和彈性伸縮的需求越來越大,容器做為軟件交付的集裝箱,可以實現基於鏡像的跨環境遷移,Kubernetes 是容器管理平臺的事實標準。
數據層
數據層,如果是傳統應用,可能會使用 Oracle,並使用大量的存儲過程,有大量的表聯合查詢,成本也往往比較高。
但是對於高並發的互聯網應用,需要進行微服務的拆分,數據庫實例會比較多,使用開源的 MySQL 是常見的選擇。
大量的存儲過程和聯合查詢往往會使得微服務無法拆分,性能會比較差,因而需要放到應用層去做復雜的業務邏輯,而且數據庫表和索引的設計非常重要。
當並發量比較大的時候,需要實現橫向擴展,就需要基於分布式數據庫,也是需要基於單庫良好的表和索引設計。
對於結構比較靈活的數據,可以使用 MongoDB 數據庫,橫向擴展能力比較好。
對於大量的聯合查詢需求,可以使用 ElasticSearch 之類的搜索引擎來做,速度快,更加靈活。
中間件層
數據庫層往往需要保證數據的不丟失以及一些事務,因而並發性能不可能非常大。
所以我們經常說,數據庫是中軍大營,不能所有的請求都到這裏來,因而需要一層緩存層,用來攔截大部分的熱點請求。
Memcached 適合做簡單的 key-value 存儲,內存使用率比較高,而且由於是多核處理,對於比較大的數據,性能較好。
但是缺點也比較明顯,Memcached 嚴格來講沒有集群機制,橫向擴展完全靠客戶端來實現。
另外 Memcached 無法持久化,一旦掛了數據就都丟失了,如果想實現高可用,也是需要客戶端進行雙寫才可以。
Redis 的數據結構比較豐富,提供持久化的功能,提供成熟的主備同步,故障切換的功能,從而保證了高可用性。
另外微服務拆分以後,有時候處理一個訂單要經過非常多的服務,處理過程會比較慢,這個時候需要使用消息隊列,讓服務之間的調用變成對於消息的訂閱,實現異步處理。
RabbitMQ 和 Kafka 是常用的消息隊列,當事件比較重要的時候,會結合數據庫實現可靠消息隊列。
基礎服務層
有的時候稱做中臺層,將通用的能力抽象為服務對外提供原子化接口。
這樣上層可以根據業務需求,通過靈活的組合這些原子化接口,靈活的應對業務需求的變化,實現能力的復用,以及數據的統一管理,例如用戶數據,支付數據,不會分散到各個應用中。
另外基礎服務層稱為應用、數據庫和緩存的一個分界線,不應該所有的應用都直接連數據庫,一旦出現分庫分表,數據庫遷移,緩存選型改變等,影響面會非常大,幾乎無法執行。
如果將這些底層的變更攔截在基礎服務層,上層僅僅使用基礎服務層的接口,這樣底層的變化會對上層透明,可以逐步演進。
業務服務層或者組合服務層
大部分的業務邏輯都是在這個層面實現,業務邏輯比較面向用戶,因而會經常改變,所以需要組合基礎服務的接口進行實現。
在這一層,會經常進行服務的拆分,實現開發獨立,上線獨立,擴容獨立,容災降級獨立。
微服務的拆分不應該是一個運動,而應該是一個遇到耦合痛點的時候,不斷解決,不斷演進的一個過程。
微服務拆分之後,有時候需要通過分布式事務,保證多個操作的原子性,也是在組合服務層來實現的。
用戶接口層
用戶接口層,也即對終端客戶呈現出來的界面和 App,但是卻不僅僅是界面這麽簡單。
這一層有時候稱為接入層。在這一層,動態資源和靜態資源應該分離,靜態資源應該在接入層做緩存,使用 CDN 進行緩存。
也應該 UI 和 API 分離,界面應該通過組合 API 進行數據拼裝。API 會通過統一的 API 網關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治理。
一方面後端組合服務層的拆分對 APP 是透明的;另一方面當並發量比較大的時候,可以在這一層實現限流和降級。
支撐層
為了支撐這六個層次,在上圖的左側是一些公共能力:
-
持續集成和持續發布是保證微服務拆分過程中的快速叠代,以及變更後保證功能不變的,不引入新的 Bug。
-
服務發現和服務治理是微服務之間互相的調用,以及調用過程中出現異常情況下的熔斷,限流,降級策略。
-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通過收集各個層面的數據,例如用戶訪問數據,用戶下單數據,客服詢問數據等,結合統一的中臺,對數據進行分析,實現智能推薦。
-
監控與 APM 是基礎設施的監控和應用的監控,發現資源層面的問題以及應用調用的問題。
架構的三個維度和六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