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深夜還在回工作微信的男士們,你們還好嗎?
微信工作群一響,我就想把手機扔掉。
所以看到下面這條新聞的時候,我相信很多人的內心都是複雜的。
罰一兩個老闆容易,想讓微信不在深夜響起,卻是難上加難。因為現實往往比“刻薄老闆要求10分鐘內回微信”更復雜。在另一頭眼巴巴等你回覆的,也可能是你的同事,你的客戶,他們也在被其他力量逼迫著深夜給你發微信。
而你,要麼犧牲休息時間,配合他們,要麼拒絕回覆,落下“工作不積極”“做事不靠譜”的印象。
記得微信剛出的時候,和閨蜜幾個建了一個群,每日“靜坐不思自己過,閒談專論他人非”,別提有多爽。後來,親友群變少了,工作群變多了。微信第一屏,再也找不到能敞開說話的地方。
更難以忍受的是,工作群的存在,正在模糊上班與下班的邊界——7*24小時待命,一看到群訊息就心驚,本來是朝九晚五,現在卻是朝九晚十、十一、十二、一二三……
近來獵豹大資料也觀察到,人們的微信使用習慣,正在無可挽回地朝著不利於健康的方向發展。晚點回微信,真的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種奢侈了嗎?
微信正在侵蝕我們的睡眠
微信之父張小龍一直推崇“用完即走”的產品理念,但這幾年,我們對微信的依賴程度卻是有增無減。
一年前,微信人均使用時長為40分鐘,現在已經超過50分鐘。
23:00-05:00非正常時間段活躍使用者佔比,從不足8%到接近10%。
從使用者畫像上看,31-40歲男性使用者的熬夜情況最嚴重,北京、廣州在非正常時間段使用的人群遠遠超過其他城市。這也暗示著一個現象:一線城市正值事業頂峰期的中年人,似乎更容易被微信綁架。
微信正在侵噬我們的睡眠,而工作群的出現,無疑讓這種侵佔變得更加不堪重負。
通訊工具之罪?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現代人的工作與生活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即使你不是醫生、記者、程式設計師這些需要隨時應對突發事件的工種,或許也無法完全迴避隨時待命的需求。
工作時間的延長,主要責任還是在人,但通訊工具也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過去,我們的工作溝通會面臨諸多門檻,郵件、電話、簡訊等等,都存在延遲性或費用高昂等問題。而智慧手機及通訊App的出現,讓通訊變為一件幾乎零門檻的事。
而更友好的通訊工具的缺位,也使得微信不堪工作內容的重負。對此,微信自身也是有覺察的,所以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企業微信,並於今年3月正式內測企業微信與微信訊息互通的功能,初衷是減小微信的負擔,讓與工作有關的訊息轉移到企業微信上。
但是很顯然,2年時間裡,企業微信並沒能得到大規模應用,絕大多數與工作有關的溝通依然在通過微信完成。此外,與企業微信類似功能的釘釘也沒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原因其實不難推測,企業通訊工具首先是面向企業,其次才是使用者,因此提高效率才是目的。但是企業接受後,用不用最終還是使用者的事(企業強制使用的除外),而效率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要讓使用者心甘情願使用一款旨在提高效率的通訊工具,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你會發現企業微信在很多企業裡,只是一個用來“和沒加微信的人”溝通的工具,最終還是會轉移到微信上。因此即使企業微信和釘釘上都有類似“休息模式”的功能,也註定只是“安慰劑”。畢竟,就算企業微信有意為使用者減負,員工下班後,老闆也依然可以通過微信找到他們。
歷史的潮流無法扭轉,我們無法期待整個社會回到“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微信為我們帶來的溝通便利,也不可能因為工作群就被我們放棄。
要修正微信溝通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能指望拋棄微信,或者任何一款工具來替代微信,工具畢竟只是工具,人才是決定工作方式的主要因素。
擺脫“工作群之擾”,最根本的是企業與員工必須達成良性的共識,員工能夠進行科學高效的時間管理,企業也能夠提供一些保護員工休息時間的屏障。在此基礎上,企業溝通工具才可能普及開來,併為效率與休息進一步提供保障。
當然,企業文化的修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今大概也只能儘可能高效地完成工作,然後把微信放到一邊,祈禱它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別再響起。
資料說明:
1.除特別說明外,資料來源於“獵豹大資料”(cn.data.cmcm.com)移動資料分析平臺,獵豹全球智庫將在此基礎上為大家提供更權威、詳實的移動網際網路行業報告;
2.資料為獵豹產品日常功能收集,符合相關法律法規;
3.資料受到獵豹產品的使用者規模、分佈影響;
4.本文中所涉及資料均來自安卓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