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技術原理的初解 EJB spring springmvc
1.EJB技術
參考文章:
EJB是sun的JavaEE**伺服器端元件模型,設計目標與核心應用是部署分散式應用程式。簡單來說就是把已經編寫好的程式(即:類)打包放在伺服器上**執行。憑藉java跨平臺的優勢,用EJB技術部署的分散式系統可以不限於特定的平臺。
EJB 是為了”服務叢集”和”企業級開發”。
J2EE 對於這個問題的處理方法是將業務邏輯從客戶端軟體中抽取出來,封裝在一個元件中。這個元件執行在一個獨立的伺服器上,客戶端軟體通過網路呼叫元件提供的服務以實現業務邏輯,而客戶端軟體的功能單純到只負責傳送呼叫請求和顯示處理結果。在J2EE 中,這個執行在一個獨立的伺服器上,並封裝了業務邏輯的元件就是EJB(Enterprise JavaBean)元件。這其中我們主要關注這麼幾點,我們來逐條剖析:
剖析1:所謂:”業務邏輯”
我們注意到在EJB 的概念中主要提到的就是”業務邏輯”的封裝,而這個業務邏輯到底是什麼?說的那麼懸乎,其實這個所謂的”業務邏輯”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成執行特定任務的”類”。
剖析2:所謂:”將業務邏輯從客戶端軟體中抽取出來,封裝在元件中……執行在一個伺服器上”
既然我們知道了”業務邏輯”的概念就是執行特定任務的”類”,那麼,什麼叫”從客戶端軟體中抽取出來”?其實,這個就是把原來放到客戶端的”類”,拿出來不放到客戶端了,
放到一個元件中,並將這個元件放到一個伺服器上去執行。
EJB 和JSP 有什麼關係?EJB 和JSP 有關係,但是關係還真不怎麼大,至多是在JSP 的伺服器端呼叫遠端服務上的EJB 類
EJB 的實現技術
EJB 是執行在獨立伺服器上的元件,客戶端是通過網路對EJB 物件進行呼叫的。在Java中,能夠實現遠端物件呼叫的技術是RMI,而EJB 技術基礎正是RMI。通過RMI 技術,J2EE將EJB 元件建立為遠端物件,客戶端就可以通過網路呼叫EJB 物件了
理解RMI技術
物件的序列化
分散式計算與RPC
名詞1:物件的序列化
物件的序列化概念:物件的序列化過程就是將物件狀態轉換成位元組流和從位元組流恢復物件。將物件狀態轉換成位元組流之後,可以用java.io 包中的各種位元組流類將其儲存到檔案中,或者通過網路連線將物件資料傳送到另一個主機。
上面的說法有點”八股”,我們不妨再用白話解釋一下:物件的序列化就是將你程式中例項化的某個類的物件,比如,你自定一個類MyClass,或者任何一個類的物件,將它轉換成位元組陣列,也就是說可以放到一個byte 陣列中,這時候,你既然已經把一個物件放到了byte陣列中,那麼你當然就可以隨便處置了它了,用得最多的就是把他傳送到網路上遠端的計算機上了。
名詞2:分散式計算與RPC
RPC 並不是一個純粹的Java 概念,因為在Java 誕生之前就已經有了RPC 的這個概念,RPC是”Remote Procedure Call”的縮寫,也就是”遠端過程呼叫”。在Java 之前的大多數程式語言,如,Fortran、C、COBOL 等等,都是過程性的語言,而不是面向物件的。所以,這些程式語言很自然地用過程表示工作,如,函式或子程式,讓其在網路上另一臺機器上執行。說白了,就是本地計算機呼叫遠端計算機上的一個函式。
名詞3:二者結合就是RMI
RMI 英文全稱是”Remote Method Invocation”,它的中文名稱是”遠端方法呼叫”,它就是利用Java 物件序列化的機制實現分散式計算,實現遠端類物件的例項化以及呼叫的方法。說的更清楚些,就是利用物件序列化來實現遠端呼叫,也就是上面兩個概念的結合體,利用這個方法來呼叫遠端的類的時候,就不需要編寫Socket 程式了,也不需要把物件進行序列化操作,直接呼叫就行了非常方便。
遠端方法呼叫是一種計算機之間物件互相呼叫對方函式,啟動對方程序的一種機制,使用這種機制,某一臺計算機上的物件在呼叫另外一臺計算機上的方法時,使用的程式語法規則和在本地機上物件間的方法呼叫的語法規則一樣。如圖2 13所示。
補充點:
既然已經知道了,RMI 是將各種任務與功能的類放到不同的伺服器上,然後通過各個伺服器間建立的呼叫規則實現分散式的運算,也就明白EJB 所謂的”服務群集”的概念。就是將原來在一個計算機上運算的幾個類,分別放到其他計算機上去執行,以便分擔執行這幾個類所需要佔用的CPU 和記憶體資源。同時,也可以將不同的軟體功能模組放到不同的伺服器上,當需要修改某些功能的時候直接修改這些伺服器上的類就行了,修改以後所有客戶端的軟體都被修改了。如圖2 14所示。
- 這種部署難道是無懈可擊
圖2 14所示的這個”服務群集”看似”無懈可擊”,其實是它這個圖沒有畫完整,我們來把這個圖畫完整,再來看看有什麼問題沒有。
6.1 瓶頸在資料庫端
仔細觀察之後,發現這種配置是有瓶頸的,如圖2 15所示。
我們看看圖2 15的結構圖,現在如果想實現各個伺服器針對同一個資料庫的查詢,那麼,不管你部署多少個功能伺服器,都需要針對一個數據庫伺服器進行查詢操作。也就是說,不管你的”計算”有多麼”分佈”也同樣需要從一臺伺服器中取得資料。雖然,看起來將各個功能模組分佈在不同的伺服器上從而分擔了各個主計算機的CPU 資源,然而,真正的瓶頸並不在這裡,而是,資料庫伺服器那裡。資料庫伺服器都會非常忙的應付各個伺服器的查詢及操作請求。
因此,通過這個結構圖使我們瞭解到了EJB 根本不能完全解決負載的問題,因為,瓶頸並不在功能模組的所在位置,而是在資料庫伺服器這裡。
6.2 假如分開資料庫,資料共享怎麼辦
有的讀者一定會想到下面的這個應用結構,如圖2 16所示。
就是把每一個功能伺服器後面都部署一個數據庫,這樣不就解決了上節所說的問題了嗎?是的解決了資料庫查詢負載的問題,然而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就是”資料共享”的問題就又不容易解決了。
6.3 網路面臨較大壓力,讓你的應用慢如老牛
我們再向前翻看看如圖2 15所示的這種架構中存在兩個網路,一個是”A 網”一個是”B網”,這兩個網路是不同的。”B 網”往往是區域網,一般頻寬是10M/100M,速度較快,因此到還好說,然而,”A 網”往往是網際網路或者是利用電信網路互聯VPN 網或稱廣域網。”A 網”的特點是頻寬一般較窄,如ADSL 的網路僅僅有512K-2M 的頻寬,由於廣域網互聯的成本較高,所以一般不會有較高的頻寬。而在這個網路上恰恰跑的是功能模組和客戶端軟體之間交換的資料,而這部分資料恰恰優勢非常佔用頻寬的。因此,這個應用架構其執行速度可以想見是多麼的慢了。說句不誇張的話,有點想老牛拉破車一樣的慢。一個如老牛的系統:目前在中國網際網路做運營商網路管理系統的一個大公司,它的一個早期的網管軟體就是採用了這種架構來做的C/S 結構的應用系統。有一次,我作為評估者來對其應用系統進行評估,將其部署到一個非運營商大型的網路中的時候,便出現了我們上述描述的情況,速度已經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開啟一個流量圖,有時候需要用15分鐘的時間才能呈現完整。然而,該系統在開發階段並沒有發現這個問題,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沒有考慮到應用的實際使用者連線網路的複雜性,從而給該公司造成較大損失,以至於,這個開發架構被最終遺棄。
- EJB 活學活用,J2EE 不是必須使用EJB
通過上面小節的講解似乎好像EJB 和開發Web 應用的B/S 結構的系統關係並不大,其實倒也不然。我們如果把”客戶端程式”理解成某一臺伺服器,這樣也是可以被應用的,而且,如果是伺服器互相之間做EJB 的呼叫的話,也就不存在廣域網頻寬限制的問題了。
但是,如下情況儘量就不要使用EJB 了:
1、較為簡單的純Web 應用開發,不需要用EJB。
2、需要與其他服務程式配合使用的應用,但呼叫或返回的自定義的網路協議可以解決的應用程式,不需要使用EJB。
3、較多人併發訪問的C/S 結構的應用程式,儘量不要使用EJB。
spring
Spring框架是由於軟體開發的複雜性而建立的。Spring使用的是基本的JavaBean來完成以前只可能由EJB完成的事情。
Spring是一個開源容器框架,可以接管web層,業務層,dao層,持久層的元件,並且可以配置各種bean,和維護bean與bean之間的關係。其核心就是控制反轉(IOC),和麵向切面(AOP),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分層的輕量級開源框架。
IOC:(全稱:Inverse Of Control )控制反轉,容器主動將資源推送給它所管理的元件,元件所做的是選擇一種合理的方式接受資源。
簡單的理解:把建立物件和維護之間的關係的權利由程式中轉移到Spring容器的配置檔案中。
DI:(全稱:Dependency Injection)依賴注入,IOC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元件以一種預先定義好的方式來接受容器注入的資源
Spring的兩大核心AOP與IOC,可以單獨用於任何應用,包括與Struts等MVC框架與Hibernate等ORM框架的整合,目前很多公司所謂的輕量級開發就是用 Spring + Struts(2)+Hibernate。
Spring MVC就是一個MVC框架,個人覺得Spring MVC annotation式的開發比Struts2方便,可以直接代替上面的Struts(當然Struts的做為一個非常成熟的MVC,功能上感覺還是比Spring強一點,不過Spring MVC已經足夠用了)。當然spring mvc的執行效率比struts高,是因為struts的值棧影響效率
spring mvc類似於struts的一個MVC開框架,其實都是屬於spring,spring mvc需要有spring的架包作為支撐才能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