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信用貸業務看資料分析的重要性
大資料行業快速發展的時代,很多人都有疑問,大資料究竟有重要,今天我們主要來講一講資料分析的重要性。
先毫不客氣的說一句話:現在整個資料領域,很多自認為玩轉資料的人,結果卻沒有幾個人能擁有養好的資料思維,更別說拿得出一份像樣的分析報告,缺少了老一輩商業資料分析人的精神。同樣還有大部分資料分析師,也受這種風氣的影響,沒有抓住自己的核心力,寫的分析報告就像是做資料統計一樣。
大家受益於「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熱潮,如果丟失了以往對資料的敬畏,對深度分析的興趣,對資料價值的痴迷,最終肯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該被市場淘汰的人才肯定會出局。
這個情緒來源於昨天的工作感悟,讓我逐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畢竟要談的話題有些敏感,就省略背景描述,反正就是平臺要深入挖掘幾百萬使用者的價值,挑選出一些優質客戶去營銷放款,這其中還涉及到風險稽核的調整。
然後問題來了,一堆人簡單去看了業務指標,再憑藉業務經驗就確定瞭解決問題的方向。
「分析申請被拒的客戶,結合外部資料去分析客戶價值,最後協調風控部門,單獨給優質客戶去開放綠色通道」
這件事的「難度」和「風險」不言而喻,把風控的事做了,卻讓風控承擔逾期風險。即使不去關心公司層面上的問題,但是思考問題的方向太侷限了。
這事我也是昨天才參與的,但是昨天下午有事出去了。然後我今早上8點到公司以後,就先分析了一下這批樣本使用者的「整體轉化漏斗」和「營銷轉化漏斗」,結果很明顯就看到問題所在。
(業務資料不便於公佈,製作的轉化漏斗圖形也省略了)
第一個分析方向,首貸申請 -> 被拒的使用者群體,對於客戶質量的挖掘,再一次放款;
這批使用者雖然有需求,但是使用者群體量的佔比不足整體25%,而且有「難度」和「風險」。
然後,我新提出的第二個方向,總體樣本的營銷覆蓋率很低(不足4%),而被營銷的客群轉化率很高(接近85%)。
因此,我們更需要考慮「未營銷,未拒貸,未首貸」客群的深度挖掘營銷。
這樣的話,整體工作的風險和推動量會小得多,更關鍵是「資料價值」更大。
我的這個分析思考其實很簡單,但是很少有人願意去做,甚至在我做這件事的初期,有人還反對沒有意義,不要走錯方向。
結果呢,最終發了兩份轉化漏斗圖,稍微有點業務能力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問題所在。
當然,最後大家也很肯定這份結果,直誇這才是「資料價值」所在,所以「資料價值」有時候離大家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