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華裔科學家張首晟:個人資料完全由個人擁有

華裔科學家張首晟:個人資料完全由個人擁有

經多方媒體確認,知名美國華裔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張首晟被曝於12月1日去世,年僅55歲。2007年,張首晟教授發現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當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張首晟教授生前高度評價區塊鏈技術,並對區塊鏈行業有深入研究和重要貢獻。

在張教授提出的大資料觀點中,有這樣兩段:

“絕大部分大資料跟個人資訊有關,個人資料和資訊往往去了中央平臺,個人並沒有得到隱私的保護,人們也沒有因為提供個人資料而得到回報,這兩個問題同時由區塊鏈解決,所以區塊鏈和人工智慧必然有相輔相成的關係。”

“人工智慧需要資料,但是資料往往被中心化平臺壟斷,因而阻礙創新,從這個意義上人工智慧有所欠缺,加密經濟學創造了一個對於資料提供者有正確激勵機制的資料市場,人工智慧能夠依賴這個資料市場起飛。”

在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個人資料已經成為網際網路的“核心材料”,縱觀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基本上是個人使用者資料(流量)變現的模式-即廣告變現。以下資料是網際網路公司的收入基本資料:

  1. 谷歌(Alphabet) 89% 的營收都來自廣告,其2017年營收大約1100億美元。
  2. Facebook 幾乎全部收入都來自廣告,高達 95%,其2017年營業大約為406億美元。
  3. 即使是電商公司Amazon,其1039億美元(2018年上半年)營收中,與使用者訂閱和會員相關的收入大約為65億美元。
  4. 阿里巴巴的1339億元收入當中,來自廣告和佣金的收入約為80%。

個人資料(流量)能夠變成現金,但是作為資料的提供者,在飽受隱私被洩露的同時,卻絲毫沒有獲得應得的收益,這樣的商業模式真的是合理的嗎?

比如Facebook約95%的收入都來源於廣告。Facebook公司依靠社交工具積累個人資料,再利用分析工具,通過廣告推送實現了每年約400億美元的價值變現,其公司總市值高達5000多億美元,其月活使用者資料為20億,我們可以預估資料的價值:

{5000億-1000億美元(軟硬體投入成本)}/20億=200美元,約1300多元人民幣。

因此,按照公開市值預估,Facebook的單個使用者資料價值區間應當在1300元左右。

GDOC專案小組統計了大約20類的網際網路應用APP行業:

  1. 1)通用電商2)交通出行3)旅遊度假4)醫療服務5)餐飲娛樂6)教育培訓7)新聞
  2. 8)公共服務9)金融保險10)房地產11)法律會計12)文化內容13)生活服務
  3. 14)通訊服務15)物流服務16)社交17)遊戲18)汽車市場19)女性服務20)其他服務

依據每一類細分行業50個APP的平均數量估算(實際數遠不止),個人資料潛在變現價值大約為:50×20×1300=130

我們的計算方法可能並非嚴謹,但是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概略性的結論:個人資料不僅有價值,而且價值不菲。

將資料所有權和收益權迴歸個人,這才是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我們最應該正視並且去解決的問題,也是區塊鏈技術能夠真正發揮技術能量的領域。

張首晟教授的離世是區塊鏈行業的一個損失,但GDOC團隊將矢志不渝的推動GDOC專案,將個人資料變成個人的百萬資產(現金或Token),同時將的降低網際網路應用的CAC獲客成本,使得網際網路應用能夠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去中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