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願與你同行作一個終身學習者

願與你同行作一個終身學習者

終身學習的必然性

說到終身學習,其實已是老生常談,哪家組織,哪家公司,哪個團隊不組織繼續教育呢?

然而對於多數人來說,終身學習卻仍然只是一個口號與被迫參與的負擔而已,人們似乎無法理解為什麼要終身學習。

這樣的想法,可以非常輕鬆的地理解,那是因為——

如今在這樣太平盛世,我們似乎生活得無憂無慮,有一個好像能養活我們的工作,且也把後半輩子的養老全盤考慮在內了,而且前20年我們似乎早已經歷了痛苦的學習磨礪,學已功成,如今是應當好好享受學成之後的工作一輩子的漫漫時光了。

如果時光倒退二三十年,在那人類的黃金時代裡(引自劉慈欣小說《三體》),一切的確是這樣的,我們經歷前20年左右的教育塑造成為社會某一方面的基本構件,不管是醫生、老師、工人還是政府官員,總之我們總有一個屬於自己在社會與經濟中的一個身份,並且我們每個人都將為此身份工作一生,中間除非特別的意外,一切都不會有任何的變化。因此這樣的穩定的時代果然堪稱人類的黃金時代,雖然也許乏味,但卻沒有任何額外的憂慮與困擾。

 

然而,有一群可能來自潘多拉魔盒中的怪物被人類自己創造了出來,它們就是科技,越來越強壯的科技,而且在這群怪獸中,以資訊科技為首的人工智慧最為令人不悅。

於是人類延續多年的遊戲規則被改變了,正如《科技想要什麼》以及《必然》一書中提到的那樣,如今或許從古至今主宰著這個世界,掌控著整個人類的命運的從來都不是我們自己,對於科技的這群怪獸來說,我們才是他們的工具罷了。

那麼,一個巨大的改變其實已然發生,只是發生得悄無生息罷了,用一句俗套的話說,那就是:“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真正的鉅變,不在聲嘶力竭的口號裡,而在悄無聲息靜水流深中。

如果沒有從水流輕緩地變化中覺察出鉅變的徵兆,那麼當人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變化的存在時,其實多數人已經失去了機會,回首過往哪一次時代的鉅變沒有遵照這個邏輯呢?

 

再仔細看看今天,如果不行,就用上放大鏡再來仔細瞧瞧,那麼會發現——塔勒布提出的那出個著名的“黑天鵝理論”(此理論的核心是認為非常不可能發生和無法預測的事件,存在於世界上每一種事物之中。)正在成為真正的現實,如今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每一種事物、每一個行業,都遲早會迎來那隻可怕的黑天鵝。

 

人工智慧正在不斷的取代掉人類的舊的工作,然後有新的人類的工作出現,然後人工智慧再取代人類之,然後再有新的人類的工作出現……

如此迴圈往復,人類才是流水線傳送帶上的物件,而人工智慧站在傳送帶的邊不斷要求我們改變自己,這是多麼滑稽的一幅畫面,人類何曾想到今朝。

 

如果不思改變,今天的工作將很難讓你坐心安享三十年、二十年甚至十年,學習一種全新的甚至過往都從來沒有想到過的新技能是一個普通人的必然之未來。試想三十年前,世界上存在著“網紅”、“虛擬建構師”這樣想都無法想像到的工作嗎?

 

正是因為如此,抱著曾經的學歷與知識妄想度過此生的夢想在今生是註定要被破滅的了,終身學習這隻“黑天鵝”值得我們敬畏,想不被我們目前的行業淘汰,必須終身學習。

然而,萬幸啊,我從一開始就注意到了這隻“黑天鵝”。

 


慶幸我一直走在終身學習的路上

上半年高考結束後,一個貧家孩子以高分奪魁,她不禁感謝“貧窮”,當然這是找錯了應當感謝的主體,然而,我能夠仍在少年時就堅持走上終身學習之路,還真得感謝“貧窮”還有那低微的學歷。

 

中等師範學校畢業後,我就在一座大山的懷抱中開始教書的生活,鄉村的生活與從小生活的環境並無不同,無聊的人們,看不見外面世界,時間多得只能“Kill time”,然而消磨時光的方法中沒有幾個人會選擇學習。在人們偏執的感覺中,學習就是讀書,讀書只能造就書呆子,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書呆子就是廢物……

此推論完全正確,是的,我就是書呆子,而且一呆就是二十年,把整個青春年華,青年時光都呆過去了,所以人生過半,卻仍然如此淒涼,所以他們是有先見之明的,我是個選擇錯誤的失敗者,至少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是這樣的。

 

一個人能夠平靜地接受自己一切的過往都是錯誤的,是非常難以做到的一件事,我們意識中那個“主宰一切的發言人”——“敘事自我”是會斷然拒絕承認過去的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這樣的難以接受的事實的,於是“敘事自我”給過往一切找到意義——“至少不斷的讀書學習讓我走上了終身學習之路。”於是從心底裡,我覺得我的過往還是有意義的,如果不是在只有幾盤錄音帶與幾本書的情況下自學英語,我就無法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自學程式設計,如果沒有自學最簡單的VB語言,那就無法更輕鬆的讀懂與學習別的語言…….

雖然最後,這些學習幾乎要弄殘我的軀體,而我仍然是宅男屌絲的悲慘,我還是接受了“敘事自我”給我過往的意義——“過去的孤獨的學習,成就了書呆子,但至少讓我明白了光是學會單一的知識與技能還是不行的。”

多麼慘痛的教訓啊!以我的半生來證實一個“偉大”的“社會學實驗”,“敘事自我”認為還是值得的,因為我終歸愛上了沒有外力強加的自覺學習,接受了一個變化的世界。

正因為時代在悄無聲息的鉅變,只擁有單一的知識與技能的人果然比書呆子還不如,失敗是必然,而被淘汰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今天,面對鉅變,我終於承認——

一個擁有跨界能力的人,他的人生才會不止一種可能。一個可以擁有無數可能的人生,才會在未來的鉅變中得以倖存,這才是終身學習的真正價值,我慶幸,我理解了它,正走在終身學習的道路上。

羅振宇提出的“U盤化生存”(即“自帶資訊,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跨界意味著擁有多項並行技能,這樣一個人才會擁有最大的機會,打造自己出多數方向都所向披靡的核心競爭力,在不同可能的未來得以施展。

而這一切都只能靠不斷保持學習能力,不斷學習新鮮事物,勇敢去嘗試,不要將自我固定在一個狹隘的角色,即使人生沒有84000種可能(引自艾力所著《人生的84000種可能》一書),也會比現在過得更自由與豐盈。

 

也許“敘事自我”所主要代表的我的這種轉變來得太遲,給自己留下的真正的人生的時間太少,我仍然慶幸,也不過才“辛辛苦苦已度過半生”而已。

 

真的要感謝過往學習養成的良好習慣,當作出一個決定後,執行力馬上就到了,這正是一直在學習路上才會有的反應,於是感覺在過去的一年所經歷的種種與見聞便已超過半生,思想的解放可以使一個人忘卻年齡,忘卻病痛,心的開闊將如同撥開雲霧看見無邊無際的天空。

 

不管是微商理論還是免費經濟學,不管是區塊鏈還是大資料,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這個世界以前似乎不屬於我的領域如今都是我的世界一隅。

 

一個開放自我、容納一切、接受改變的自我才是一個人生的開始。

 

想到之前雷軍回母校發的一張照片——“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事實上少年於我不再重來,但“少年”何嘗不能理解為——一個人性格、認知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

我把自己的今朝才看作少年又何嘗不可呢?一個多長了二十年的老少年也罷。

 


永遠在路上的學習邀你同行

在過往的學習中,我自詡是孤獨的,因為在狹隘的視野中沒有同行者,但其實還有自己作伴,讀讀樑曉聲的《讀書是一種抵抗寂寞的能力》便會明白,然而這種學習太過自私,換作流行的話說,這是一個閉源地對自己進行開發的過程,是比不過開源專案的。

 

於是,如今我願意在前進的道路上邀請與我一般渴望跨界學習,擁抱未來的同行者——

無論你是風華正茂的少年,還是朝氣蓬勃青年,還是如我一般已荒度半生的覺悟者,讓我們分享無間,開源攜手,同行前進。

 

也許我這已半老的軀殼與醒悟太遲的心理,無法給予出什麼,但那顆渴望開放、共享合作的心卻是熾熱的。

 

從此刻起,於此地始,我會開始分享每日所學所悟所思所想,期盼著與你們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