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德生著作《返璞歸真的牧養藝術》讀書筆記:何為"牧師"?
畢德生著作《返璞歸真的牧養藝術》讀書筆記:何為"牧師"?
前不久剛去世的尤金·畢德生牧師,是加拿大維真學院靈脩神學教授,與傅士德牧師並列為北美兩大最具影響力的靈脩作家,有“牧者中的牧者”之稱。
牧者中的牧者,這個稱謂對於基督教的牧師而言,算是相當高的評價了。但,筆者相信,所有閱讀過他著作的基督徒都會認同這樣的稱謂。
畢德生牧師著作頗豐,本文和大家分享《返璞歸真的牧養藝術》,三年前第一次讀到的時候,衝擊真的顛覆性的。
一、本書開篇畢德生牧師就重新定義了“牧師”一詞。按理說,這個詞本不需要什麼修飾,但是在如今這個時代,“牧師”所傳遞的不再是對神有熱心,對人有憐憫的意義了,相反有一點軟弱無力,有一點嘲諷,有一點輕薄。
所以畢德生牧師提出三個詞來澄清“牧師”一詞。
1、不忙碌的牧師
忙碌的牧師並不是什麼褒獎的詞彙,卻是代表著失職。牧師忙碌的背後是因為愛慕虛榮,顯的自己是個至關重要人物。更是因為懶惰,不願意花心思去做決策,定方向和目標。讓自己陷入忙碌中,讓信徒誤以為自己很盡職。
牧師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禱告,去傳道,去傾聽。充分利用自己的空餘時間,做合理的安排。牧師常常覺得自己是教會的核心,是最被需要的。而畢德生牧師卻說,試試看從教會中抽身,其實沒人會在意你。
2、顛覆性的牧師
牧師所從事的工作是破壞自我的國度,並建立上帝的國度。這一切需要隱藏起來,不被識破。牧師的形象很古怪,除了在一些宗教儀式上被注意,很少在其他場合露面。
雖然好像被尊重,但在社會、文化以及經濟層面,牧師是沒有影響力的。通常人們認為牧師是多管閒事的好人,諷刺的人甚至覺得牧師是寄生蟲。所以做一個顛覆性的牧師是很不容易達到的,每個人的自我國度都是嚴防死守的,很難被入侵。
所以牧師應該採取迂迴戰術。首先要學習耶穌,善用比喻講論。比喻和祈禱,這是牧師的必備的顛覆技能。
但是很少有牧師具備這種技能,他們通常只會教義知識。牧師的虛榮和天真讓他們丟掉了顛覆的方法論。
3、末日啟示性的牧師
上帝的國度和這個現實世界是格格不入的,所以牧師需要不斷的強調上帝國度的真實性。而牧師要做的就是順服約翰的末日啟示,認識到末日的危機與迫切。然後祈禱、詩歌和忍耐。
二、主日崇拜對於牧師而言,是輕車就熟的,但是主日之外似乎變得模糊和扭曲。事實上,除了主日,另外六天也是同等重要的。
牧師的工作方式,如今正在經歷一場變革,重要性不亞於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基督教新教現在變成一架巨大而笨重的低效率機器,每天隆隆作響,所做的事情不過是日常瑣事。
1、幾個世紀以來,牧師在主日從事的事情從未改變,解經講道,主持聖禮。但是主日之外,已經變質了。一百年前,牧師在主日之外還是在努力傳講福音,解釋聖經,建立禱告。但是今天,牧師做的卻是經營教會。讀書筆記大全(http://www.sanguoinfo.com/)經營一間教會,所考慮的問題是我們做什麼能使教會正常的運作起來?而牧師更應該考慮的是此時此地,上帝正在成就什麼?經營一間教會就好像在照看一座房子,而牧師要做的是建立一個家庭。
2、關於禱告到底是應該睜眼還是閉眼,畢德生牧師引用了狄勒德的觀點。狄勒德通常被和亨利梭羅,沃爾多愛默生和約翰繆爾歸為一類。不同的是,他們三位從來不上教會。教會被他們視為腐舊而偽善的古老宗教,他們總是刻意的保持距離。他們寧可去大自然,上帝創造的天然教堂敬拜上帝。
但是狄勒德會去教會禮拜,很有意思的是,她把去教會當成是一種探險。教會蹩腳業餘的敬拜令她深為苦惱,非常荒唐可笑,還不如高中生的舞臺表演。
狄勒德的禱告很不一樣,她張開雙手,擡起頭,睜著眼睛。畢德生牧師稱之位正向的禱告,是一種被我們遺忘的禱告方式。睜眼和閉眼兩種禱告方式應該取得一種平衡才好。
3、畢德生牧師早年在牧會,像一個大學教授一樣,教導大家聖經,新教神學和舊約考古學。這是一種被世俗化學校深刻塑造的教育理念。幾年之後,畢德生牧師才意識到,教會其實應該是敬拜的中心,而不是一間上課的教室。首先應該教導的是禱告,這不意味著矇昧主義和反傾向。
我們有生以來學會的第一語言是關乎親密和關係的。起初是完全聽不清的吱吱呀呀,但是父母和嬰孩竟然可以交流起來。詞彙很有限,卻非常適合表達愛意,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基本語言。
第二語言關乎資訊,需要準確的表達,是解釋這個世界的語言,也是學校採用的語言。
第三語言關乎動機。語言是帶有能力的,可以促成某些事情的發生。例如嬰兒哭聲可以帶來食物,父母命令可以制止孩子哭鬧。小孩子撒嬌可以驅使大人做那些費力的事。這是廣告和政治領域普遍使用的語言。
我們能熟練的使用第二,第三語言,卻忘記了第一語言。而禱告正是要使用第一語言。
4、青少年總想著做點什麼來表現自我,結果就是多愁善感,矯揉造作,難免浮誇乏味。真正的工作不是自我表現,卓越的工作者操練的是自我抑制的能力,以便工作可以自行開展。如同施洗約翰說的“他必興旺,我必衰微”,工作的人是一個謙卑隱藏自己的人。過分自我炫耀只會破壞工作。
希臘文語法除了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還有中間語態。主動語態表示我對他者發起一個行動,被動語態表示我接受他者的一個行動。而中間語態表示我主動參與由他者發起的某項行動的結果之中。畢德生牧師寫道,中間語態的動詞,描寫的是主體對一項行動結果的參與,這不就是基督徒的禱告嗎?
一方面我們不掌握這項行動,反過來我們也不被這項行動掌控。當我們禱告的時候,我們是進入創造並救贖我的主所發起的一項行動之中。
所以基督徒不是對上帝發號施令,也不是在上帝面前卑躬屈膝,而是在主被動之間,用中間語態祈禱。
5、牧師的工作不應該只關心靈魂的事,只處理一些聖禮的事工,也應該關注日常生活的領域,那才是多數人大部分的時間。
通常牧師只要一聊天,不自主的就會聊到靈魂救贖的事情上。如果是聊一些世俗娛樂,他們會顯得很不耐煩。牧師會強調講道,護教和輔導之類的優先性。畢竟這些是牧師的專業領域。但是這種強勢的談話方式表示牧師並不在乎其他人的平凡真實的生活。牧師如果忽略了閒聊漫談這種語言,這其實是對福音的曲解。
6、會眾和牧師總是在進行著較量。人們來到教會希望滿足人性的需求,糾正道德的缺陷。但牧師的眼中,這些都是遠離上帝,需要生命重整的罪人。
需要強調的是,“罪人”是神學界定,不是道德判定。事實上大多數“罪人”都非常友好。
而牧師常常陷入矛盾之中,一方面強調他們是罪人,另一方面又對他們各種不滿。假如牧師接受了大家都是罪人,那麼專心傳講耶穌的救恩就可以了,沒必要抱怨會眾糟糕。
除了神學上的界定,牧師必須有一種洞察力,去發現人們究竟怎樣成為罪人,必須去洞悉罪的表現形式。關注細節,區別對待,才能帶來最佳的牧養效果。
人們往往誤以為牧師是腳踏實地,活的清晰明白的人,認為牧師有能力處理有關上帝的事物,是這方面的專家。然而,多數情況下,這是一個騙局,是一種偽裝,這是很容易做到的。我們可以冒充一個牧師,而不需要真正成為一個牧師。
如果牧師只追求讓會眾感到滿意,那真是輕鬆愉快的工作。但這和牧師起初立下的心志就相去甚遠了。在最初被按立為牧師的時候,是面向聖道和聖禮的侍奉,作為牧師,這最初的使命,也是一生的使命,不應被時間消磨忘卻。
三、本書最後,記述了畢德生牧師和妻子的安息年。在這一年裡,他們遠離教會,遠離塵囂,專心禱告,寫作,敬拜,行走,閱讀,回想和歸正。
這一年後,畢德生牧師發現教會也並不是離不開自己,事實上,他們已經成熟到沒有他也可以的地步了。作為牧師,畢德生沒有感到不被需要的沮喪,他為這種情況向神感恩。這樣一來,牧師和會眾都更加自由了,不再是神經兮兮的彼此依賴。
自由的彼此理解,相互欣賞,真正可以彼此服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