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人心之戰(全文)——2018上半年巨集觀經濟綜述
人心之戰【全文】
——2018上半年巨集觀經濟綜述
有一句話我經常說,現在我也不妨再說一次:經濟的本質,就是人心。人心所向,浩浩蕩蕩。違揹人心,就是逆天行事,就是違背經濟規律,最終也必然要受到規律的懲罰。
——題記
序章——薅不著的羊毛
2018年已經過半。這半年來,中國,以及全球發生無數大事,每一刻都堪稱在見證歷史。其實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中美之間爆發了全方位的外貿衝突,雙方互加關稅,鬥得不可開交。而與此同時,美國與歐洲和日本卻開始商討雙方之間零關稅零壁壘的貿易新模式,似乎中國一下子就被髮達國家給孤立了。這種局面真是前所未見。根據經濟學家們的說法,這意味著美國要薅中國的羊毛了。關於美國這個薅羊毛的事,我們必須要認真的回顧歷史,我們一定要看明白:美國所謂的薅羊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一直到二戰結束,人類世界沒有所謂薅羊毛的說法。一個國家要從另一個國家獲得經濟利益,只有兩種做法:殖民掠奪或者更加赤裸裸的戰爭掠奪。這兩種掠奪方式,都需要直接佔有它國的自然資源,壓低其資源價格,以便勝利者可以用低廉的價格享受到豐富的資源。同時,勝利者會將自己的商品在被佔領國高價傾銷,再一次掠奪被佔領國的財富。
二戰之後全球各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民族意識覺醒,想要再廉價獲得它們的資源,首先就要面對這些國家剛剛覺醒的老百姓的沖天怒火;至於高價傾銷商品,更是不用指望。既然已經是各自獨立的國家,各自都有貨幣的發行權,那麼相對美國之間,總歸有一個匯率存在。二戰剛結束時美元是與黃金掛鉤的,幣值相對恆定。而各國貨幣相對美元的匯率也是相對恆定的,這種匯率的形成有很多機制,有些是小國政府自行規定的,有些是在市場交換過程自由形成的,強勢的美國大概總是會嘗試尋求對自己最有利的匯率。但是要說全球各剛剛贏得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統統都被美國用飛機軍艦逼著制定了一個不合理的匯率,讓美國佔了大便宜,這就是扯淡了。
這是因為匯率是一把雙刃劍,一進和一出,都有個兌換過程。各國本幣相對美元的匯率貶值,美國可以在進口資源上佔便宜,但是在出口商品時就要吃虧。但凡有匯率這個因素存在,美國就不可能同時在進口和出口這兩方面同時佔便宜。考慮到二戰後全球市場逐漸形成,美國干預某一國的匯率更加沒有必要。比如美國強行逼著阿根廷比索貶值,有意義嗎?這種風騷的操作之後,美國從阿根廷進口木材可能確實划算了,但是美國產的高階電腦,阿根廷人也買不起了,他們會轉身來買中國產的便宜電腦。這麼一來二去,整盤貿易帳說不定還是虧的,甚至可能虧得很慘。所以二戰之後反殖民運動一興起,直接掠奪模式就不存在了
歷史繼續往下走,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元的幣值開始進入浮動時代,不再具有一個相對恆定的幣值。各國貨幣相對美元的匯率因此同樣進入浮動時代,時不時就大漲大跌一把。當然了,由於沒有其它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家信用比美國強,因此也沒有美元更好的世界貨幣。所以美元即便不再掛鉤黃金,也不再保持相對恆定的幣值,但是依然是最強的世界貨幣,具有最強的貨幣信用,也是各國作為外匯儲備的首選貨幣。
幣值浮動時代,聲稱美國政府能通過控制相對之間的匯率漲跌獲益,那更加不靠譜。沒有任何一種數學模型能夠計算出在各自匯率相對自由浮動的情況下,到底哪種操作策略能夠獲利。有時候美元很強悍,相對於其它所有國家都升值,也就是美元指數持續提升,這意味著美國能夠在進口時佔到便宜,但相對應的就是犧牲出口,各出口企業都要因此哭爹叫娘。如此利弊綜合的結果非常複雜,一定不可能讓美國人獲得普遍性的獲益,甚至一個相對多數的獲利方都找不出來。經濟學界口口聲聲聲美國人能夠通過控制美元幣值薅全球的羊毛,這純屬無知臆想。
這麼說吧,無論美國政府怎麼想,怎麼用飛機戰艦逼迫其它國家調整對美匯率,匯率總歸是一把雙刃劍。就拿我們長期拿來說事的廣場協議來說,日元相對美元大幅升值,日本對美出口固然因此受到負面影響,而美國對日出口則會相對受益,但是反過來,日本從美國乃至從全世界進口就要受益,反正日本是糧食和石油鋼材等大宗商品的純進口國,這種升值事實上對當時的日本來說,還真談不上有多少壞處。再綜合日本當時強烈的對外投資慾望來看,日元升值也可以讓它在對外投資中佔便宜。這麼一綜合,二比一,日本恨不得在廣場協議中屬於純粹的獲利方,所以它對廣場協議持絕對歡迎的態度,而美國從中佔了多少便宜,還真談不上。1985年在里根政府的堅持之下,美日德法英
下一章,老蠻我將會向各位詳細闡述這個奇妙的因素。唯有真正理解了從1985年到1992年這七年間的歷史,我們才能回過頭來,真正理解現在中美貿易衝突的本質。
上篇——里根之後,天下無神
1981年裡根正式就任美國總統。當時美國的經濟情況非常慘淡,1980年通脹率達到13.6%,而失業率高達8.5%,顯著超出7%的國際失業率警戒線,這已經是典型的經濟滯漲情況了。為了遏制通脹,美聯儲按照傳統的治理思路,不停的提升聯邦基金利率,1980年底的利率高達18.9%。就這種情況,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爆發,美國經濟已經瀕臨癱瘓了。想想本來就失業率高企,老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熱,物價飆漲,連飯都要吃不起了,而同時你的基準利率居然接近20%,幹啥產業能掙到這麼高利潤?這不是瞎扯嗎?
作為美國曆史上在經濟管理領域成就最突出的總統,里根上任之後獨闢蹊徑,堅決實施貨幣寬鬆政策,堅定不移的引導美聯儲降息,1981年底聯邦基金利率就降到了12.4%,1982年底降到8.5%,此後就維持在這個水平線附近,到1985年底,也就是廣場協議簽訂之後為8.3%。利率下降之後社會資金氾濫,如果湧入消費領域,必然引發更加慘烈的通脹。要預防這一點,就必須給資金以出路,也就是給它們一條切實可行的投資路徑。
(年輕的里根夫婦)
里根的辦法是沒有產業就創造產業,於是“星球大戰計劃”(這個計劃的英文名真的叫Star Wars Program)橫空出世。里根鼓勵美國與蘇聯開展軍備競爭,乃至向太空競爭。這個計劃的雛形開始於1983年,1984年全面實施,整個計劃的支出預算高達1萬億美元。計劃的內容非常扯淡:構建從外太空到覆蓋全球每一寸土地的攻擊和防禦體系,武器系統非常全面,包括導彈、鐳射和電磁波等等。美國政府因此每年要花掉上千億美元的預算,向各種各樣的企業釋出千奇百怪的產品訂單,乃至直接資助企業的科學研究。至於軍方在星球大戰計劃中所取得的技術成果,只要可以民用,都一律低價乃至免費供各路公司隨意呼叫。在當年來說,千億級的預算當然是一筆驚人龐大的開支。美國政府手裡也沒錢,於是就發行國債,賣給美聯儲和全世界。自此一條新的貨幣發行路徑被髮明瞭出來:以債為錨,發行貨幣。要知道1970年代之前所有的貨幣發行都是要跟黃金掛鉤的,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全球經濟學界都處於懵逼狀態,不知道到底應該怎麼發行貨幣。現在里根拋開此前所有的經濟學定義,以債為錨發行美元,這就算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在資料上,1981年裡根剛上任時,美國國債積累起來的餘額規模僅為9979億美元,1983年星球大戰計劃實施前夕為1.38萬億美元,到1989年裡根離任時增加到了2.86萬億美元。美國政府可以通過發債融資,對稅收的依賴下降,於是里根開啟連續的減稅計劃,到1986年,也就是廣場協議簽訂後的第二年,美國個人所得稅從此前最高的70%下降到28%,企業所得稅則從46%下降到了33%。
當然了,星球大戰計劃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帶來了全新的以債為錨的貨幣發行方式,以及減稅,雖然這已經是劃時代的意義了,更關鍵的是:它帶來了一次新的技術革命:資訊時代就此到來!
各位必須知道的是,1980年代之前,日本的產業經濟發展勢頭根本就不可遏制,在各項傳統制造業領域,日本依靠“通產省”的統一領導,取得了美國企業無法對抗的競爭優勢。日本通產省類似於我國的發改委,二戰之後,它統籌資金,統一從歐美各國購買各種先進的專利技術,分配給國內最合適的財閥集團,並規劃和引導各種產業的發展方向。這在本質上其實是一種資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初期,總是能取得更加強大的產業競爭力。到1970年代之後,日本在家電和汽車領域已經後來居上,將美國企業打得落花流水。不僅如此,即便是在晶片領域,日本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1980年代初期,儲存器的市場被日本全面佔領,以英特爾為代表的美方被迫退出。每失去一個行業,就意味著成千上萬的美國工人失業。而失業,就是美國經濟陷入滯漲狀態的根本原因。
然而里根上任之後,竟然就神奇的遏制了日本的產業擴張步伐。在星球大戰計劃的資助之下,英特爾公司財大氣粗,不再計較一時一地的商業得失,而是著手開始另一個方向的晶片研究:CPU,也就是中央處理器。到1985年,可以隨便呼叫軍方專利技術庫的英特爾公司,終於推出了劃時代的80386晶片,再之後,美國就始終站在了CPU產業的最頂端,再也沒有給日本或其它國家以超越的機會。386在提升電腦的運算速度的同時大大的降低了生產成本,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只能在大型企業才能小範圍使用的電腦開始降價,體積開始縮小,維護難度下降,並因此逐漸普及到千家萬戶。而作為中國人來說,最早接觸個人電腦的,無疑都是從386開始,從這個意義上看,今天我國40-50歲這一代人,真是很有必要向發起星球大戰計劃的里根總統說一聲“謝謝”。
再到1989年,英特爾的486處理器問世,個人電腦價格再降一級,功能還足夠強大,足以讓有志之士在家裡研究軟硬體技術並進行效能測試。並且,在星球大戰計劃的支援之下,隨便找個藉口,比如該資訊科技有利於導彈彈道分析,就能拿到高額的政府資助,而且政府還不會限制該技術的商業用途,於是資訊科技開始了大爆炸,資訊時代就此來臨。英特爾公司在486處理器之後,就成為了引領了資訊時代的帝王,技術進步就沒有停止過。1989年裡根總統任職期滿後,他的副總統老布什競選成功。老布什在任職期間延續了里根總統的政策,依然執行星球大戰計劃。一直到1993年,老布什競選連任失敗,克林頓走馬上任,停止星球大戰計劃。然而在此期間,美國的資訊科技已經發展到了無可匹敵的高度,其它國家根本就是望塵莫及。
1993年英特爾在486的基礎上研發出第一代奔騰處理器。一開始的奔騰處理器還缺乏足夠強大的作業系統與之相匹配,原始的DOS系統在奔騰處理器的強大資料運算能力之下就如同老掉牙的算盤一般幼稚可笑,因此奔騰處理器的銷售在早期竟然遇到了困境。一直到1995年,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推出了win95系統。強大的奔騰處理器匹配上windows系統,就如同王與後相遇,誕生了無數的子系統,無數的資訊科技企業在這套系統之下創業成功,並向美國提供了數以千萬計的就業機會。英特爾的王者地位一直延續到2010年代,此後蘋果公司異軍突起,憑藉智慧手機搶走了個人電腦的風頭,成為了資訊時代的第二任帝王。然而這種王位傳遞,依然是發生在美國內部,美國之外的企業只能看著美國興旺發達的資訊產業流口水。
到這裡,我們必須說回廣場協議了。1985年,在里根總統的堅持之下,美與日德英法四國簽訂了廣場協議,約定這四國的匯率相對美元升值。就在協議簽訂的當年,美元兌日元匯率就從1比240貶值到1比120。這份協議在當時並沒有發生什麼了不得的作用。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的當年,美國的失業率為7%,剛好踩在警戒線上,到1989年裡根總統離職的當年,美國失業率下降到5.4%,這是由於星球大戰計劃帶來的新增就業。而在日本這邊,日本人民集體高高興興的,根本就沒把廣場協議當回事。1985年日本的失業率只有2.6%,到1989年甚至下降到了2.1%。這還真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要說廣場協議薅了日本人的羊毛,至少在這五年裡,根本沒有任何資料予以支撐。
1990年之後,伴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資訊時代的到來,日本原本相對美國強大無匹的產業經濟逐漸表現出頹勢。資訊產業發展成所有行業的上游,再不可一世的日本汽車商也得使用英特爾+WIN的電腦系統,並且這個產業還無法山寨,美國人吸取此前輕易就被日本政府買走專利的教訓,給資訊科技轉讓設定了非常嚴格的法律壁壘,“專利壁壘”這個詞事實上就是資訊科技壁壘。
資訊產業的發展相當於在上游截斷了日本人的現金流,暴利的日本製造業突然之間就陷入被美國人分走一杯羹的窘迫境地。體現在GDP增幅資料上,整個1980年代日本的GDP增幅都維持在4-5%之間,增幅非常穩定,1990年依然維持4.89%。然而此後面臨著美國資訊產業的入侵,日本的GDP增幅迅速下降,到1993年下降到-0.53%,此後就長年掙扎到正負1%的區間內。而與此同時,日本的另一項硬傷也發作了出來:地產泡沫破滅了。
話說日本的地產泡沫的始末,跟我大中國現在的情況簡直是一模一樣。廣場協議簽訂後,日本政府一邊手動拉昇日元匯率。另一邊,則莫名其妙的開始降息,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連續五次降低利率,把基準利率從5%降低到2.5%。然而這個時候驕傲的日本金融界已經找不到新的實業投資方向了。對美國政府當時通過“星球大戰計劃”極力扶持的資訊產業,日本人也沒啥投資興趣,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英特爾手裡的CPU技術才代表了全社會產業經濟的未來方向。新增資金沒有了去向,於是就投資房地產。1987年後,日本各大企業紛紛在東京都市圈內開建總部大廈,一棟比一棟建得高,而普通國民受此影響,紛紛開始買房。日本的房價因此開始迅速攀高,東京的房價每年要翻一番,其它中小城市每兩年翻一番。急劇上漲的房價加劇了投機風氣的形成,於是更多的資金湧入地產領域。到1990年的時候,東京的房價達到12萬人民幣/平米,相當於當時東京白領家庭平均收入的40倍。
好吧,到了這個時候,房地產已經割完了日本的全部韭菜,接下來就只能是調頭往下。如果只是這樣,日本如果還能維持產業領域的優勢地位的話,那無非也就是房價停止上漲而已,老百姓還有工作,還有升職加薪的機會,貸款總是還得起的,不至於由於失業潮的湧來,誘發房產的拋售潮,並因此擊碎地產泡沫。
然而,正如我們前面詳細闡述過的,美國一手引領的資訊科技革命時代到來了,日本的產業競爭優勢完全消失,所有的日本企業都變成了美國的下游企業,被迫要讓渡利潤,這當然要帶來失業率的提升。1990年之後日本的失業率逐年上升,1995年上升到3.2%,2000年上升到4.7%,2003年達到峰值的5.3%。日本房價於是從1991年開始調頭下跌,僅僅到1994年,東京的房價較高峰時期已經直接腰斬,跌到6萬人民幣/平米左右,而中小型城市的房價普遍下跌3成。此後整個日本的房價就喪失了增長性,一直到今時今日,東京中心區的房價依然維持在6萬人民幣左右。如果考慮1994年至今的貨幣通脹率,這事實上相當於又腰斬了一次,或許還不止一次。在這裡順帶說一下,英國那邊同樣受美國新興的資訊產業的衝擊,失業率在1990年之後同樣表現出上升趨勢,1990年為7.1%,到1993年上升到10QQ.4%的峰值。不過英國沒有房價泡沫,1993年之後英國就基本消化完畢了資訊產業的衝擊,此後英國的失業率又開始逐年下降,1997年就下降到6.9%,2000年下降到5.4%。
這麼總結起來看,所謂廣場協議薅了日本的羊毛,只不過是日本自己作死罷了。協議的另外三個簽約國英德法固然沒有搶到資訊產業的蛋糕,但是也沒有吹出房地產的泡沫,所以廣場協議簽訂之後,英德法經濟也還能大致維持平穩。如果一定要說存在薅羊毛現象的話,那隻能這麼說:美國新興的資訊產業,薅了日本房地產泡沫的羊毛。
以星球大戰計劃促進資訊產業發展的美國,最終擊敗了吹起地產泡沫的日本。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唯有真正的產業經濟的興盛,才能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中,獲得真正的競爭優勢,並真正擊潰對手,這才是1980-90年代美日經濟消長,留給我們的真正教訓。至於所謂的廣場協議,所謂的匯率升跌,在國與國的巨集觀博弈層面,根本就沒有意義。里根能夠封神的理由,並不是因為所謂的廣場協議,一方面因為他一手創造了以債為錨的貨幣發行方式,更重要的是,他開創了全新的資訊時代。
里根之後,天下無神。人類世界再也沒人能夠在貨幣領域和產業領域創造出如此神蹟,在面對經濟危機的威脅時,除了驚慌失措的開動印鈔機之外,再也想不出其它辦法。自里根之後,人類世界出現了一個奇怪的規律:逢八必亂。98年亞洲金融風暴,08年全球金融海嘯,而現在的2018年,又會發生什麼呢?在所謂逢八必亂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經濟規律?請期待中篇:逢八必亂。
中篇:逢八必亂
里根之後,老布什總統繼續里根的政策,推進資訊產業發展,全球到90年代初期進入了全新的資訊時代,個人電腦得到了普及,並應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辦公室人手一臺電腦成為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工作標配,當然,我大中國在這方面要稍微遲一點,要到2005年前後才能普遍實現電腦化辦公。在這裡順帶說一下,老蠻我在本世紀初剛入行的時候,遇到計算一塊地形複雜的土地面積的事,使用的方法還是在圖紙上畫無數個三角形,然後累加三角形面積。一直到2010年,我大中國依然有一大批建築設計師,習慣親手在燈光臺上用直尺畫圖。整體來說,我大中國的資訊建設,在起步時期就比美國晚了足足十五年。
言歸正傳,在個人電腦得到普及之後,企業的運營效率總歸要得到提升的。所以歐洲方面很快就消化了美國新興的資訊產業的衝擊,開始進入經濟上升通道。至於日本方面,則由於搞出了地產泡沫,在地產泡沫被資訊產業捅破之後陷入長期的蕭條,這算是自作孽,也不值得同情。
1993年克林頓就任美國總統,上任之後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啟動“資訊高速公路”計劃,這被視為資訊產業的一個全新的分支:網際網路產業正式啟動的標誌。該計劃總投資約4000億美元,計劃將資訊光纜鋪設到每個美國家庭。美國自此在網際網路硬體建設領域取得了長期的優勢地位。在今天看來網際網路建設是理所當然的事,通光纜已經是今時今日普通住宅的標配,然而在當時來說,“資訊高速公路計劃”具有跨時代的偉大意義。想想吧,在政府的主持之下完成大大小小的資訊基站和網路鋪設,實現人人互聯,每個人都是資訊釋出的主體,這反過來又能顛覆政府或強勢媒體的資訊壟斷地位。在商家而言,就能通過網際網路直接面對千萬客戶,直接收集客戶資料,瞭解客戶喜好並實現直接銷售。這前景真是想一想都美好,歐美金融界對接下來的“網際網路時代”充滿了期待。既然資訊網路的硬體投入由美國政府負責,那金融界就來投網站吧。在當時來說,真是隨便註冊個網站,賣賣概念,比如交友,比如搜尋,比如二手貨交易平臺之類,都能拉到無盡的投資,網站估值動輒以百億計。這期間的典型案例就是雅虎網站(YAHOO),從搜尋到電子郵件到新聞,算是將網際網路網站的所有概念都包了進來,實在是資金拿來炒作的最好素材。雅虎於1996年上市,上市當年的市值僅5億美元,到2000年初的時候劇烈膨脹到2154億美元的峰值。想想看,當時的歐美資金炒作網際網路概念,到了多麼瘋狂的程度。這裡順帶說一下,2017年雅虎以不到50億美元將自己給賣了,算是網際網路泡沫史的最後印記。
就在歐美金融界從全球抽調資金去炒網際網路概念,弄出來一個“網際網路泡沫”的同時,卻引發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後果: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發作。
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在里根的治理下解決了國內的經濟滯漲問題之後,轉而開始擴張其在亞洲的影響力,逐步加大對亞洲各國的投資,由此帶動起歐洲各國向亞洲各國投資並轉移基礎製造業。在這個過程中,亞洲各國和地區逐漸發生分化:新加坡、臺灣和韓國逐漸建立起完備的鍊鋼造船等重工業體系,並由此開始發展其自己的優勢產業。新加坡走上了煉油和精細化工之路,臺灣和韓國同時選擇了電子作為發展方向。而香港則在此過程中一步步放棄了製造業,將其原本強大的紡織化工電子等產業遷移到大陸,自己專心的發展金融和地產。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則壓根沒有發展起完備的製造業體系,它們幹了點來料加工和裝配之類的簡單工業就志得意滿,轉身就引導歐美資金進入到房地產領域,在首都等地大建高樓,吹起了一波房價泡沫。
話說人類世界的天性就是不把歷史教訓當教訓,一再跳進同一個坑裡。明明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在1990年就已經爆了,但是東南亞四國和香港依然義無反顧的跳進同一個坑裡。1985年到1990年期間,這些地區的房價還算是溫和上漲,年均漲幅約15%左右,然而在日本的地產泡沫破滅之後,東南亞四國和香港居然就敢膨脹起來了,1990年之後,房價泡沫迅速放大,房價每年都翻一番。1990年代初期的時候香港中心區房價每平米約折1萬塊人民幣,泰國曼谷中心區公寓房價約5000元。到1996年金融風暴前夕,香港房價漲到約8萬,曼谷公寓房價漲到約3萬。在當時,香港近5成的銀行貸款投給了房地產,而泰國甚至達成了7成。房地產成為了這些地區經濟的絕對支撐,一旦資金從地產領域撤出,就必然導致泡沫破滅,並帶來殘酷的連鎖反應。
(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儀式)
前面已經講了,1995年之後美國開始掀起了網際網路投資熱潮,以雅虎為代表的各種網站吸引了歐美資金的瘋狂追捧,各路財團紛紛從世界各地抽調資金去炒網際網路股票。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美資金開始紛紛出售自己位於東南亞地區的房產,結利退出。泰國首當其衝,成為了第一個受害者。這是由於泰國的公寓市場體系在管理上本來就非常特殊,由於禁止外國客戶購買獨立式房屋,因此它的公寓事實上就是面對外國投資者的,有很多都是由歐美財團直接整棟購買的。現在外國投資者紛紛賣樓退出,本地居民根本承受不起如此高昂的房價,這就意味著找不到新韭菜了,於是房價暴跌。曼谷的房價在1997年當年就遭遇腰斬,到2000年整體跌去了8成。房價的劇烈下跌引發外國投資者的奪路而逃,泰國的外匯儲備劇烈下降。同時由於大量的購房者拒絕再繳付按揭款,銀行的壞賬率暴增,對於近7成的貸款都是地產貸款的泰國銀行業來說,這就是噩夢。到1997年7月2日,也就是香港迴歸大陸的第二天,無從履行外匯兌換義務的泰國政府被迫放棄從1984年的開始實施的盯住美元的聯絡匯率制度,實施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就爆貶30%,此後的一年內又貶值了30%。
1997年7月2日由此成為亞洲金融風暴的起始日,歐美投資者啟動了避險模式,紛紛加速撤出自己在東南亞國家的地產投資,轉而投入到一眼看上去就前途無限的網際網路領域。東南亞各國房價因此一路下跌,危機由此從泰國逐步蔓延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這些國家的危機模式與泰國一模一樣:外資撤出引發房價下跌,並導致銀行壞賬高企,金融系統癱瘓,反過來這又會刺激外資加速出逃,並進而導致匯率爆貶。
到1997年10月份,危機終於蔓延到了香港。這個時候的香港跟東南亞四國簡直是一模一樣:整個地區陷入了產業空心化的境地,除了純粹的地產泡沫之外毫無實業可言。看著周邊各國的地產泡沫一個接一個的破滅,香港市民驚慌失措,紛紛的賣出房產換成美元避險,於是一邊是房價劇烈下跌,一邊是港幣的聯絡匯率體系岌岌可危。不過香港的情況跟東南亞四國不一樣。東南亞四國的地產市場有大量的歐美資金參與,而香港的地產市場是靠的是本土資金以及小部分的大陸紅色資本,它們並沒有出逃的需求。香港的問題在於居民的信心崩塌帶來的擠兌問題,只要信心能夠恢復,資產拋售潮能夠停下來,香港居民不再主動兌換美元避險,香港的聯絡匯率制度就能守住,就不會發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到1998年8月份,香港樓市已經腰斬,恆生指數從一年前的14000點跌到了7000點,同樣也是腰斬,在匯市,香港政府為了捍衛聯絡匯率制度應對香港市民的擠兌而焦頭爛額,一千億美元出頭的外匯儲備,一年下來已經花了兩百多億,然而在香港市民前赴後繼的擠兌就跟無底洞似的,市民信心如果無法恢復,多少外匯儲備都會耗盡。到這個時候大陸政府終於明確表態,宣佈大陸的全部外匯儲備都將作為香港金融市場的堅強後盾。香港政府有了底氣,於是高調出手,大量購入股票救市。大陸的明確表態乃是挽回香港市民信心的關鍵因素,市民不再擠兌政府,香港金融市場就沒有了壓力,恆生指數開始回升。索羅斯的量子基金本來正在押注港幣撲街,看到這種情況,於是順勢退出。
說到這裡,老蠻我必須強調的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形成乃至發展,與索羅斯可以說是毫無關係。亞洲金融風暴的起因在於東南亞各國不搞實業,引導外資進入地產領域,吹起了巨大的房價泡沫。在外資撤離房價泡沫破滅時,東南亞各國又毫無辦法,想要封堵外資撤離,在自由金融體制下根本就做不到,最終引發慘烈的銀行壞賬和匯率暴跌,金融市場一片狼藉。索羅斯只不過提前看到東南亞各國外資撤離的趨勢,趁勢在匯市下了幾筆空單而已。量子基金在巔峰時期也就是區區60億美元的規模,根本無從主動誘發任何國家或國際金融中心級的金融危機。索羅斯無非就是押注危機的時機押對了而已,操作手法就是在危機發作前押幾把匯市的空單,趁機掙點小錢。而在當時的國際金融市場,最大的贏利點還是在美國網際網路投資領域,除了索羅斯,各大國際主流金融機構壓根就沒看上在亞洲地區下空單的所謂盈利機會。
在這場亞洲金融風暴中,吹起了樓市泡沫的香港和東南亞四國遭受了重創,房價暴跌,銀行業鉅虧,匯率劇烈貶值。所謂房地產可以在貨幣貶值時起到保值作用的說法,根本就是一個笑話。這5個國家和地區的房價一直要跌到2005年左右,較1996年的峰值時期普遍跌去了七成以上,才算是勉強止住了跌勢。而專心於實業的韓國臺灣和新加坡,則幾乎沒有遭遇風暴的洗禮,期間這三個國家和地區的股市和匯率稍微波動了幾下,政府出面干預了一把,很快就穩定了人心和市場。這樣看來,實業,乃是對抗金融危機的終極王道,這算是這場危機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教益。
98年亞洲金融風暴並不是故事的終結,歐美的資金從東南亞各國的地產領域撤出,固然捅破了它們的房價泡沫,然而這些資金紛紛聚集到美國的網際網路領域,卻引發了另一個泡沫:著名的納斯達克泡沫!
當時美國的網際網路企業主要是在“納斯達克”上市,納斯達克指數因此被稱為科技指數。1996年美國網際網路投資風潮剛剛開始興起的時候,納斯達克指數只有1000點出頭,到2000年3月最狂熱的時候,納斯達克指數達到了階段性高點5100點,四年時間指數漲了足足5倍。到這個時候,人們逐漸清醒過來,發現所謂的網際網路也不過如此而已。網路對經濟效率的提升是有極限的,人與人之間的資訊交流也是有邊界的,指望網際網路絡徹底改變經濟發展格局,根本就是白日做夢。於是各路資金開始結利退出,但是人們很快發現,這個總市值已經達到6.7萬億美元的市場,根本就已經沒有其它資金可以前來接盤了。於是泡沫當場破滅,到2001年3月份,短短一年時間,納斯達克指數跌到2000點以下,總市值暴跌到2.7萬億,4萬億美元的紙面財富,就此煙消雲散。一直到這個時候,98年金融風暴,才算是畫上了句號。
(納斯達克泡沫破滅時期的美國證券交易所)
今天我們回頭來看,98年金融風暴從來沒有在國際經濟學界得到過認真的梳理。大家津津樂道的,無非是規模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索羅斯量子基金掙了多少不義之財,以及東南亞各國的開放金融模式未能阻止外資撤離。至於最關鍵的問題:棄實就虛,放棄製造業而鼓吹房價和網際網路,先後弄出了房價泡沫和網際網路泡沫,造成東南亞各國經濟大動盪之餘,最終歐美各國也沒落到啥好處,在網際網路泡沫上嚥下了苦果。要知道,里根當年發明“以債為錨”的印錢方式,骨子裡是要以星球大戰計劃推進實業發展,並將人類帶入了了全新的資訊時代。現在各國政府和各路財團只記住了借債印錢的便利,但卻忘記了推進實業的根本,這種根子上的毛病沒解決,危機必定會再次發作。
網際網路泡沫的鍋得由2001年1月離職的克林頓總統來背,而新上任的小布什總統,拿著輕易就借債印出來的錢,突然就陷入了無所事事的境地。傳統的資訊產業每隔兩年就全面更新一次CPU和系統,按部就班規規矩矩,也不再需要加大投資;網際網路這個大泡沫看著就沒譜,各大財團避之唯恐不及;至於其它領域的新興產業,根本就沒有影子。反恐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也花不了多少錢。小布什閒著沒事,於是放縱華爾街去房地產領域吹泡沫,到2007年,終於搞出了震驚世界的次貸危機。
當時的美國已經把借債印錢這一套玩得爐火純青,金融體系流動性氾濫,但是可以花錢的領域實在是太少了。為了找到新的借債人,美國金融界發明了所謂的“次級貸款”,也就是給付不起首付的窮人提供全額購房貸款,鼓勵窮人買房。在次級貸的推動下,從2001年到2007年,美國房價迎來了一波劇烈上漲,整體漲幅達到70%。好吧,從第一章開始,我們已經反覆閱讀到了一個終極定律:所有吹起房價泡沫的國家都沒有好下場。即便是美國這樣的全球經濟第一強國,也逃不過規律的作用。
更加作死的是:美國金融界有著發達的金融產品體系,它們將所謂的次級貸款打包,弄成無數層的金融產品,拿出去加槓桿賣給整個歐美日韓的金融機構,大家一起來分擔借錢給窮人買房的風險。而一旦美國窮人還不起錢,這就意味著整個歐美的金融體系都要遭遇慘烈的衝擊。
到2007年3月的頂峰時期,美國次貸餘額達到1.3萬億美元,並且由於層層轉手,層層加槓桿,參與到這場地產泡沫的資金超過10萬億美元。然而窮人總歸是還不起錢的,大規模的斷供潮就此出現,到4月份美國第二大次級貸款抵押機構“新世紀金融”就宣佈破產,危機就此爆發,並迅速向整個歐美日韓金融界擴散,8月份德國工業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相繼宣佈遭遇鉅額虧損,接下來就是集體比慘時間,各發達國家金融機構輪流釋出重大虧損訊息,時不時就有一家老牌金融企業宣告破產,全球金融市場一片慘淡,現金流瀕於枯竭,並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海嘯就此成型。8月份之後,各發達國家政府眼看局面已經不可收拾,相繼宣佈救市。最典型的是美聯儲,將聯邦基準利率從危機發作前的5%一路下調,到2008年9月份降到0.15%的最低值並長期維持。然而哪怕是降息降到這樣接近零的程度,依然不足以阻止危機,於是美聯儲開始執行“量化寬鬆”策略,在金融市場上直接購買政府債券或其它由政府擔保的債券,也就是美國央行直接印錢給美國政府花,以挽救經濟。2009-12年間,美聯儲總共買進了約2.7萬億美元的債券,此後美聯儲的買債行為成為常態,每個月都要買入450美元的國債和400億美元的其它債券,一直維持到2014年底。
(2008年9月,老牌投行雷曼兄弟破產)
次貸危機發作後美國的房價持續下跌,到2010年已經整體下跌了四分之一。此後在“量化寬鬆”政策的持續刺激之下,美國經濟才算是勉強站穩了腳跟。而在中國這邊,由於當時中國並沒有太過嚴重的房價泡沫問題,中國相對獨立的金融系統也沒有涉及到次級貸產品交易之中,因此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只不過讓中國人驚嚇了一把,幾個城市的房價假裝跌了一下,很快就回升,並沒有傷筋動骨。我大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就承接了全球的基礎製造業,並由此發展出相對完備的基礎製造產業鏈,從原材料冶煉、基礎加工一直到基礎裝配,我大中國都發展出了豐富的企業叢集。這樣比較起來,新世紀的前十年,我興旺發達的中國經濟,真是要比焦頭爛額的美國經濟高出好幾個檔次。在這十年裡,我大中國國民揚眉吐氣,在金融海嘯期間甚至還財大氣粗的嘗試救助美國,顯得格外的有面子。
然而歷史的弔詭之處恰恰在於:房地產泡沫的坑永遠都在那裡,每隔10年都會有一個新的全球主要經濟體興高采烈的主動跳進去。1980年代是日本,1990年代的時候是香港+東南亞,2000年之後是美國,到了2010年之後,終於輪到了中國。
在美國那邊,2010年之後整個國家的風氣為之一變,金融機構受到了日益嚴格的監管,不允許再將資金毫無節制的投入地產或其它泡沫領域。如果只是這樣也就算了,2010年6月,蘋果公司的喬布斯老爺釋出了劃時代的蘋果4代手機,就此掀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資訊時代的全新革命: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就此到來!
(震撼人心的蘋果4釋出會)
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之後,網際網路這個東西與普通人類的日常生活一直若即若離,遠沒有達到滲透到日常起居的程度。使用電腦上網,無論是桌上型電腦還是輕便的手提電腦,總歸是有著天然的隔離感。然而天才的喬布斯將手機智慧化,與網際網路捆綁起來,自此實現了網際網路與人類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隨時隨地開啟手機就能上網,拍照發推特,在朋友圈裡相互點贊,分享自己每時每刻的生活,吃飯之前先用手機轟炸一輪,成為了新時代人類的典型生活方式。中國的年輕人雖然發不了推特,但是微博微信之類的用起來一樣順手得很,蘋果手機在中國的普及程度甚至比美國還高。移動網際網路終於算是給整個資訊行業找到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方向,各種隨身智慧裝置蓬勃發展起來,美國經濟就此重獲新生。然而奧巴馬總統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啟動基礎製造業重回美國的計劃,並突破其國內莫名其妙的環保限制,大量開採美國豐富的石油氣資源,將美國從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變成了一個純粹的石油出口國。如此雙管齊下的結果,2009年1月奧巴馬剛上任時美國失業率高達10%,到2017年1月奧巴馬離任時,美國的失業率已經下降到4.7%。這真是一個耀眼的成績。
然而,在中國這邊,2010年之後,我們一步步的掉進了地產泡沫的坑裡。到2018年,地產泡沫已經膨脹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到了現在這一刻,防範金融風險,已經提升到了國家最高等級戰略的程度。雪上加霜的是,美國的川普總統已經發起了與我國之間的最廣泛的貿易戰,雙方互加關稅,毫不退讓。然而,這場貿易戰的實質,其實是一場關於人心的決戰。人心的向背,將決定這場貿易戰的最終勝負。請期待下篇:決戰人心。
下篇——決戰人心
首先我們要建立起一個基本概念:我大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到底已經膨脹到了什麼地步;城鎮居民在購房上的投入,已經佔到其收入的多大比例。唯有深刻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我大中國在貿易戰的威脅之下,經濟局勢到底有多險惡。注意,你們接下來將要經受一場資料浪潮的衝擊,不過你們無須認真的閱讀下列資料表中的每一個的資料,我將會對錶格中的資料規律予以詳盡說明。
首先要放上來的,是1990年至2018年6月的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收支資料表。這份表格不僅是列舉我國國民的歷年收支情況,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扣減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料:人均收支結餘。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料。由於人均消費性支出收據僅包含居民為了生存必須的衣食住行醫教育(這裡的“住”指的是居住直接居住,比如物業水電支出或租房支出,不包含購房按揭類支出)的支出,不包含奢侈型消費和購房支出,因此所有這類高階消費,都指著人均收支結餘了。
上述表格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料特徵:1998年-2001年間,中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增幅都很低,這是由於當時效率低下的國營經濟遭遇重大困難,被迫啟動千萬工人大下崗,居民的收入和消費能力因此喪失增長性。此後中國加入WTO,融入國際經濟大舞臺,承接了全球的基礎製造業轉移,發展成全球最大的基礎工業品基地,因此城鎮居民的收入和消費能力與日俱增,年增幅基本上都維持在10%以上。然而2013年之後風雲突變,城鎮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支出增幅都呈現下降趨勢,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增幅僅5.9%,2018年上半年也只有6.8%(12745/11931),這當然意味著消費降級。
接下來,我們直接來看1998年我國開啟商品房地產改革至今的巨集觀房地產市場資料。我在下表中做了一個簡單的資料模型:我假設所有的商品房均為三成首付,20年等額還本,購房利率統一設定為6%,由此推算每年的城鎮居民購房總支出。注意兩點,第一,這裡的統計口徑為完成了房管局登記備案的商品房銷售資料,事實上從2017年開始,大量的已售商品房由於限籤因素,無法完成備案,但城鎮居民已經事實上支付了首付。因此2017年及2018年的資料存在一定的低估。第二,我這裡直接使用的“商品房”而不是“商品住宅”的資料,這是因為住宅銷售額佔商品房總銷售額的比值超過85%,且剩下的用於銷售的物業形態中,商鋪的買家主要是居民個人,寫字樓的買家也有相當大比例的居民個人,整體而言,超過9成的商品房賣給了城鎮居民個人,以公司名義購買的物業比例極小。
按慣例,對上述購房總支出做一個簡單的驗算:1998年至2018年6月的商品房銷售額合計91.54萬億,居民還本額合計43.69萬億,兩者扣減,就能得出城鎮居民的購房總負債規模:91.54-43.69=47.85萬億。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資料,截至2018年6月底,城鎮居民總貸款餘額為44.13萬億,這些貸款基本上都是購房類貸款,消費類貸款規模極小。此外,根據建設部資料,截至2017年底的住房公積金貸款餘額為4.51萬億,考慮到近5年來住房公積金貸款餘額規模的年增額約5-7千億,估算今年6月底的資料為4.8萬億,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資料出入,如此合計,居民總貸款餘額為44.13+4.8=48.93萬億。這個資料與前述表格中的推算資料之間的差異僅2.2%,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兩個資料相互印證,說明前述表格中的計算方式是成立的,是符合現實情況的。
以上述居民購房支出表中的年度支出資料,去除以居民歷年的年度收支結餘資料,我們就能計算出居民的年度購房負擔率了。這個購房負擔率一旦超過100%,就意味著居民手裡的盈餘資金全部被房地產市場吞噬了。為了買房,居民下一步就只能是壓縮必要的生存支出,形成消費降級。
計算出來的結果一點都不讓人感到意外。我大中國國民的年度購房負擔率水平,在2010年達到80%,此後,在連續的房地產調控之下出現震盪,到2015年依然維持在84.5%的水平。這說明這些年的房地產調控其實起到了作用,居民的購房衝動得到了抑制。然而調控的結果是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大減,2015年的土地出讓金收入降幅高達22%,所以到2016年初我國就放棄調控,開始啟動“房地產去庫存”政策,此後居民的年度購房負擔率劇烈增長,2016年和2017年都在95%左右,到了2018年上半年,這個資料出現了暴增,達到了110.6%!居民的當年度收支結餘全部都要拿去買房,這意味著兩件事,第一,居民必須要動用他們的棺材本,也就是使用歷年積累的儲蓄來償還購房支出,這就是“六個錢包”說法的由來。2018年上半年居民80%的棺材本都已拿來購房,六個錢包已經被壓榨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僅僅兩成的棺材本,在我們這個負福利國家來說,必須拿來預防生老病死等等各種意外,是萬萬不能動用的。如果放縱房地產繼續吞噬居民的棺材本,造成居民的現金流斷裂,那是要出大問題的。第二,消費降級,已經是經濟上的必然趨勢,也一定會在社會消費品零售資料上體現出來。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社會消費品零售資料的歷史演變。
2004年-2012年,是我大中國消費市場迅速發展的時期,也就是我大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年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幅約20%,此後,伴隨著我大中國的地產泡沫日益膨脹,消費增幅逐年下降,到今年7月份已經下降到僅4.4%(21.08萬億/20.2萬億)。這裡我必須說明的是:就現在這種慘淡的增幅,還是由於城市化在繼續,每年新增的城鎮常住人口約2千萬左右,2018年上半年城鎮常住人口的人均消費性支出12745元,而同期農民的消費性支出僅5806元,城鎮人口的消費能力是農民的2.2倍,不過最近我國開始表現出逆城市化的趨勢,重點城市都在有意無意的驅使低收入人群回鄉,這意味著消費增速將會加速萎縮。我這裡給出一組代表性的銷售資料供各位參考:2018年7月份轎車銷量80.9萬輛,同比增長-3.8%,環比增長-7.0%;SUV方面,7月銷量63.9萬輛,同比增長-6.9%,環比增長-6.9%。家用汽車銷量往往被視為消費的先導資料,汽車銷售陷入萎縮,一般都是經濟蕭條的起點,整個消費市場都將陷入真正的萎縮。
然而與此同時,從2013年開始維持的物價平穩狀態開始改變,今年以來的零售物價指數開始提升,截至7月底已經達到1.7%,今年極有可能突破2%。這與上游的供給側改革帶來的原材料價格持續暴漲有關,原料價格的上漲總歸是要傳導到下游最終消費品領域的。這還真是一件可怕的事:在居民已經無力消費的同時,物價終於漲了起來,這隻意味著一件事:滯漲。
消費是經濟最核心的動力,消費增速陷入萎靡狀態,經濟增長動力就喪失了一大半。與此同時,房地產泡沫對實業的衝擊作用,也逐漸體現了出來。我們必須知道的是:房價暴漲除了吞噬居民財富壓縮消費,對實業造成間接打擊之餘,它還會推高房租,大幅提升企業的經營成本,對實業形成直接打擊,最終形成驅趕實業的惡果。這種現象,可以在下面的固定資產投資演變表中得到完整的體現。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之後,固定資產投資大增,而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的投資增幅長期超過固投總增幅,是為拉動投資的最重要的因素。然而2013年之後,伴隨著房價的持續上升,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從此前的高於20%劇烈萎縮,到2017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絕對值增速已經只剩下5.9%,乃是1999年以來的最低值。我這裡稍微說句題外話,本文中的所有增幅資料都是絕對值增速,是與去年的資料直接相除得出的資料,而我大中國統計局發明了一套只有超級賽亞人才能看懂的除法,有著神奇的資料調整因子,比如2017年統計局宣稱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7.2%,反正也沒人能看懂這到底是怎麼除出來的,所以我在這裡也不予以引用。學會自己除一下,乃是在我大中國成為知名經濟學家的不二法門,特此提醒!言歸正傳,到了2018年,投資增速繼續下滑,1-7月的投資增速已經只剩下5.5%(355798/337409)。而2013年以來固投增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投資增速的劇烈下滑,2013年為16.5%,到2017年,第二產業投資增速只剩下1.7%,2018年1-7月也只有3.9%,萎縮幅度遠大於整個固投增幅的萎縮幅度。當然,與此同時,房地產投資一直保持著相對高速的增長。從1998年啟動商品房市場化改革以來,也只有2015年全國房地產市場在持續調控之下萎縮,造成當年度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只有1.0%,但是政府馬上就受不了了,從第二年開始就啟動地產去庫存,將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拉了上來,2016年和2017年的增幅都達到7%,2018年1-7月更是達到了10.2%(65886/59761)。中國經濟棄實業而重地產泡沫的頂層政策傾向,在上述資料演變的軌跡中,清晰可見,根本就無從掩飾。
與此同時,在貿易戰的大背景下,外資投資中國的慾望當然在迅速減弱,對外貿易資料當然也越來越難看,我大中國掙外匯的能力,當然也在迅速下降。下表列出了2000年以來我國在外貿和投資領域的全部外資相關資料,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選大圖好好看看。最重要的是最右側的彙總資料,也是我大中國當年度掙到的外資總額。注意,下表中的服務貿易資料來源為外匯管理局,貨物貿易資料來源為海關,外資投資資料來源為商務部。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當年度我國吸納外資淨值為633億美元。到2015年,我國吸納外資的規模達到峰值的3957億美元,此後伴隨著美聯儲加息縮表,促使美元迴流,我國吸納外資的規模就隨之進入了下滑通道。2016年下降到2203億美元,2017年下降到1798億美元。到今年情況更加惡化,在貿易戰的現實威脅之下,今年一季度出現了負值,淨流出165億美元,截至6月底的資料也僅僅只剩下15億。這已經完全談不上外資流入了。必須注意的是,上半年為了提前應對貿易戰,有大量的貿易商提前完成了進出口貿易,這事實上極大的提高今年上半年的貨物貿易順差,下半年我國的貨物貿易順差規模必將會大幅下滑,並導致整體的吸納外資的能力進一步削弱。今年我國在吸納外資一項上出現整體上的淨流出情況,估計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這麼總結起來看,在地產泡沫的衝擊之下,我大中國的消費與投資本來就喪失了增長性,禍不單行的是,川普適時發起的貿易戰,將我國掙外匯順差的能力都剝奪了。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全部散架。在這場貿易戰面前,怎麼看,我國都已經沒有了還手之力。目前我大中國的應對措施已經漸漸明確:重啟地方政府的大基建模式,以勉力維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單單7-8月份的地方債新增發行規模就超過1萬億人民幣了,按現在的勢頭,預計後續還會有兩萬億的新增地方債規模。然而我大中國地方政府本來就債務纏身,本來就已經到了連利息都還不上的程度了,這就是去年下半年財政部和發改委聯手封堵地方基建,嚴查地鐵軌道建設的原因。現在指望地方財政突然就寬鬆起來,重新擁有借債還息的能力,根本就不現實。如果最後由中央政府兜底,以行政命令要求央行直接印錢,幫助地方政府還債,那就是事實上的QE,量化寬鬆,就我大中國的貨幣信用狀況,必定會導致一場災難。
怎麼辦?我們可以怎麼辦?難道面對美國步步緊逼的攻勢,我們只能屈辱求饒了嗎?除了自殺式的重啟借債基建模式,難道我們只能一步步的看著實業萎靡失業率暴漲匯率撲街房價暴跌嗎?我們只能看著流民四起社會動盪底層絕望的國民啟動互害模式嗎?我們真的不能做點什麼,來逆轉現在的局面嗎?
在第一章,老蠻我詳細闡述了1990年日本地產泡沫破滅的根源,在於美國資訊產業的興起,擊潰了日本看似先進的製造業;在第二章講述了1998年東南亞地產泡沫的破滅,則是源起於美國網際網路泡沫的興起,吸走的外資投機資金;至於2008年美國地產泡沫的破滅,則是由於當時美國金融界借錢給一貧如洗的窮人零首付買房,最後他們根本就還不起債導致壞賬連鎖爆發。這些因素,在今時今日的中美之間,事實上並不存在。我大中國根本就沒有零首付這一說,這麼多年來,除了極個別的地區可以通過高評高貸降低首付,整體來說三成首付制度執行的非常好。買房者也基本上都有固定收入,提供假收入證明的當然也有,畢竟也不是主流。真正可恐懼的,就是新興產業衝擊中國。
然而,某種新興的、能夠吸納全球資金積極參與的產業,還沒有誕生。新能源現在基本上都是騙局,無論是風電、新型電池乃至電動車,全都沒有啥革命性的技術突破。量子技術領域毫無進展。隨身核能源裝置至今唯有在漫威的電影裡看到鋼鐵俠在使用,真實世界的人類能夠發展出這種技術的可能性為零,甚至低於零。至於從1985年之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資訊科技,也已經發展到了瓶頸狀態,到了移動互聯之後就沒有了突破方向。所以美國固然通過加息縮表,促使美元迴流,但是迴流之後的美元其實也是無所事事,唯有炒炒美股買買美債而已。於是美股沒事就創下新高,美債利率也一直維持在低位。
為了給迴流資金找出路,美國政府的辦法是力促實體制造企業迴流。奧巴馬政府還講臉面,只是喊喊回流口號。特朗普政府已經撕破臉了,一方面啟動全面性的減稅,將企業稅率從35%大幅下降到20%;另一方面,則對那些依然將產能佈局到國外的企業口誅筆伐,特朗普甚至親自上陣,在推特上對外遷的企業破口大罵。在這樣的背景下,連蘋果公司都開始實施產業迴歸計劃,為蘋果代工的富士康也已經將部分產能搬到美國,為美國提供了數以十萬計的工作崗位。到今年8月,美國的失業率已經下降到了3.9%,算得上是美國曆史上最閃亮的失業率資料。然而特朗普政府依然不滿足。實體企業的迴流美國還沒形成規模,還只是小打小鬧。更關鍵的是:現在看起來很漂亮的失業率,是建立在史上最低的勞動力參與率(願意參加工作的成年人比例。美國的失業率計算方式為:有工作者/願意參加工作者)基礎之上的。2000-2008年的時候美國的勞動力參與率維持在66-68%之間,扣除老人以及病弱,這還算是一個正常的數值,此後這個資料就調頭往下,到2018年已經下降到了62%。這表明近10年來,雖然美國的失業率逐年下降,但是美國成年人口的工作意願不足,事實上的新增工作崗位,依然不足。
這麼看起來,中美的核心矛盾,就是實體制造業的最終歸屬。要麼就留在中國,以支撐地產泡沫之下脆弱的中國經濟;要麼就回歸美國,以提升美國的勞動參與率,在全球經濟面臨重大危機的當口,美國經濟將因此被推升到真正的盛世狀態,特朗普總統也將因此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沒有之一。
在美國那邊來說,能做的準備都已經做了:大幅減稅,石油氣資源的大規模開發,這都是為了給生產企業降成本。同時發起與中國的貿易戰,大幅提升關稅,降低在中國設廠的美資企業的利潤,逼迫其迴流。美國這段時間中期選舉,特朗普政府以及整個共和黨,都將為美國帶來了多少迴流企業創造了多少工作崗位放在競選宣傳的首位,視之為最高的政績。而在中國這邊,真正能夠挽留實體制造業的措施,一個都沒有看到!減稅?口號這幾年確實是喊得震天響,但是年年都是稅收增速大幅超過GDP增速,今年1-7月的稅收增幅高達14%。最近又玩出社保費用由稅局統一徵收的新花樣,相當於變相加稅。與此同時,我國還要以環保為名,發起一輪又一輪的企業清洗運動,直接關停民營企業,並且沒有任何申訴或者復工途徑。
我大中國國民,本來是這個世界上最吃苦耐勞,最願意掙辛苦錢的人類。即便是地產泡沫的衝擊之下,實業老闆辛苦十年,比不上一個打工仔買套房掙的錢多,但是依然有著一批數量巨大的實業老闆們,含辛茹苦兢兢業業無怨無悔的工作。對中國經濟來說,最可怕的事,並不是地產泡沫的持續膨脹,而是實業老闆們喪失信心,放棄實業。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那我們的結局,會比1990年的日本以及1998年的東南亞四國慘烈得多。
既然核心矛盾已經確定,那麼我們的應對方式,就很明確了:給製造企業定向減稅,減稅幅度至少應達到30%以上。現在我國的稅收徵繳體制已經很完善了,已經可以很容易的區分企業性質進行徵稅了。單獨對製造企業減稅,也並不會帶來整個國家財政的動盪。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製造企業的總稅負為50940億,總利潤為71921億(原諒我只能使用2016年的資料,因為2017年之後製造企業的稅負資料就不公佈了)。從這種資料來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稅收只佔當年度全國稅收總收入的39%(50940億/130354億),將工業企業稅負全面下調30%,也就是減少15282億,全國稅收降幅也只有11.7%,還遠遠達不到傷筋動骨的程度。如果想要彌補這種稅收損失,還可以給地產行業增稅,2016年中國房地產企業直接繳納的稅收總額約2.4萬億,再增加個3、5千億應該也不難。最關鍵的是,二手房交易中的居民個人所得稅,其實一直都沒有真正予以徵繳。如果這一筆稅全面開徵,取消所有的減免規定,只要是二手房交易的增值部分就必須繳納個稅,並且可以按照增值比例建立級差徵繳制度,增值50%的部分徵繳20%,增值一倍的部分徵繳50%,就這已經足以彌補全部稅收損失了,而且這種徵收手段所能產生的社會效應,也一定比目前引發巨大爭議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