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使用魚骨圖構建AS-IS和TO-BE - 過程改進和討論

使用魚骨圖構建AS-IS和TO-BE - 過程改進和討論

在過程改進專案中,分析團隊需要對正在研究的當前(AS-IS)價值鏈的幾個方面進行建模和檢驗。分析的目的是建立價值鏈的視覺化圖表及其相關文字和指標,並確定是否有可能改進的地方(例如,成本或時間的減少)。如果確定有改進,團隊將通過改進構建一個修改後的價值鏈模型(TO-BE),然後對如何過渡到新價值鏈進行差距分析。本文側重於通過提供構建AS-IS和TO-BE過程改進討論的方法來分析當前價值鏈。


在分析團隊使用簡單流程圖,統一建模語言(UML)或業務流程模型和表示法(BPMN)*等技術構建AS-IS模型後,他們需要檢查哪些流程改進可以支援可靠的業務以證明TO-BE實施的合理性。 

需要組織AS-IS和TO-BE分析以確保全面的研究。

一種方法是使用通常用於根本原因分析的魚骨或Ishikawa圖(1)的迭代適應。本質上,魚骨的使用擴大到不僅確定根本原因,而且確定改進機會。迭代適應如下所述。 

  1. 使用圖1中的魚刺搜尋出什麼是每個肋高寬內的原有流程的改進機會。

  2. 對於每個過程改進機會,將機會放在魚骨頭上並再次使用魚骨來確定為什麼(根本原因)機會存在。如果團隊發現它是由於肋骨方面的問題,那麼問一系列為什麼問題來確定根本原因 - 5為什麼技術(2)。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導致團隊進行實現改進機會所需的“真正”改變。

圖1.流程改進魚骨圖

圖1描繪了一個魚骨圖,魚的頭部有待改進的過程,以及魚脊的每個肋骨的工藝改進方面。

以下是團隊在各個方面需要追求的問題列表。請注意,團隊沒有遵循特定的方面順序,並且可以預期涉及多個方面的迭代。

  • 主要使用者(泳道參與者)

    • 工作描述是否需要更新?

    • 主要使用者是否有足夠的教育,培訓,許可證,認證和/或經驗來執行分配的任務?

    • 業務決策是否在適當的組織級別分配給主要使用者?

    • 主要使用者是否因工作環境而受到抑制?

  • 管理控制(非功能性要求)

    • 材料的使用(貴金屬,貨幣,藥物等受控物質)是否需要控制?

    • 是否需要分離職責和/或授權限制?

    • 是否需要物理和電子安全訪問?

    • 需要保護智慧財產權嗎?

    • 主要使用者是否需要衝突利益,同意書表格和/或非隱含資訊?

  • 工作流程任務(編排)

    • 每個任務是否為最終結果增加了價值?(審計小心 - 儘管任務似乎不會增加價值,但它可能是一項必要的管理控制任務)

    • 由於時間觸發或延遲輸入,是否有等待或空閒時間?

    • 序列任務可以並行完成,而且附加風險很小?

    • 沒有附加值的工作產品是否有移動?

    • 由於工作環境,是否有任何任務受到抑制?

  • 系統互動(編排)

    • 系統直接與其他系統互動(如B2B應用程式)可以更有效地完成任務嗎?

    • 主要使用者與系統進行互動可以更有效地完成任務嗎?

    • 現有系統的可用效能否得到改善?

    • 現有系統互動是否執行有效的業務規則?

    • 現有系統能否擴充套件以消除過程中的延遲?

  • 通訊網路(流程協作)

    • 訊息流之間是否有效的通訊

      • 主要使用者?

      • 系統?

      • 流程?

  • 資訊流(任務之間的資料傳輸)

    • 是否提供完成每項任務所需的資訊?

    • 資訊是否按照非功能性要求(審計跟蹤,資料保留,備份,災難恢復)進行了適當儲存?

    • 是否有機會通過自動化任務獲得效率(請參閱系統互動)?

    • 是否有可能為主使用者實施新的或增強的工具?

  • 績效評估(領先和落後指標)

    • 流程中是否建立了足夠的領先指標,以允許流程責任人調查任務績效以影響最終結果?

    • 在流程結束時是否建立了足夠的滯後指標,以便對最終結果進行趨勢分析?

  • 商業決策

    • 目前的商業決策是否基於有效的業務規則?

    • 業務規則是否可以改變以提高效率的機會(挑戰業務規則假設和約束)?

注意為了有效地利用業務決策核心方面,團隊需要將業務規則與流程模型分開記錄(3)。這有利於:

  • 一個沒有複雜路徑選擇的過程的簡單表示

  • 通過規則系列(表格)定義業務規則組合的一種方式

  • 業務規則或流程的變化不會影響其他業務規則或流程

在AS-IS“完成什麼和為什麼”迭代之後,分析團隊隨後構建TO-BE模型,描述AS-IS分析中引用的變化以及對變遷的差距分析。團隊應該將TO-BE轉換作為改進的替代方案,以及取決於價值鏈所有者的風險承受能力的階段。衡量標準需要納入團隊以支援變更理由。最重要的是,團隊需要確保TO-BE模型在整個價值鏈的背景下被觀察(4)。這將防止次優價值鏈。

由於這種適應性提供了一種視覺效果,並且可以從根本原因分析中重用一種熟悉的技術,分析團隊應該發現這種方法易於使用。然而,即使有了這個結構化的指南,團隊仍然可以找到協調人指導分析的價值。分析完成後,團隊應跟進專案管理辦公室或卓越中心,以確認學習經驗,作為組織最佳實踐資料庫中的新條目。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