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linux 之掛載和解壓

linux 之掛載和解壓

第3天

磁碟管理

儲存裝置:硬碟、U盤、行動硬碟、光碟、軟盤。

攢電腦。(組裝一臺電腦)

無法被修改。

礦長。歐陽大神。

分割槽。-》格式化ntfs

df -h  #檢視磁碟分割槽情況,可用的。

 

檢視磁碟或者目錄的容量

df “df” 常用選項有 “-i” “-h” “-k” “-m”等

檔案系統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dev/sda3             14G  1.5G   12G  11% /
tmpfs                 160M     0 160M   0% /dev/shm
/dev/sda1             97M   27M   66M  29% /boot

“du” 用來檢視某個目錄或檔案所佔空間大小.

語法 : du [-abckmsh] [檔案或者目錄名] 常用的引數有:

如果du不指定單位的話,預設顯示單位為K.

“-b” 列出的值以bytes為單位輸出。

“-k” 以KB為單位輸出,和預設不加任何選項的輸出值是一樣的。

“-m” 以MB為單位輸出

“-h” 系統自動調節單位,例如檔案太小可能就幾K,那麼就以K為單位顯示,如果大到幾G,則就以G為單位顯示。

du -hc [目錄] #列出目錄下的所有檔案大小,並列出總和
du -hs [目錄] #列出總大小

 

磁碟的分割槽與格式化


fdisk -l #檢視分割槽
fdisk /dev/sdb #分割槽
m #檢視幫助
n #新建分割槽
+1G  #簡單寫
w #儲存分割槽
q #退出

格式化磁碟分割槽


命令 : mke2fs, mkfs.ext2, mkfs.ext3, mkfs.ext4

‘-b’ 分割槽時設定每個資料區塊佔用空間大小,目前支援1024, 2048 以及4096 bytes每個塊。

‘-i’ 設定inode的大小

‘-N’ 設定inode數量,有時使用預設的inode數不夠用,所以要自定設定inode數量。

‘-c’ 在格式化前先檢測一下磁碟是否有問題,加上這個選項後會非常慢

‘-L’ 預設該分割槽的標籤label

‘-j’ 建立ext3格式的分割槽,如果使用mkfs.ext3 就不用加這個選項了

‘-t’ 用來指定什麼型別的檔案系統,可以是ext2, ext3 也可以是 ext4.

mke2fs -t ext4 /dev/sdb5

mke2fs -t ext4 -b 8192 /dev/sdb5

掛載解除安裝磁碟


mount #檢視掛載詳情
mount /dev/sdb1 /www #掛載分割槽到某個目錄

dmesg |tail #不能完成掛載,可以檢視

umount /www #解除安裝掛載的磁碟


cat /etc/fstab #檢視開機啟動的掛載詳情,我們可以自己編寫一行,來實現
mount -a #把上面的檔案全部掛載

mount -t ext4 /dev/sdb5 /newdir #-t自動識別
mount -o remount,ro,sync,noauto /dev/sdb5 /newdir #


/dev/sdb1               /avi                   ext4   defaults        0 0

第一列就是分割槽的標識,可以寫分割槽的LABEL,也可以寫分割槽的UUID(等會阿銘會著重講一下這個概念),當然也可以寫分割槽名(/dev/sda1);

第二列是掛載點;

第三列是分割槽的格式;

第四列則是mount的一些掛載引數,等下會詳細介紹一下有哪些引數,一般情況下,直接寫defaults即可;

第五列的數字表示是否被dump備份,是的話這裡就是1,否則就是0;

第六列是開機時是否自檢磁碟。1,2都表示檢測,0表示不檢測,在Redhat/CentOS中,這個1,2還有個說法,/ 分割槽必須設為1,而且整個fstab中只允許出現一個1,這裡有一個優先順序的說法。1比2優先順序高,所以先檢測1,然後再檢測2,如果有多個分割槽需要開機檢測那麼都設定成2吧,1檢測完了後會同時去檢測2。

 

下面該說說第四列中常用到的引數了。

“async/sync” : async表示和磁碟和記憶體不同步,系統每隔一段時間把記憶體資料寫入磁碟中,而sync則會時時同步記憶體和磁碟中資料;

“auto/noauto” : 開機自動掛載/不自動掛載;

“default” : 按照大多數永久檔案系統的預設值設定掛載定義,它包含了rw, suid, dev, exec, auto, nouser, async

“ro” : 按只讀許可權掛載 ;

“rw” : 按可讀可寫許可權掛載 ;

“exec/noexec” : 允許/不允許可執行檔案執行,但千萬不要把根分割槽掛載為noexec,那就無法使用系統了,連mount命令都無法使用了,這時只有重新做系統了;

“user/nouser” : 允許/不允許root外的其他使用者掛載分割槽,為了安全考慮,請用nouser ;

“suid/nosuid” : 允許/不允許分割槽有suid屬性,一般設定nosuid ;

“usrquota” : 啟動使用者磁碟配額模式,磁碟配額相關內容在後續章節會做介紹;

“grquota” : 啟動群組磁碟配額模式;

 

swap


dd if=/dev/zero of=/tmp/newdisk bs=4k count=102400
mkswap -f /tmp/newdisk
free -m

 

壓縮與解壓縮

zip、rar、7z、iso、exe。

gzip


gzip [檔名] #壓縮成gz格式,原來的檔案消失。不支援目錄
gzip -d [壓縮檔名]  #解壓

bzip2 -z [檔名]  #壓縮成bz2格式,原來的檔案消失,不支援目錄
bzip2 -d [壓縮檔名] #解壓

yum install -y zip unzip
zip cang.zip cang.avi #zip格式,壓縮喲多個檔案,支援目錄
unzip cang.zip

tar #是一個打包工具,不壓縮。
tar -zcvf nidongde.tar.gz bo.avi cang.avi xiao.avi #打包並壓縮層為tar.gz的檔案。

tar -zxvf nidongde.tar.gz #解壓

tar -jcvf nidongde.tar.bz2 bo.avi cang.avi xiao.avi #打包並壓縮層為tar.bz2的檔案。

tar -jxvf nidongde.tar.bz2 #解壓

tar

“-z” : 同時用gzip壓縮

“-j” : 同時用bzip2壓縮

“-x” : 解包或者解壓縮

“-t” : 檢視tar包裡面的檔案

“-c” : 建立一個tar包或者壓縮檔案包

“-v” : 視覺化

“-f” : 後面跟檔名,壓縮時跟 “-f 檔名”,意思是壓縮後的檔名為filename, 解壓時跟 “-f 檔名”,意思是解壓filename. 請注意,如果是多個引數組合的情況下帶有 “-f”,請把 “-f” 寫到最後面。

 

軟體安裝

三種方式

  1. rpm包的安裝

  2. yum安裝(國際通用)

  3. 原始碼安裝

 

rpm安裝

rpm (red hat package mannger),是redhat系列的安裝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