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讀書筆記—產品型社群:網際網路思維的本質

讀書筆記—產品型社群:網際網路思維的本質

產品型社群:網際網路思維的本質

作者:李善友

引言 網際網路時代的生存方式:產品型社群

借用科幻小說《三體》中的概念,用網際網路思維來做離網際網路最遠的事情,就是在以“降維”的方式***低維文明,尚未動手,勝負已定。

在顛覆式創新理論中,核心概念是“價值網”,其三大特徵是成本結構、效能屬性和組織形式。在某一價值網中的企業都會遵循固有的成本結構,並以某種效能屬性為最重要的價值判斷。價值網一旦形成,就極難逃脫,人們以為是管理者在做決定,其實是由所處的價值網所決定。

被賦予情感的產品會具有人格化特徵,形成“魅力人格體”。網際網路品牌則是創始人、產品與粉絲之間的合謀,有極致的產品體驗,粉絲就會去傳播。營銷與產品合一,又一次實現了降維。正如雷軍所說:“好產品就是最大的營銷。”

當個人走向異端化,才可能吸引追隨者,從而形成組織的社群化。

“人即公司化”也指日可待,公司的邊界被打破,公司變輕,團隊變小,層級變少,管理變淡。

小米、特斯拉、微信、滴滴打車、黃太吉煎餅、雕爺牛腩、KaKaoTalk、WhatsApp、羅輯思維……它們並非毫無關聯的特例,它們如此相似,其核心都是網際網路思維。它們的出現宣告了一個時代的來臨,一個降維化生存的時代,一個方生方死的時代,一個顛覆式生存的時代,一個超時空獲取資源的時代,一個審美的時代,一個靈性迴歸的時代。

01 思維是案例背後的邏輯體系

這裡講的任何案例、任何技巧、任何推導過程都只不過是這根手指而已,我希望引導大家看到的是“月亮”,是案例背後的邏輯體系,所以請大家千萬不要計較案例裡的是是非非。而且,我也堅決不贊成大家按照案例裡的細節去做,時和勢都發生了變化,照搬只能起到反作用。

02 從10億元賭局說起

我更喜歡王石說的:“你不是輸給了網際網路,是輸給了不信網際網路。”事實上,贏你的根本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03 從小米模式看網際網路思維

有一次我問雷軍:“為什麼你的功力比以前漲了許多?”他說:“過去我閉關3年,悟明白了5句話。”

1. 人慾即天理,更現實的人生觀。2. 順勢而為,不要做逆天的事情。

3. 顛覆創新,用網際網路精神重新思考。4. 廣結善緣,中國是人情社會。

5. 專注,少就是多。

04 降至一維,唯剩產品

黎萬強有一段話我很喜歡,他說:“我們做營銷策劃的同事,全都是產品經理出身,而且一定要是好的產品經理。如果不懂產品,一定做不好營銷。所以,到現在我還堅持在一線做產品和設計,就是為了保持‘溫度感’。”

雷軍說:“我過去20年都在跟微軟學習,強調營銷,其實好公司不需要營銷,好產品就是最大的營銷。”

工業時代,產品連線使用者的成本巨大,不得不依賴廣告;而網際網路時代,產品連線使用者的成本為零,產品本身就是廣告。當產品到達使用者手裡的時候,廣告也到達使用者手裡。

所以,今天這個時代,對於廣告的最深刻的本質理解是:產品即廣告。產品和廣告不能分離開,或者換一句話說,在更高維的商業文明中,產品和營銷是一回事。這是商業世界觀的升級,營銷融於產品,即產品型營銷。

所以,所謂降維化,就是營銷融於產品,產品就是廣告。小米用了最好的配件,這本身就是廣告,就是營銷。為什麼還需要花一大筆錢給明星和媒體?

為什麼說今天是方生方死的時代,《創新者的窘境》中的解釋是:技術進步的步伐一定會超過市場需要的速度;而當產品效能過度時,產品的生命週期就會發生變化。

《奇點臨近》一書中說道,當技術剛開始出來的時候,通常進步不是很快,跟線性增長區別不大,但是達到一個拐點後,其增長速度非常快,會呈現出指數增長。

技術是有生命的,技術進步一開始可能很慢,但是過了拐點之後,技術會加速進步。

正如王東嶽老師所說,從低端到高階,是單向度加速演變,越低階,越穩定,越高階,越動盪越飄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這裡,我們發現,不是戰略和產品哪個更重要,其實是一回事。戰略是圍繞產品的,成為產品戰略,是因為產品是心動感技術的進步,才導致產品從原來的基礎被推上頂點。

當今的日本企業不是輸在“製造”上,而是在“產品”上一敗塗地。“製造”雖然經受了千錘百煉,但應該製造什麼,也就是對“產品”卻很少思考,甚至“產品”概念都很淡薄。正因為如此,日本企業才會始終徘徊於本質之外,堅持認為技術先進就應該暢銷。

對好產品的理解必須發生重要的變化。在工業時代,好產品的標準是功能、技術、價值;而在網際網路時代,好產品是單點極致,超出預期,給使用者驚喜,然後產生超越商業價值的強烈情感關係。羅振宇說:“產品的本質是連線的中介,工業時代承載的是具體的功能,網際網路時代連線的是趣味和情感。“

喬布斯是我的偶像,他對產品的理解是什麼?靈魂。強調的是情感,而不是功能。

喬布斯對產品的理解,全盤沒有提功能。

工業時代是以技術、功能為主要指標,強調功能體驗,而網際網路時代,產品強調審美,強調情感體驗。這是源於時代的不同。

這有兩層意義:第一,做出好產品是應該的。第二,好產品的競爭力已經從“硬”變“軟”,從“實”變“虛”,情感成為核心。

05 產品的審美主義時代:極致、簡潔和情懷

永遠不厭其煩地改,越改越有溫度感,越改就越知道下一步往哪裡走,這本來就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

在心理學裡,語言是有力量的。當一個人經常重複一句話時,這句話就會成為他的理念;公司的老闆經常重複一句話,他的下屬、整個公司也會形成這樣的理念;一個公司經常向使用者重複一句話,它的使用者也會認同這個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超預期”有靜態與動態之別。靜態的超預期讓人尖叫,而只有動態的超預期才能讓人持續地尖叫。一個產品讓使用者尖叫一次並不算難,難的是讓使用者不斷地尖叫。要命的是,每一次尖叫都在暗中擴張使用者尖叫度的閾值(觸發某種行為或者反應產生所需要的最低值),或者說都在暗中增加使用者的鈍感力。

同仁堂說:“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意思是說,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做事不要違背良心,不要見利忘義;因為你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這是對自我的一種不斷挑戰。

日本有一個成語來描述這種精神,叫“一生懸命”,我不想解釋這四個字,我們可以體味一下這四個字的力量。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沒有自己的主體,世界把自己推到哪裡就去到哪裡;另外一種人有自己的情懷,有自己的追求,堅持做一件事情,把它做成自己的作品,對作品付出一種情懷,慢慢的,這個作品有了意義,甚至超過自己生命的意義,最後這個事情成了偉大的事情。

在中國,用赤子之心做產品,才是最牛的思維。

我希望做一個很純粹的產品,一點一點地打磨。我想像“壽司之神”一樣,一生就把課講好,“一生懸命”。我現在的人生哲學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會呈現。我不喜歡講現象,喜歡挖下去,當我用力到極致的時候,新的視窗就會打開了。

過去我們做人力資源,有項滿意度調查,現在我認為滿意度等於零。今天的衡量指標是“尖叫度”。滿意度的十倍才叫尖叫度。但是,比尖叫度更可怕的是動態尖叫值。你今天達到這個尖叫度,明天達到同樣的尖叫度,使用者就不尖叫了,你要永遠超越使用者預期。想想看,這要把做產品的人逼到什麼程度才能達到。

張小龍說:“產品是演化出來的,而非規劃出來的。微信的每個版本該做什麼,都得等上個版本釋出後才確定。”

你能感受這種節奏感嗎?不給自己留一點餘地。你只有把自己逼瘋,才可能把別人逼死。

少做一點事情,把事情做到極致就是最好的策略。人和人的智慧沒有差別,關鍵的差別就是智慧用力的方向。如果用得非常之寬,就會被平均;如果用得非常之專,就會很深入。雷軍說:“少做一點事情,把這些事情做到極致,就是最好的策略。”

少做一點,大家覺得會少賺一點,但做到極致,最後反而賺得多。小米手機、QQ、微信的成功無不如此。傅盛說:“今天這個時代,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能改變世界。”

大公司的產品大多選擇“繁”策略,所以要想在產品上戰勝大公司,就必須選擇“簡”策略。“繁”代表十全十美,但不等於完美;“簡”是單點極致,不要求十全十美。十件事情,你砍掉九件事,目的不是為了砍掉這九件事,而是把有限的資源用到某一件事情上,這叫就單點極致。

當然,採用單點極致策略時,你必須選取成功概率最高的那款產品。

對於創新,單點的成功率是難以預測的,但是大面積的創新概率趨勢是可以預測的。顛覆式創新玩的是小單品、大概率成功的策略。

取捨之間,你需要根據大趨勢作出選擇。這是從繁到簡、單點極致的選擇依據。

“簡潔”與“極致”一樣,不是對功能的描述,而是對某種精神狀態的描述。從工業時代到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從注重功能體驗轉變為注重情感體驗。

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在網際網路時代,什麼專業或者教育背景的人最受歡迎?毫無疑問,在工業時代最受歡迎的專業是理工科,所以那個時代計算機專業的人才供不應求。那麼,今天這個時代呢?我大膽地判斷一下,未來最受歡迎的是藝術、人文類學科。但是,這些藝術、人文類學科課程與上一個時代的課程不太一樣,對於未來藝術、人文類的學生,計算機是標配,之後才是專業學科。

什麼叫高感知能力?

1. 不只講功能,還重設計。2. 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

3. 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4. 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

5. 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6. 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

事實上,對於普通人來說,發現美的能力是很弱的。如果你有足夠的才華,你可以把美的東西塑造出來;如果你天資平平,看到醜的東西把它變美一點,就足夠了。

過去,我們常問產品有沒有用,強調的是功能;現在要問好不好看,強調的是審美。功能已經成為基礎,審美才體現價值。

簡潔並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也不僅僅是把雜亂無章的東西變少或抹掉,而是要挖掘複雜性的深度。要想獲得簡潔,你就必須要挖得足夠深。

就是挖掘現象層面之下的那個“一”,這就是哲學上的“簡潔”。簡潔並不是把現象層面的東西變少,而是從現象層面深挖下去。這是禪者的精神,不是以理性去說,而是以直感去面對。

張小龍說:“人是懶惰的。”所以,一定要“做三秒就會用的特性”,需要文字解釋的功能都不是好體驗。工業時代,我們購買任何一款電器都配有複雜的說明書。網際網路時代,任何需要說明書的產品,都不是好產品。好的產品經理需要擁有瞬間成為傻瓜使用者的能力,所以好的技術人員,很難成為好的產品經理。

張小龍在致馬化騰的信件中寫道:“搖一搖很難被超越,因為我們已經做到極簡。”

我再重複一下,簡潔不是功能上的簡單,而是一種精神上的簡潔,它深入你的骨髓,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它不是把現象層面的東西減少,而是從現象層面往下挖,挖掘到內在深層次的簡潔。

羅輯思維的羅振宇說:“魅力,是網際網路世界中的稀缺物資。打造自媒體,就是要打造自己的魅力人格體。魅力人格體的三要素包括:不靠譜+真牛+自戀。”不難看出,羅輯思維的“魅力人格體”是具備獨特的性格、個性、魅力的符號。

最近流行“匠人精神”,它代表了某種情懷。李宗盛有部片子叫《致匠心》,片中李宗盛說:“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我二十出頭入行,三十年寫了不到三百首歌,當然算是量少的。我想一個人有多少天分,跟出什麼樣的作品,並無太大的關聯。天分我還是有的,我有能耐住性子的天分。”

“人不能孤獨地活著,之所以有作品是為了溝通。透過作品去告訴人家,心裡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樣子、所在意的、所珍惜的。所以,作品就是自己。所有精工製作的物件,最珍貴、不能代替的,就只有一個字‘人‘。

“人有情懷、有信念、有態度。所以,沒有理所當然,就是要在各種變數可能之中,仍然做到最好。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安定的。面對大自然贈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

“我知道手藝人往往意味著固執、緩慢、少量、勞作。但是,這些背後所隱含的是專注、技藝、對完美的追求。所以我們寧願這樣,也必須這樣,也一直這樣。”

這是我的名言,不要強求不喜歡你的人喜歡你,讓喜歡你的人更喜歡你。這是一種情懷。

我再強調一下,網際網路品牌的情感體驗超過功能體驗,所以對品牌來說,過去品牌是為了建立認知,今天品牌是為了建立與使用者之間的情感關聯。

小米就是商業宗教,宗教的核心是什麼?得人心者得天下。所以,雷軍說:“一切以‘米粉’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

張小龍說,“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既有生存感的壓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這群人就是‘屌絲’。”

《萬萬沒想到》中的王大錘“用屌絲最大的籌碼‘幽默感’,讓一切端莊嚴謹高大上變得黯然失色”。你會發現很多藝術作品,電影、音樂、繪畫裡都蘊含著這個調調。

我堅定地相信年輕人,過去兩年我跟他們混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跟他們學來的。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是你此生最好的投資。

總結一下,這一部分是產品篇,產品=功能×情感,情感體驗超過功能體驗。產品的審美主義的三大特徵:極致、簡潔和情懷。

06 小米盈利的祕密——小米社群

小米模式的核心是小米社群。別人先做硬體,小米先做軟體;別人先做產品,小米先聚使用者。在這兩點上,小米與其他企業非常不同。

如何聚集社群?我將其分解成三個步驟:第一步,定位核心人群;第二步,O2O社群運營;第三步,參與感遊戲。

“最著名”的定位就是,如果全國人民每個人給我一元錢,我就發了,結果我一毛錢也賺不到;還有的定位是18歲以上到48歲以下的人都是我的使用者,最後沒有人是這個人的使用者。定位越窄,最後得到的人群反而越寬。萬寶路、百事可樂的成功,無不如此。

黎萬強有一段話我特別喜歡,他說:“企業在做第一款新產品的第一步時,最好把原點收縮得越小越好。對小米來說,我們就是做一款發燒友的手機,所以定義‘為發燒而生’”。坦率地講,三四年之前,當我聽說雷軍要做一款發燒友手機時,我嘲笑說:“發燒友的手機,你可以賣給誰?”

在網際網路時代,完全反了過來,是先有忠誠度,再有美譽度和知名度,所以在這個模式裡,任何一個新品牌第一步要做的不是打廣告,而是建立核心粉絲,人少一點都沒有關係,這些人就是產品的早期使用者,也是狂熱使用者,一定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這些人當做你的“Co-Founders”(共同創始人)。最忠誠的一部分人,絕對不在多,而在精。這部分人是最重要的,也形成了核心忠誠度。然後,你跟他們的故事傳播出去,產品就有了美譽度。最後,在別的範圍內打一些廣告就有了知名度。

事實上,所有這些活動的直接目的不是為了賣產品,而是為了增加粉絲之間,以及粉絲和公司之間的接觸點和接觸頻率。

雷軍說:“小米銷售的是參與感。小米的出發點很簡單,我們有一個極其清晰的定位,就是聚集這麼多人的智慧做大家能夠參與的一款手機。這種榮譽感是他們推銷小米很重要的動力。”

07 社群商業模式(上):中間成本為零,如何實現營收

第一,如果一個人講網際網路思維,卻不談成本結構,可以說他對網際網路思維的理解很淺;第二,如果一個人講網際網路思維,卻根本不講產品,那麼這個人所說的完全是偽網際網路思維。

我們先來看一個小米通過社會化媒體,用內容營銷產生了巨大效果的案例。

“羅輯思維”的羅振宇說了一句名言:一切產業皆是媒體,一切內容皆是廣告。換句話說,每個公司都必須生產自己的媒體屬性,任何內容都是廣告,你的任何產品、任何活動、任何東西都是廣告。所以杜子建說:一個好主編勝過100個優秀的銷售代表。

今天我們來重新定義什麼是故事。你的工作是故事,你的生活也是故事,對一家創業公司而言,你的一切都是故事,今天的創業就是一場真人秀。

《哈佛商業評論》有一期文章說:“傳統營銷已死。傳統營銷手段已經失效。很多人似乎還沒有意識到他們所在的部門或者組織只剩下軀殼。建立於同伴影響力和社群導向的新型營銷手段已經登上舞臺,通過真正的顧客關係,它將為企業創造持續的增長。”

如果今天你還是拿錢去投硬廣告的話,你真的是太有錢了。這個時代已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你還沒有意識到,就是你自己落伍了。

哥德爾第一定理的基本含義是,自洽的一定是不完全的,因此建立在工業時代的經典營銷理論也會有它的邊界,有可能網際網路就是它的邊界。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有的公司提出我們不要搞飢餓營銷,我們要加大生產,使用者要多少賣多少,表面上看是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全心全意地為使用者服務,實際上卻降低了勢能、降低了使用者的心理認知,因為大部分人會認為得不到的東西才是好的。有時顧客完全滿意,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工業時代的商業模式,一言以蔽之叫做B2C模式,是先生產出來再銷售,所以,必然有庫存。

在網際網路時代,由於資訊互動手段的變化,企業可以跟使用者直接建立連線之後,再生產,這就是C2B模式。先找到使用者,就不需要廣告費,而且產品直接賣給使用者,沒有渠道費,沒有庫存。

所以,預售電商的核心是信用和勢能:第一,我相信你;第二,我願意追隨你。

我們聽到“腦殘粉”第一反應認為這是低端弱智的稱呼,其實《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的英文定義“True Fans”更準確,即粉絲跟品牌能夠產生一種超越商業利益的情感關係。

事實上,只有銷量和顧客,沒有粉絲,是大多數企業的現狀,這是很危險的。

那麼,小米為什麼要做這些活動?其實是為了提高小米的勢能。對一個社群來說,勢能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情。勢能,是不確定性中的制高點。在一個不確定性時代,你的勢能高,人們就會主動與你發生連線,你的認知流通成本就會下降,你的連線成本就會也會下降,所以,勢能越高,連線成本越低。

小米做手機,真正的殺手鐗是電商模式。小米電商與其他電商的不同之處:第一,它是自有品牌電商;第二,預售電商;第三,社會化電商或者叫社交化電商。小米的流量不需要購買,所以小米電商模式能夠去掉中間所零渠道費有的渠道,把中間成本降為零。

如果一瓶啤酒零售價10元,原材料和生產成本1元左右,大約90%是中間成本。如果一瓶礦泉水零售價1.5元,水和包裝成本1.8毛,大約90%是中間成本。幾乎任何一個快消品的零售價格都是生產成本的10倍左右。

網際網路有幾個層次,最低的就是用它來提高效率,網際網路可能不能改變那10%的生產製造成本,但可以把那90%的中間成本變為0。

我的老師王東嶽說:“只有站在比他人更高的地方,才能真正理解他人。”如果你陷在跟他人一樣的思維體系之內,永遠衝破不了思維盲區。所以,如果把網際網路當做工具,就永遠理解不了網際網路的真諦;如果把網際網路當做思維,就能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渠道就在那“一戳之間”。今天我們不就是這麼消費的嗎?所以去中介化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大趨勢。

相反,網際網路思維是一個減號——‘網際網路-’,減掉一切與終端使用者直接溝通的障礙,減掉層層加價的中間渠道,減掉組織多餘的架構層級,減掉一切可以外部化的低效的內部交易,減掉核心能力之外的所有慾望衝動,減掉基業長青的春秋大夢,回到初心,輕裝上陣。”

我認為這段話說得還不夠究竟,真正的網際網路思維不是減法,而是除法。減法的意思是在你原有的維度裡減掉冗餘;而除法的意思是把某個維度去掉。

回到小米的案例,所謂的零廣告費、零庫存和零渠道費,並不是簡單地把廣告費由多變少,把庫存由多變少,把渠道費由多變少,而是幾乎變沒了,整個維度都沒了。

這就叫降維化,天經地義應該存在的維度消失了。當一個企業能夠不需要廣告費、不需要渠道費、不需要庫存就能生存的時候,它轉身去***那些需要這些才能生存的企業,這件事情是令人驚恐的——哪家企業不需要這些?

小米把手機賣到使用者手裡,和使用者之間是有關聯的;聯想通過渠道把手機賣到使用者手裡,和使用者之間是沒有關聯的。

如何在中間成本為零的情況下產生營收?產品就是廣告,社群就是渠道。具體戰術是六個字——單品、微利、海量。

雷軍的小米在過去幾年裡的爆發式增長得益於市場增長的紅利。

08 社群商業模式(下):毛利率為零,如何實現盈利

雷軍說:“我們不打價格戰,我們直接降到成本價。”這裡講的成本價是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單)定價,即按照物料清單成本定價,不包含固定成本、研發費用和製造費用。BOM定價,是比我們所理解的成本價還要狠的一種定價方式。

如果企業通過模式創新,能夠實現降維化生存,換句話說,如果企業在毛利率為零的情況下還能盈利,然後轉身去***那些依靠毛利率來賺錢的企業,這就叫降維化***。大家想一想自己的企業,哪一家不需要靠毛利率來賺錢?

小米是怎麼做到的呢?因為小米手機有二次打擊能力。

周鴻禕也講免費模式,周鴻禕強調:要想有免費模式,必須要有價值鏈的遞延。換句話說,在我講的模式裡,必須包含兩句話:第一,中間成本為零;第二,要有二次打擊能力。所以,雷軍說他做的不是硬體,做的是軟體,硬體可以不賺錢。

一個朋友兩年前曾採訪過雷軍,當時雷軍還不像現在這麼火,他說:“看不懂我們的人,以為我們是手機公司;看懂一點的人,以為我們是一家移動網際網路公司。其實都不是,我們是一家品牌公司、文化公司。”小米的調性就是“有點文藝、有點小資,也有點屌絲,再加一點狂熱和微發燒”。

雷軍解釋“米粉”文化時說:“一切以‘米粉’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不要在乎現在得到了什麼,只要在不怎麼賠錢的情況下把使用者當爺一樣伺候好了,爺最後給你點錢又算什麼呢?”

網際網路公司以使用者來估值將是王道。從硬體賣出的那一刻,是生意真正開始的時候。

黎萬強說:“我們做小米手機,更形象的比喻叫‘大號QQ’,未來手機可以不賺錢,但可以憑藉增值業務,比如說硬體的配件、品牌衍生品以及軟體分發渠道賺錢。”

大家是否明白我在說什麼?小米的每個使用者,不需要小米做任何事,每月平均給小米貢獻3~4元。

具體戰術就是“雙A策略”,像蘋果(Apple)一樣做最好的產品,像亞馬遜(Amazon)一樣賣產品,實現二次打擊。很多人認為第一個“A”(產品)差不多就行了,這是誤區。即使產品是平價的、免費的、賺不到錢,也要像蘋果一樣做精品,才可能有二次打擊能力。

小米的未來似乎並不只是賣手機,它更像一個多元化的公司,其中的核心是小米社群。小米社群既是小米的粉絲,也是使用者,小米的產品都可以在小米社群中賣。小米社群才是小米真正的商業模式和實力所在。

09 網際網路時代的二向箔

第一是產品,第二是社群,兩者構成了網際網路時代的二向箔。

兩者歸納到一個邏輯模型裡,就是一個二維關係的邏輯模型。在這個模型裡,第一維是產品,第二產品和社群之間的關係維是社群。產品第一重要,社群第二重要。

10 社群勢能方程式

在社群勢能方程式中,“產品質量”指的是產出、銷售額、利潤和市值,意義是增加最終產出,並且與顧客數相關;“連線係數”與粉絲數相關,指的是重複購買率、推薦率,意義是減少中間成本。

11 今天,人就是商業模式

這個案例說明,我們已經從以商品為中心轉為以使用者為中心,從經營實物到經營使用者,使用者成為零售商最重要人就是商業模式的資產和變現的基礎。實物是手段,使用者才是資產。

傳統的酒店模式有兩重浪費:第一,把它的使用者浪費了,沒有把使用者變成自己的粉絲;第二,把它的空間浪費了,沒有建立服務和產品與使用者的關係。

社群和產品不是一回事嗎?過去,人是最重要的資產,這句話僅僅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一個口號;今天,人就是商業模式。

匠人精神磨產品,

魅力人格生逼格,社交媒體聚粉絲,

失控運營化社群,順勢而為大風口。

12 網際網路思維七字訣——產品、社群、自組織

如果我們把商業作為一個宇宙,把自己逼到極致,降到一個緯度,會是什麼?是產品。所以,我的網際網路思維,最基礎的那一維是產品。

如果要給產品插上一個翅膀,讓它成為一種高維文明,會加什麼維度?我會加上社群。

產品和社群加起來就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二向箔,兩者合一,就是產品型社群。它內在的運動方式就是“自組織”。

雷軍有網際網路思維“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我的網際網路思維,是產品型社群“七字訣”——產品、社群、自組織。

我們在產品部分提出功能為標配,情感成強需;在社群部分提出中間成本趨零,二次打擊盈利;在自組織部分提出個人異端化,組織社群化。(自組織部分請見另一本書《網際網路世界觀》)

產品、社群和自組織絕對不是並列的關係,它們是有先後次序的。如果必須選一個就是產品;讓產品升級起來就是社群;產品和社群的運轉方式是自組織。

李善友的異端學說與恐怖裂變(節選)

基於產品,形成社群體系,社群需要什麼就可以做什麼,這與傳統定位理論背道而馳,傳統認知認為多元化必死,《大敗局》一書列舉了十幾個大企業失敗案例,得出結論,企業一定不能搞多元化,傳統的諮詢公司也極為抵制多元化,而小米輕鬆破除了這一邊界。

一生懸命,謹致匠心(節選)

優秀的思想可以啟發你,但沒人替你去完成改變。


想了解更多資訊請關注下方微信公眾號:

qrcode_for_gh_7159fb337d37_2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