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活著的言論

活著的言論

只要能積累的東西,基本上最終都會產生複利效應。
一旦開始賺錢,幾年就把之前若干年的虧損全賺回來了!
知識一旦變現,很可能瞬間就能抵消過往所有的挫折。
16 歲之後,我再也沒看過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那東西比現在北京的霧霾還可怕。
這樣算下來,我比同齡人多活了至少一個多月了罷?
幾乎從畢業那一天開始,我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工作狂 — 因為我沒有休息日,我每天都在工作,春節也不例外。
算上週末雙休日,一年下來,“法定節假日”大約 115 天。
堅持20年,就是115 × 20 = 2,300 (天)
假設多出來的每個工作日裡,我每天工作時間只有 6 個小時
2,300 × 6 = 13,800 (小時)

那麼,我比大多數人多工作了 13,800 小時。
什麼“一萬小時”理論之類的,不是沒道理,但在我這裡確實沒勁,弱爆了
每天都要成長,每天都要進步 —— 這就是我的工作。
不進步的人哪兒有幸福?不認真思考不切實踐行的人,連性生活都可能是低階的……
不休法定節假日就可以了啊!真的多出很多很多時間的。
想到了,就按照正確的想法做了,不管別人是否理解,這就是踐行。
想要看到複利的效果,就必須有足夠長的時間,而且越往後效果越顯著。
想得到卻沒有做,那就怪不得誰了。
講道理的人很多,踐行的人很少很少。少到什麼地步呢?只要真的做到了,甚至可以被
稱為“行為藝術家”的地步。
錢花掉了,才屬於自己,時間度過了,才可以算進生命,這是樸素的道理。
認真給自己找樂子的人沒辦法不招別人喜歡。
是否完全理解並不重要。那些將要通過學習、理解、應用、練習等手段消化吸收的概念早已
經一個字不差地記在腦子裡,所以我可以隨時呼叫,沒有死記硬背過的人卻不一定能隨時調
用因為他們不去翻一下書斷然想不起來完整具體的定義把每一章的重要概念都抄一遍,隨後直接死記硬背到腦子裡……
這個“可隨時呼叫”很重要。這就好像資訊放在記憶體裡一樣;
那些之前屬於“死記硬背”的東西,其實相當於給自己的大腦安裝了很多個“感測器”,一旦
聽到有人提到它們,因為熟悉,腦子裡就會有反應。若是之前完全沒有過死記硬背,那
些概念在腦子裡根本不存在,那麼在走神的時候,即便有人在身邊提到那個東西,大腦
也全然不會有所反應
習得那個領域中最重要的概念,琢磨清
楚相關的方法論,就馬上“不那麼白痴了”。
高中畢業之前,我們在教科書裡看到的,絕大多數都是經過反覆篩選的、不大可能被誤解的
基礎概念。此後我們再遇到的各種概念,可就不見得那麼可靠了。
還有人賺了一輩子錢,教別人根本做不到、其實做到了也沒意義的事情:
只要下一次比這一次更好,就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所謂的成長,從這個意義上描述,就是這樣:
學會了哪些原本不知道的概念和方法論??
閱讀,是為了理解,而理解這事兒,慢,即是快;快,便是無。
哪些已有的概念和方法論被進一步打磨了?
每一章其實都是在
著重講解一個概念,它的應用,它的方法論。而陸續的章節,通常是必須理解上一個概念之
後才能進一步理解的概念,及其應用與方法論。
所有的知識都
有共同點:它們不一定能用在哪裡,它們早晚必然融會貫通。所以,理解過的東西越多,理
解新的東西就越快。說穿了,理解能力差,無非就是見識少,僅此而已。
讀不懂怎麼辦?沒關係,只有一個辦法靠譜:硬著頭皮讀完,然後反覆讀很多遍。這是一個
特別重要的本領,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重要的知識,從來都是通過反覆學習才能獲得的。
一下就能學會得東西,通常上價值不大。
不用,學它幹嘛?
既然活著,就要活好,活得精彩?
暫時用不起來怎麼辦?教!
每個月至少讀一本好書,是那些關注自我成長的人的最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