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懷念,金庸

懷念,金庸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他和整個江湖息息相關。

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海寧,祖上是名門望族,族中後人出類拔萃者眾,與徐志摩、穆旦、瓊瑤等均屬親戚關係。

出生時雖然家世式微,但查家畢竟是望族,從小衣食無憂的他不僅沒有沾染紈絝之氣,甚至與家族裡其他淘氣的男孩子也大不相同。家裡藏書多,他就整日泡在書堆裡讀得廢寢忘食。書的滋養成就了他生活精明、為人正直的一生。

以武俠聞名於世的金庸,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其實是一套名字叫做《給初中投考者》的試題精編——成績優異的查良鏞,憑藉自己的知識儲備編選的考試常見試題及解析——這基本相當於我們最熟悉的《5年高考3年模擬》,一經發行,迅速成為暢銷工具書。

但查良鏞始終不是一個安安分分的學霸。

我們看到的金庸,公開講話時,措辭委婉,對世人的讚譽總報以“不敢當”的謝意,即便李敖罵他,他也不太理會,只說,“批評我沒有學問,那我是認可的。”習慣性的謙抑是他作為“大家”修養的體現,但流在查良鏞骨子裡的,依然是桀驁不馴的血液。

1941年9月,還在讀高中的查良鏞在浙江《東南日報》副刊發表了一篇文章,就訓導主任批評他的一位好友太過狂妄一事而發表自己的看法:“狂氣與少年似乎是不可分離的。固然,這可以大闖亂子,但未始不是某種偉大事業的因素。我要這樣武斷地說一句:要成就一件偉大的事業,帶幾分狂氣是必需的。”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政治風氣十分複雜。查良鏞決計要為社會發聲,於是帶著這幾分狂氣,與朋友一起創辦了《明報》,一邊頂風寫社評,一邊構建自己的武俠世界。隱忍悲情的蕭峰,孤傲狷狂的楊過,意氣風發的胡斐,深情灑脫的令狐沖,以及或古靈精怪、或清冷孤傲、或溫婉多深、或愛憎分明的一眾女中豪傑,他讓他們替世人在各自的江湖裡有血有肉的活著,縱情恣意、快意恩仇。金庸曾揮毫寫下“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他說,這14個字,便是他的青春。

這14個字,何嘗不是幾代人的青春?

有相關研究針對貼吧資料進行過統計,結果顯示,90後以78%的比例成為金庸粉絲第一大群體。不過,由於貼吧使用者以90後居多,所以這一結果並不嚴謹。但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除80後之外,金庸的作品也同樣屬於90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1958年,《射鵰英雄傳》被搬上大銀幕開始,金庸小說就成了影視界頭一個超級IP,其所有作品均被影視化呈現並多次翻拍。其中,《書劍恩仇錄》、《倚天屠龍記》、《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等都是被翻拍的熱門。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不過,有一個需要承認的客觀事實,在金庸的粉絲群體中,男性比例明顯高於女性。因為相較於女性而言,男性似乎更熱衷於江湖中的俠義恩仇。除此之外,作品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原因之一。雖然對筆下眾多女性角色充滿如對那些俠之大者一樣的的敬意,但多多少少也會有點兒大男子主義。即便是被赤練仙子親口認證的女中豪傑黃蓉,成親之後同樣“淪為”賢妻良母,窮盡一生為“靖哥哥”的一世英名而鞠躬盡瘁。
瑕不掩瑜。人們喜歡金庸,大概就是因為他為世人留下的這個多姿多彩、俠骨柔情的江湖。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且不論“塞上牛羊空許約”的阿朱與蕭峰,以及斷腸崖定下十六年之約的楊過、小龍女,這些大情大悲或纏綿悱惻的故事自然是金庸武俠世界裡耀眼奪目的色彩,而在這片江湖裡,那些微妙、隱晦的情感也讓人慨嘆:

滅絕師太告訴張無忌,她的師父,也就是郭襄的徒兒,叫做風陵師太,而風陵渡口,正是郭襄與楊過初見的地方;已到化境的張三丰,直到被人圍攻,身受重傷自以為將死之時,才把隨身攜帶百年前郭襄贈與的鐵羅漢交給俞岱巖保管…

多麼令人動容的愛情!

有觀點認為,“五四”文學革命使小說由受人輕視的‘閒書’而登上文學聖殿,而金庸的藝術實踐又使近代武俠小說第一次進入文學殿堂。

北大的錢理群教授認為金庸武俠小說應在文學史中有一席之地,他說:“正是因為有了金庸–有了他所創造的現代通俗小說的經典作品,有了他的作品的巨大影響,才使得今天有可能來討論通俗小說的文學史地位。”

而這樣的結果來之不易:

1981年,鄧小平在北京接見金庸,金庸作品自此在大陸解禁並開始流行。

1994年正式出版的三聯版《金庸作品集》是內地第一套正版金庸武俠小說全集。

1999年,浙江大學聘請金庸擔任人文學院院長、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金庸得到學界的認可。

2000年 央視投拍金庸劇,標誌著金庸武俠從政治層面進入主流社會。

2004年11月,小說《天龍八部》片段入選人教社高中語文教材,正式以文學家的身份被介紹給中學生。

“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查大俠之所以被稱為“大俠”,也許是因為他灑脫、看得通透。曾有人問他,一輩子要怎麼活。他笑說,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2018年10月30日,飄然而去,江湖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