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東京的外國工程師
翻譯:李愷
歡迎訪問網易雲社群,瞭解更多網易技術產品運營經驗。
作為一名軟體工程師,遠赴日本工作充滿了酸甜苦辣。倘若你在一家外國人運營的公司工作,那麼在大多數情況下,你並不會經歷這種感覺。然而當你為一家純正的日本公司工作時,你將會面臨諸多事情,它們可能會使你震驚不已,也可能會讓你開懷大笑。當然,這其中也會有很多挫折。這篇文章記述了我在這裡的親身經歷,和所有事情一樣,這些內容都是些生活軼事。這些描述不一定準確,畢竟在現實生活裡,我相信可能有更美好或者更糟糕的情況發生。話雖如此,但我希望這可以作為一個“資料點”,供那些正考慮去東京的日本本土公司從事工程師的人進行參考。與此同時,我也想就此為那些因含有強烈的認知偏見而以為國外生活很美好的人敲響警鐘。
背景
我最初搬到東京是為了一家駐紮在那裡的創業公司。實際上,在出發之前,我已經懂得了一些基本的日語,因此對我來說,搬到日本工作似乎不是一個瘋狂的想法。其實一開始我以為自己只是在那個摩天大樓林立的地方工作一小段時間,但沒想到一呆就是五年。在這段時間裡,我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工作環境。限於本文的篇幅,關於我是怎麼在這裡找到第一份工作以及各類跳槽的經歷,可能要留到以後講了。在這裡,我將集中講講我在日本的工作經歷。
在這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來一段前言:我曾對在日本度過的時光滿懷熱愛之情,我也曾很喜歡和日本人交往,和一些同事打交道。和許多文化一樣,我認為日本文化既錯綜複雜,又令人神魂顛倒。我之所以認為有必要寫這段前言,是因為這篇文章為讀者們呈現的內容帶著消極情緒,但還是請讀者們把這些都當成是普普通通的生活軼事就好。我相信在欣賞任何事物之前,務必要先接受它的方方面面,缺點也好,摩擦也好,不幸的交往也好。而正是這些複雜的東西調配了一個完整的文化。請讀者們不要從這些內容中下定過多的結論,當然也不要對這些內容置之不理。在日本工作可以是很棒的體驗,而你只要為文化的複雜與差異做好準備就好。
與此同時,我想為我糟糕的日英互譯能力說聲抱歉,但我還是希望能傳達到其中的意思。
這篇文章的內容大多不會直接涉及到工程領域,甚至是工作經歷。不過我是一名軟體開發者,所以你將看到的內容會以這一視角呈現。我可以講很多關於工程方面的東西,但一時間又不知該從何談起(如果有人對這方面感興趣的話,可以給我一些建議!)。
好的,身在異國的人們,我們現在開始準備踏上東京工作之旅吧。
你並非來自這裡
你永遠都是一個外國人——過去是,現在住在日本時也是,而當日本人走出國門時,你仍然是他們眼裡的外國人。這真是種糟透的諷刺,但又不好輕描淡寫,因為這種情形縈繞在下面的故事當中。別忘了,你是個外國人——至少日本人是不會忘的。
歡迎!
你剛剛加入了一家日本本土公司,將要處理工程事務、語言溝通以及各類的文化差異。這令人振奮極了!諸多大冒險正等著你!
工程
注:非工程人員可放心跳過這一節。
如果你在一家正當的公司落腳,你可能會發現這裡的設定與你熟悉的本國公司相似:持續整合、不同的開發環境、使用一些流行的企業級軟體(如Java)。接著就好玩了。
UTF8 vs Shift JIS和EUC-JP
當然了,關於Unicode的爭論早已得到了解決,沒錯吧?哈…哈…哈
就在大家基本完全依賴微軟的Excel來處理幾乎所有事物時,日本人卻在使用兩種過時的編碼:用於Windows系統的Shift JIS和用於Mac系統的EUC-JP。這個邏輯實際上並沒有聽起來那麼瘋狂,因為在這裡,大多數人會把他們的Excel設定成讀取Shift-JIS,而當你給他們發UTF8的檔案時,他們只能得到亂碼文字(mojibake)。當然,你只要讓他們把Excel設定為預設讀取UTF8編碼就好了,但是這樣做的話,他們如何處理那些舊的檔案?作為一個外國人,你可能從未碰到過這樣的問題,所以這種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艱難抉擇仍在延續。
非本土發明
雖然在這裡,你會發現眾多公司使用谷歌套件工具進行線上辦公協作,但是你也會看到周圍的人用本土發明的Desknets和Garoon來管理日程和其他行政運作。然而這些本土軟體都存在一些糟透的漏洞,比如在使用Garoon時,你不能在一項會議日程生成前給它新增會議成員,除非複製一個日程出來,接著為其新增成員,點選儲存,最後還要把舊的日程給刪了(我發誓這個漏洞在後續更新裡已經修復了)。你還會發現有的人會使用像ChatWork這樣的本土社交軟體,而非Slack(儘管Slack在日本也有眾多的忠實使用者)。這並不奇怪,因為這可能低廉的使用費用所造成的(忽略掉軟體使用的總花銷),這也可能是信任本土品牌的一種趨勢,或者說是對這類產品的真愛吧。我認為這解釋了為什麼美國的軟體在國外廣受青睞,唯獨打不進日本市場。
實體書籍
雖然說如今西方人仍會選擇實體書籍,但是他們一般只會買那種好評如潮、值得反覆翻閱的書籍了。日本人則不一樣,日本的書店仍有大批的顧客,在工作期間,你還能經常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們購買各種各樣的書籍和雜誌,這裡面甚至還包括《如何正確使用LINE》(《How to use LINE messenger properly》)。老實說,我覺得書店多多提供這類參考書籍是件好事,但我只是認為,這未免有些過時了。你同樣會看到許多人在火車上看報紙,但這就另當別論了。
在矽谷,我也經常看到一種好玩的現象:人們買來那些有名的技術類書籍,並且將他們擺放成一列,顯得自己深受教育似的。我想,這個現象在日本也有,但我更常看到的是這裡所說說到的特別專業的書籍。
職業工程師
你會經常看到許多不是電腦科學科班出身、沒有取得相應學位的工程師,表面上看,這甚至在矽谷的公司裡也並不罕見,然而你可能會發現,實際上有的人連程式設計經驗都沒有,就已經加入一家技術公司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日本的大學制度——你修讀的專業通常與你未來的工作沒有關聯。一般來說,在畢業的前一年,你開始找工作,穿著正裝穿梭於城市間,試圖說服一家會收留你的公司——無論你擔任什麼崗位。幸運的話,你就入職了。這裡最好的情況便是你的專業對口。但有的時候,這並不現實。
因此,你會發現這裡許多人是自學的(這真令人印象深刻!),但通常通過自學很難編寫出完美的程式。這些人通過複製貼上來完成程式碼再造,通過愉快的捷徑編寫程式碼,給變數取千奇百怪的名字,強耦合等等。這些通常會在編寫的程式碼或者專案討論裡體現出來,所以還是振作起來,實打實學吧。
通常情況下,這些工程機構能夠存活下來,要感謝那些為數不多的工程師,他們經常自學,並且經常加班。日本有許多出色的工程師,但他們中的大多數早已厭倦於處理日本的工作文化,以至於出國發展。少數留下來的,則一邊推進工程進展,一邊無望地被同事們拖後腿。如果你遇到了這種工程師,請盡你所能給他們提供支援,讓他們保持頭腦清醒。
文化差異
總有一天,你的經驗和觀點會與你的日本同事產生分歧。通常這種情況不可避免地會像話題終結者那樣,以一種最簡單且萬能的方式解決:“噢,這就是文化差異。”
對於這句話,我曾見過的情形有:
l 在部署程式碼前,不編寫測試程式碼,或者測試程式碼不夠完備。
l 冗長且毫無用處的“走過場”會議。
l 對於一種無理的行為,無法找到一種合理的解釋。
必須強調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如此。事實上,越優秀的工程師或者同事當然會保持一種良好的邏輯溝通。我提這些,是為了說明你總會遇上,所以還是記住為好。
真正的文化差異
不管是好是壞,日本的工作環境通常被集體思考、害怕丟臉、害怕失敗、避免衝突、保持平靜所帶動著。這會帶來一些消極的後果。
畏懼抉擇
做決定是失敗的第一步,沒有人想要失敗。但是決定是必須要做的。這種自相矛盾的情形如何自我解決?開會。無數的會議和郵件,策劃書,前期準備書,後期準備書,會議書,以及所有人每時每刻對所有事情永無休止的討論。如果每個人都參與到決策中來,思考開始推進,接著差錯不可避免地出現,最終也就沒有人會遭到責備!於是問題解決了!
當然,這不僅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還會衍生一系列的難題。但這就說到了日本工作環境的另一個“偉大”之處。
模稜兩可
如果正在爭執的一件事瞬間停止了熱議,那麼這件事就算是解決了。如果要同時滿足兩個相悖的目標是不可能的,那就誰也不要滿足,或者當你達到了其中一個目標時不去彙報。最終當某個人提起它時,一切又回到了老生常談的情形:
l “很抱歉!”
l “是的,你是對的。(但我才不會對此做出什麼)”
l “什麼也做不了。(這是“不可避免”的)”
l “誰知道啊?(我不知道,可能沒人知道吧?)”
比如這段談話:
我:很明顯這壞了!
田中:是的,你是對的。
我:我們是不是該做些什麼?
田中:什麼也做不了。
我:這很容易被發現啊!
田中:很抱歉。
我:是誰負責這段程式碼的?
田中:X組。
我:我們組裡的某個人或許該找他們談談了。
田中:是的,你是對的。
我:嗯,要不我去跟他們談談?
田中:啊,那是不可能的。
我:你的意思是我辦不到?
田中:誰知道呢。
我:……
讓我們假設我去找X組的人談話了,那麼談話內容也許就是這樣的:
我:這是一套用於修復這個漏洞的補丁檔案。
鈴木:啊,我知道了。
我:嗯,你能看看嗎?
鈴木:我們會看的。
我:可這些補丁能解決問題,我這是幫了你工作。
鈴木:啊,是的,謝謝。我們會看的。
我:好吧……如果你有什麼想法,就和我說。
鈴木:啊,好的,謝謝。
正如你所能猜到的,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那些補丁檔案就像我年輕時候看過的那許許多多飄落的櫻花一樣被遺忘了。
集體思考
如果你在一個日本人組成的小組裡提出一個問題,你通常會經歷下面這一系列的事情:
l 大家左顧右盼,面面相覷。
l 有人開始輕聲地提出一些事情。
l 輕聲而清晰的贊同聲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在組裡蔓延。
這種為了維持社會和諧而深深紮根於社會的需求,除了發生在工作場合,有時甚至出現在親密的場合當中。這通常能很好地解決社會問題,但任何與工作有關的問題最好還是一對一進行。
同伴壓力
為了分配更多的工作,你可能會看到自己的老闆或同事給某些員工施加壓力。在日本,這通常被稱作“權力侵擾”(power harassment)。作為一個外國人,你可能不會受此影響,因為他們通常會和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不是指使你工作。相比之下,他們也許會找那些容易使喚的員工。面對那些老是被使喚來使喚去的員工,我覺得很過意不去,所以,我試著去多多少少聽從他們奇怪的需求安排,幫助他們擺脫忙亂,以阻止這種欺凌現象。但有些需求實在是太荒謬了,我不得不拒絕,卻也深知一定會有人要去做。這糟透了,而你也可以試著去教別人學會拒絕,但這樣一來,就恰恰是在違背日本社會最有力的權威之一了。
我會盡我所能
有時你將任務分配給別人後,他們會說“我會盡我所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其實是:儘管我認為這個任務不可能完成,我們仍會義無反顧地試著完成它。一方面,這值得令人讚賞,但另一方面,這相當不現實。當別人給你這樣的回覆時,還是試著去重新談判,把任務期限定得再合理些,達到一定能夠完成的地步吧。
“盡我所能”,這種會影響你健康的文化,恰恰是日本文化中的雙刃劍之一。它或許可以加快某些工作的進度,使其在短期內完成,但它也會對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危害。我常常見到有的人帶病上班,即便是帶著口罩。有一回,有人因壓力帶來的副作用去了醫院,之後發現自己已經很難再融入這種工作社會中了。人們對日本人的工作熱情讚歎有佳,但我有時候覺得這種代價太高了——它會摧毀掉一個優秀的人。
辦公差異
這都是些我覺得挺搞笑的事情。或許這些事在其他地方看來也很平常,但要是發生在矽谷,哪怕是其中一件也會令人震驚。
依靠列印
開會?先列印幻燈片,人手一份。開設計會議?先列印高質量的樣式作品,同樣人手一份。接著拿起筆在上面做筆記,在電腦上完成修改,然後再打印出來,如此迴圈。噢,可憐的樹木啊…
這不僅發生在辦公場所,你會在任何場合遇見這種現象。我想,這種對紙質檔案的痴迷,或許與追求有形的紙張帶來的手感有關,這反而不是那些無形又短暫滑過的軟體所能帶來的。我對此也拿不準,所以歡迎大家就此討論一番。
沉默是金
因為開放的工作環境會時常伴隨機器的嘈雜聲,所以作為一個開發者,對於這種氛圍我是絕對拒絕的。但令我驚訝的是,這裡大多數人工作的時候,都能保持高度的寂靜。我之所以提出這一點,是因為和我同在日本工作的外國朋友告訴我,他們有時會對這種寂靜感到十分窘迫。如果你周圍坐著的是銷售客服,那當然會不一樣,但是一般來說,大家都會時刻保持低聲低語(除了一些地球上到處都有的麻木不仁的人)。
“外人”和“外國人”
這個話題估計在網路上和現實中都被討論過無數遍了。但我還是想提醒你的是,你是一名外國人。你忘了嗎?“gaijin”(外人)在字面上意為“外面的人”,是“gaikokujin”(外國人)的縮寫,但後者才是針對外國人的。我個人認為,很多日本人用“gaijin”稱呼外國人,是因為這個詞說起來更簡短容易,聽起來也更顯得友好,而不是出於惡意。他們有時候也會開玩笑地用“gaijin-san”(外國先生/小姐)稱呼外國人。
你會在工作中經常聽到這個詞,而且是用在你身上。這或許會惹人生氣,但是退一步想想,大多數日本人可能不知道這個詞帶有侵犯或侮辱性質。有些知道的日本人就會盡量避免使用它,但大多數倒是沒有注意過的。
簡單地說,“gaikoku”(外國)的意思就是別的國家(foreign country/ies),但日本人說這個詞時,你會經常覺得他們把它當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國家,那裡擁有了整個世界,然而事實上,他們所要表達的只是西方國家(the west)和美國的統稱。同樣地,你也會聽到他們用“kaigai”(海外)指代類似於“overseas”的詞。如果你足夠好運,他們會跟你說“oubei”這個詞來表示歐洲和美國(千真萬確!)。
有時你還會聽到一些話,比如說:
l 他們“外國”有X嗎?(你會對他們的問法感到驚奇,比如我曾經被問道“你們‘外國’有漱口水嗎?”)
l “海外”見到X會有什麼反應?(外國人對日本的反應這個網站通常會收到多種外國人對日本的評價)
l 日本並不等同於“外國”。(這就像“文化差異”的爭論一樣,用來解釋任何不便之處)
有時候他們說的東西聽起來帶有些許種族主義的味道,但通常來講,他們並非此意。我有時會說日本有“偶然的種族歧視”。但這並不是說他們想要冒犯外國人,他們只是在是否會冒犯外國人這一點上欠缺考慮。
外國人團隊
對於在日本公司工作的外國人來說,聚在一起是很常見的現象,這要麼是因為他們為了安全和理智而自然地聚在了一起,要麼就是因為當他們都處在一處並與他人隔絕時,管理起來會更為容易。有時,我們與日本團隊的融合程度會更高,有時也會更少,但你幾乎總能看到一些外國人聚在一起。
事實上這並不足以令人感到吃驚。類似的現象在美國也會發生。有趣的是,因為外國人不會像日本人那樣敏感且剋制,所以日本人通常會覺得這些外國人很難管理(可參考boss around)。就我來看,這是你在日本所能作出的最大貢獻,同時也是最危險的一件事。起初,你有能力促進現代化程序,為事物的改善出一份力。與此同時,你也有能力破壞這裡的和諧,從而造成災難。你最好能明智地結合自己的立場,仔細考慮你的行為所帶來的潛在後果,而不僅僅是你在自己的國家會遇到的後果。
外國人名
在日語中,姓在前,名在後。在諸如辦公場所的正式場合裡,你會用姓來稱呼別人,比如稱呼“田中太郎”為“田中先生”。如果你遇到了和你關係要好,或者是年齡相仿,亦或是比你年輕的人,那麼你可以說“太郎先生”。
你是個外國人(你不會又忘了吧?)。所以,日本人會用你的名或者其縮寫形式來稱呼你,如果你的姓氏簡短易用的話,那麼他們會以此代替你的名字。因為我的名字比較難念(再提一次,我的名字即便在美國也挺難念,所以我改用姓氏“亞力克斯”),我經常被他們稱作“亞力克斯先生”(Alex-san)。這基本上就相當於不斷提醒你說,你是個老外——即使他們並不是故意這麼說的。事情就是這樣,讓它去吧。我可以向你保證的是,當日本人在第一次被陌生人叫到自己的名字時,他們也會經常感到不舒服(這是親密、熟悉,又或者優越感的一種表現)。
正式口吻
注:如果你對語言沒有興趣,請直接跳過下面幾節和語言有關的內容,它們會講得比較長,當然這些又都是在日本生活的核心部分。
使用正式的日語並不像語言本身那樣困難,但要學會如何用好它,比如說在什麼場合怎麼使用會合適些,則需要經歷一段學習曲線的過程。除此之外,剛開始處理起電子郵件時也會很困難。事實證明,某種程度上說,高度講求儀式感的日本書信習慣已經發展到電子郵件領域。因為你是外國人,所以有些日本人可能會對你更寬容些,但你也要意識到一點,那就是有的日本人會因為你的電子郵件“不夠規範”而更加討厭你,因為這可能體現出你在強化自己固有的異國風格,從而加劇他們與你打交道時的不適感。
下面我舉一個電子郵件的例子。我會給一個稍微比我年長的同事發郵件,他在我兼職的一家公司的另一個部門團隊裡工作。我很感激他為我們所做的工作,所以我要在信中予以表達。但這又不必表達得太強烈,因為我不是在給一個客戶或者陌生人寫郵件。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嗎?非常好。
(我拙劣的日語)
田中さん
お疲れ様です。
ほげほげチームのアレックスです。
先日お話した件の続きですが、ほげほげチームの調査によりますと、gitのマージが正常に実行出來た様です。
恐縮ですが、もう一度コードをpullして試して頂けないでしょうか。
お手數ですが、宜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アレックス
ほげほげチーム
(我拙劣的日英翻譯)
Tanaka-san,
Hello there.
This is Alex from team foobar.
With regards to the matter we discussed the other day, team foobar has looked into the issue and it appears that the git merg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I am so sorry to inconvenience you, but would it be possible to have you try pulling the code once more?
I realize this is a burden, but I ask for your cooperation.
Alex
Team Foobar
(田中先生:
你好。我是foobar團隊的亞力克斯。關於前幾天我們討論過的事,foobar團隊已經完成了相關調查,看起來,我們已經成功完成GIT的合併了。
很抱歉這給您帶來的不便,但是您能不能再試著拉一次程式碼呢?
我知道這會給您造成負擔,但我請求您的合作。
——亞力克斯,foobar團隊)
【地道英語】(在美國我會這樣寫)
Hey Taro,
It looks like that git merge from the other day actually finished fine. Could you try pulling again and give it another shot? Let me know if anything breaks.
Cheers,
- Alex
(你好啊太郎,
看起來前幾天的GIT合併完成得不錯。你能試著再拉一次程式碼跑一跑嗎?如果出現了什麼問題,請告訴我。
謝謝
——亞力克斯)
哇呼~
是的,哇呼(Whoah)。試著習慣一下它吧,這正是我的部落格主題。
技術語言
的確,這是一項工程性質的工作,如果你和日本的開發者們一起工作,你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
英語外來詞和日式英語
這裡最明顯的一些詞便是公司或產品的名稱。除此之外,日本還有一套完整的專用詞彙表,叫做“ビジネス用語”(商務用語)。這些詞彙裡有些和英語對應得很好,比如“雙贏”(win-win situation),但其它的你或許從未聽過。對此,大多數日本人會向你堅稱“這個詞來自美國呀”,彷彿把你當成了一個知道什麼東西源自美國的萬事通一樣。這些日式英語詞彙包括:
l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在英語裡我們稱之為social network)
l PDCA—Plan Do Check Act(我們稱之為doing work)
l KPT—Keep Problem Try(天啊哈哈,這…我真編不出來呢。在網上查一查,大多數結果都是和日語有關)
l Hearing—A meeting where people hear mainly you talk about things(不,你並不是在受審,別擔心)
對此我可以列一個很長的列表,但這又將是另一個話題了。我想說的是,你要習慣著去學習新的“英語”詞彙。
從歐洲傳過來的英語單詞
當西方世界逐漸陷入一個大家庭時,人們不可避免地會認為所有的東西都來源於英語,而當你聽不懂日本人口中的這些單詞時,他們就會感到困惑。舉個例子,“enquette”(修改:enquête,感謝Renaud Guerin的指正!)這個來源於法語的詞,則被日本人廣泛用作“survey”(調查)之意。
許多中國的漢字詞彙
在這些詞彙裡,有很多是從數學中傳承下來的,而數學在日本已經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說,大部分的數學名詞來自漢語是挺有道理的。下面我列出了這類的一些常用詞彙:
l 関數 — function(函式)
l 再帰的関數 — recursive function(遞迴函式)
l 変數 — variable(變數)
l 引數 — argument(論證)
l 不具合 — fault / bug(不擬合)
l 再起動 — restart/reboot(重啟)
但也有些詞使用英語:
l メソッド — method (“mesoddo”)(方法)
l バグ — bug (“bagu”)(漏洞)
l デバッグ — debug (“debaggu”)(除錯)
還有其他使用“日式英語”的詞:
l パソコン — 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
l ロールアウト — roll out(部署新版本的軟體;這個並不常見,在web伺服器軟體環境中也不常用,至少在我的故鄉加利福尼亞州是這樣的)
在日本工作,既存在令人興奮之處,又存在微妙的差異
世上每個國家、每個文化都各有長短,細微的差異性隨處可見。其實我有一篇綜述文章,講了所有在日本生活的好處。但就這裡的工作環境來說,和矽谷比起來,我個人覺得在這裡要面臨的挑戰比它帶來的好處要多得多。矽谷本身就是個完完全全的泡沫,有著它自己的權衡之處。
其實我想寫的東西還有很多,但限於文章的篇幅,我只能不斷地精簡了。我所希望的是,如果這篇文章不足以作為資訊參考的話,那至少能夠博得你一笑吧。
我向你保證,在日本本土公司工作並且在那裡生活是一場冒險之旅,但你可能不會對此舉感到後悔。我想提醒你的是,當你踏入一個十分複雜、時不時有困難的工作環境中時,請務必睜大眼睛,看清局勢。
這就是說,如果你確定要嘗試一番,那就玩得開心吧!日本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國度,你所能在這裡學習到的所有經驗,所有教訓,都將有助於你瞭解自己國家乃至世界各地的工作情況。
原文:https://medium.com/@xevix/gaijin-engineer-in-tokyo-aaa9be8919b2
免費領取驗證碼、內容安全、簡訊傳送、直播點播體驗包及雲伺服器等套餐
更多網易技術、產品、運營經驗分享請點選。
相關文章:
【推薦】 MongoDB中WiredTiger的資料可用性設定
【推薦】 一步步教你學會browserify
【推薦】 知物由學|AI時代,那些黑客正在如何打磨他們的“利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