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讀書筆記之《史記》讀後感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之《史記》讀後感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之《史記》讀後感心得體會: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鉅著後曾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從三國開始,“史記”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史記》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編纂方法,它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巨集大、貫通古今、內容廣博的百科全書式通史;還開創了我國史學家秉筆直書的治史傳統。
說到這本書一定要提的是書的作者司馬遷。寫這本史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馬遷在耳濡目染下對歷史發生濃厚興趣。並且一旦遇到問題,司馬遷總會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為止。如果書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會求教他人或親自實地考察以辨真假。當司馬談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繼承父業。因此司馬遷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志,編寫史記。後來,司馬遷不幸遭遇了宮刑,他克服了宮刑的恥辱,忍辱負重,繼續編寫《史記》,經過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終於完成《史記》這本傳世千年而被後人讚歎不絕的名著。他的這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近人梁啟超稱讚這部鉅著是“千古之絕作”。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以個人榮辱看歷史,固然易生偏見,但司馬遷講歷史,卻能保持清醒客觀,即使是寫當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膚之痛,也能控制情緒,頂多在讚語中發點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歷史,寫史和評史,絕不亂摻乎。他總是能保持一種客觀的態度去評判歷史。為大漢天子所不能容忍的韓信,司馬遷為他記轉;牆倒眾人推的李廣,司馬遷仍從正面為他寫下《李將軍列傳》。在他筆下,即使是“成者為王”的漢高祖也大有流氓氣,即使是“敗者為賊”的項羽也不失英雄相。就連當時的恐怖分子,他也會說“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就連李斯這樣的“大壞蛋”,他也會描寫其臨死之際,父子相哭,遙想當年,牽黃犬,逐狡兔的天倫之樂。歷史上的哪些呼風喚雨的大人物,都被他請下神壇,還原成一個又一個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這種寫法當然得罪了不少人,以至於後來“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補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連太史公也不知所蹤。但太史公的這份客觀,這份執著,以及這部史書所飽含的“不虛美不隱惡”精神從我一翻開它,就深深吸引了我。在《史記》裡,他介紹了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為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等等。
但是最偉大的還是他在書裡所表達的最激動人心的思想。表達進步的民族觀。首先遷在《史記》中所表達的一個重要的民族思想便是“大一統”,並且還表述了主張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觀點。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評價秦朝歷史地位時說:“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認為秦朝統一中國事業雖然依靠了暴力手段,但時代不同了,形勢變了,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讀後感,可見,司馬遷對秦統一中國事業的肯定態度。而且司馬遷對西漢興建以來國家統一為社會帶來的繁榮景象極為讚賞,在《太史公自序》中又說:“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這是對西漢盛世的歌頌。其次民族平等,反對民族戰爭自古以來、他站在歷史的高度,為少數民族作列傳:《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大宛列傳》……每一篇都滲透出他的民族平等的意識。而通觀這些民族史傳,可以發現其內容並非單純的夷夏分離的記述,它們相互之間有著緊密聯絡。給人以各民族從來都是雜處、融合的印象。表達進步的經濟思想。對於滿足人民物資生活需要這個問題,先秦思想家中,老子宣揚無慾、寡歡;孔子鼓吹“安貧”;墨子儘管關心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但對於滿足人民物質生活需要方面的主張也是比較保守的,特別強調“節用”。司馬遷則不然,認為人類對衣食住行的物質需要是客觀存在、自然形成、長久起作用的。由於司馬遷認為社會經濟活動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因此,他主張發展工商業,主張讓人們自由獲得財富,傾向於經濟的放任政策,不主張人為的干涉。這種思想在《平準書》、《貨殖列傳》等篇中,都有較為集中的反映。必須指出,司馬遷主張發展商品經濟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生產的分工。相反地,抑制商品經濟發展,長期保持自然經濟佔據統治地位,會使社會發展緩慢。表達了鮮明的反專制、反暴政的民主色彩。他重視下層人民的力量,歌頌下層人士的品質才幹,用了很多篇幅為他們樹碑立傳,諸如《遊俠列傳》、《滑稽列傳》、《日者列傳》、《扁鵲倉公列傳》等都屬這一類。貫穿全書的是豪邁的人生觀,生死觀,價值觀。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歌頌的幾乎都是一些勇於進取、勇於建功立業的英雄。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他們為了某種信念、某種原則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都有一種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實際上《史記》真正最吸引我的地方還是太史公那入木三分的筆法,歷史在他的筆下成為一部鮮活的影像作品。《史記》語言的主要特色,就在於它充滿情感、富於生氣,從頭到尾都充斥著一種東方的人文主義氣息,它的語言平易近人,樸素充實,與主張辭藻瑰麗的漢代似乎格格不入。司馬遷重視人物的作用,善於抓住一些在我們看來非常小的細節用以對人物的刻畫。例如《李將軍列傳》中對李廣日常狩獵時的細節描寫,非常具體而深刻地揭示了李斯的性格特徵,也暗示了李廣日後兵敗自殺的性格原因。這些細節對人物的刻畫,遠比抽象的人物評述更加能呈現人物的性格。《史記》的人物語言也是其文學性的體現。他的人物對話是緊緊地抓住了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例如《項羽本紀》與《高祖本紀》見到始皇二人的語言:項羽“彼可取而代也!”與劉邦的“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項羽是一心取而代之,而劉邦只是羨慕皇帝的富貴生活,兩者性格差異立現。史記語言是在精妙,他將一個又一個的人物寫的是入木三分。
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雄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受命大廈將傾時,壯志未酬咸陽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縱馬西風塞北,笑談渴飲匈奴血。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已退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窸窣作響。而就是這書頁輕微的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餘音嫋嫋,激盪心間。錢學森糞土萬戶侯,棄洋歸根,獻身航天;鄧稼先隱姓戈壁灘,嘔心瀝血,新捐國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蒼生皆得飽。《史記》傳遞著那古老、悠揚的鐘聲——精忠報國,一首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蕩氣迴腸的英雄交響曲。它讓我領悟什麼叫做“精忠報國”豪情壯志。今天,這精神依然在弘揚。曾記得,在年初暴風雪肆虐的日子裡,正是全國上下萬眾一心讓我們挺過難關——武警戰士撲在高速公路上頂著寒風奮力除雪,疏導交通;電力職工在高空連夜搶修受損電網,甚至付出年輕的生命;計程車司機在油價高漲的日子裡,免費接送受困市民。古往今來,在困難挑戰面前,尤其是在事關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眾志成城往往能成為每個國人心中的一盞燈,指引我們跋山涉水,繞過道道彎,邁過道道坎,直至勝利的前方。
現在人們更應該去讀《史記》,因為《史記》裡有我們現代人所缺少的東西——氣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的傳世名句想來大家都應該知道,而在梁啟超制定的《史記》十大名篇中,有五篇與氣節有關。“大江東去楚王流芳”——《項羽本紀》,“禮賢下士威服九州”——《信陵君列傳》,“文武雙雄英風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功成不居不屈權貴”——《魯仲連鄒陽列傳》,“戎馬一生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史公記史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至今讀來,還是一字一句都燦爛光華。在那樣的一個時代,人們最看重的不是財富,不是權術,而是一個人的節氣,也正是這樣的信仰讓無數炎黃子孫在威逼面前不屈服,在利誘面前不轉移,在身體和心靈都受到非人的折磨後,高貴的靈魂任然能夠在小人面前折射出偉大的光芒。他們的肉身雖殞滅,但他們的靈魂成為了巨人。而在現代,物質的氣味已經掩蓋了千百年來為中國人所信仰的氣節,一家人能夠因為一套房子的歸屬而大打出手;一個企業的員工會因為升職而明爭暗鬥;朋友間會因為金錢而親密無間也會因為金錢而分道揚鑣。無所謂氣節,無所謂忠義,只有最實際的利益還有權利。不得不說,這是現代中國人的悲哀。想來,中國人的信仰缺失已經不是一段時間的問題了,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現如今,我們經濟上強大起來了,但我們精神上仍然脆弱,可以說,這是十分危險的。一個沒有氣節的民族無法以強大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一個沒有氣節的民族無法得到他人的尊重,一個沒有氣節的民族最終會被自己而打敗。要知道,精神的強大才是真的強大。而《史記》,便是現代人最好的精神補品。誠然,我們在物質上要比前人優越許多,但在精神上,前人的高度是現如今的我們所無法企及的。此外,《史記》詳細地記載了各個時代的風貌,飲食,服飾,禮節,兵器等等,所有的這一切都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而這也是其他的史書所不能及的。看《史記》看到的不僅僅是史實,還有各個時代的精,氣,神。很神奇,一項覺得古書無味的我竟在《史記》中讀出了另一種味道。千里單騎,雪夜突襲,一個個故事匯成了一個浩蕩滂沱的歷史長河。曾以為古書無味,怎料,一本《史記》,一部史書著作,讓我改變了想法。
而如果以文學的角度來看《史記》,它也無疑是一部偉大的書。翻開它,你會發現,它遠不是各朝各代帝王將相枯燥的羅列,司馬遷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是有自己的個性的,他們是豐滿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歷史大戲的人偶。讀《史記》,你會為義士的大義凜然而動容不已,為勇者的視死如歸而熱血沸騰,為將者的身先示卒而蕩氣迴腸;讀《史記》,你會隨著故事情節的緊張而緊張,會因為幽默的語言而微笑,會為故事的主人公的命運而擔憂;讀《史記》,你會開始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歷史,開始真正瞭解中國的歷史,而這也,也就如同瞭解我們的過去。《史記》寫的是歷史,但它的每一個字都力透紙背,每個字都浸透靈魂,每一個字都氣貫長虹。我相信,中國人是有著強烈宗族觀念的,而《史記》便是一部可以在過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足跡的書。中國人何以有今天?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到底經歷了什麼?中華民族的民族個性到底是什麼?我們真如某些外國人說的那樣沒有信仰沒有民族個性嗎?我們最原始最本真的模樣到底如何?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在今天,在這個世界多極化的時代,我們中國人更應該相信我們是強大,團結而又古老的民族。中華民族,要亮出自己的色彩,要相信,我們都是黃帝的後人,我們來自一處,我們心向一方。
合上《史記》,我又回到了這個安靜的世界,但是我的思緒仍然停留在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我彷彿聽見戰鼓敲響的聲音,我彷彿看見冒死直諫的忠臣,我彷彿看見帝王踏上寶座的背影,我彷彿看見戰火紛飛的沙場,我彷彿看見歌舞昇平的盛世,我彷彿看見戰死沙場的將士,我彷彿看見雪夜突襲的出其不意,我彷彿看見視死如歸的堅韌不屈,我彷彿看見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屬於自己的位置上創造著歷史,推動著歷史長河的奔流。我的視線漸漸模糊起來,我看不見了,但我能感受到,那奔流的聲音,就像是血脈在湧動。那有節律的聲音,分明告訴我,這是一個強大的民族,而這個民族的名字是,中華民族。
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作者: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