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IPV6取代IPV4之路 為何道阻且長?
IPV6取代IPV4之路 為何道阻且長?
經濟學人公眾號IPV6作為IPV4的續命神術,從被提出到現今,逾26年之久。而IPV6在中國更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難出來,IPV6取代IPV4之路,為何道阻且長?
IPV4的誕生——Big bug!
IPV4的誕生,源於Internet的誕生,而Internet的誕生,主要功用則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應對軍事外患時的金鐘罩。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外患尤甚,古巴核彈危機、與前蘇聯軍事競賽、越南戰爭爆發;現代戰役上奪取先機,通訊之路不能被掐斷。而20世紀60年代美國4臺主要軍事計算機的連線方式是中央控制式,但凡中央控制系統被攻擊,其餘的軍用計算機將全部陷入癱瘓!
要攻克這一難題,保證中央控制系統在被軍事攻擊時,其餘計算機仍能正常執行,阿帕網(Internet前身)被提出。這一網路通訊手法不似中央控制式那樣簡單地把資料傳送到目的地,而是通過“包交換”的方式,由網路不同站點之間像接力賽一樣將資料傳送。在這種情形下,即使中央系統被攻擊,其餘軍事計算機因為彼此有站點互聯,仍可尋求新的通訊中心進行資訊互換。
阿帕網最初僅有4臺計算機聯入,但到1970年,聯入阿帕網的計算機已有110臺,難題產生——如何將不同型別的計算機,按照相同的方式、共同的標準來連線,確保它們之間的互通共享?
於是“網路控制協議”(TCP/IP協議)誕生了,即是IPV4誕生了,它作為通訊標準促進著世界網路的互通,但同時“Big bug”也誕生了——美國創造網際網路時,本意用在軍事用途上,在認真考慮了美國總人口數和當時的計算機數量後,感覺2的32次方,也就是40多億個IP地址足夠美國橫行世界了,但他們小看了網際網路炸裂式傳播速度,一網一IP地址,幾十年來網際網路的爆發直接讓IP地址枯竭,這也成為制約網際網路發展的最大困境。
IPV4 VS IPV6對比分析 好處多多為何難推廣
IP地址枯竭,自然要想辦法解決,於是IPV6協議挾著拯救網際網路的初衷橫空出世。IPV6協議下,地址位為128位,總地址數為340兆兆兆個,地址數多到號稱可以讓地球上的每一粒沙都能享有一個IP地址。
IPV4 PK IPV6 ,首先,在地址總數上,IPV6完勝。其次,從安全特性上看,IPV4不加密,安全隱患大,而IPV6加密,地址不容易被攻擊及追查,安全隱患小。最後,IPV4地址枯竭,為解決這一難題NAT技術出現,路由器轉播操作下直接降低了網路傳播速度,而IPV6地址足,不需要使用NAT,使得傳播速度更快,質量更好。
但遺憾的是,即使IPV6被提出多年,即使它好處多多,但它在中國的普及率僅為0.39%,尚不足1%,IPV6取代IPV4之路,為何這般艱難?
NAT技術的發明 讓推廣IPV6沒有動力
我國網際網路起步晚,所以領悟出IPV4地址不夠用這一道理也很晚,但這並不妨礙我國猛士彎道超車敢於創新——我們利用NAT技術創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私網。
私網,與公網的概念對應。以郵寄系統作比喻,假設你有一個公網IP,就相當於你在虛擬世界裡有了具體的地址,此種情境下,你可以此地址給人通訊,別人也可通過你的地址給你傳送訊息。
但私網就不一樣了,就好像你住在一個大院裡,你沒有具體的地址,所以你所有進出郵件都得由有地址的傳達室傳達,這種情境下,假如有一封郵件,需要由你本人簽收,傳達室的大爺就會說:對不起,他沒有簽收的權利,所有的郵件都得由我中轉。於是郵局人員只好作罷。
IP地址有限,私網(沒有IP地址的網點群)無法與公網IP取得聯絡,於是只好靠透明閘道器來中轉,這就是NAT技術。
NAT技術的誕生,暫時性地解決了IP地址缺失的問題,但也成為了阻擾IPV6推廣的力量,在現有NAT技術可以解決IPV4的難題下,人們沒有動力去推廣IPV6。
IPV4 to IPV6過渡非易事
現階段IP網路仍舊以IPV4為主,IPV6網路僅在小範圍內部署及運用(比如:區域性校園網,學校是不會告訴你的),從IPV4過渡到IPV6幾乎不能一氣呵成,慢慢過渡方為上選,IPV4及IPV6的共存策略和過渡技術一般有三種,如下:
1、雙棧技術
在雙棧技術下,主機或網路裝置同時支援IPV4及IPV6雙棧協議,通俗易懂講就是主機和網路裝置同時具有IPV4協議下的地址以及IPV6協議下的地址。舉個例子,路由器就是一個雙棧裝置,在預設情況下,它能支援IPV4,能夠正常轉發IPV4的報文,同時,如果也為路由器分配一個IPV6的單播地址,那麼這個路由器也就有了IPV6的資料轉發能力。在雙棧技術下,IPV4及IPV6棧道互不干擾,獨立工作。
2、隧道技術
隧道技術更多的是解決IPV6通訊難的問題,如今IPV4網路技術的主體是IPV4,零散的IPV6網路就成為了一個個零散的資訊孤島。在兩個IPV6裝置置身於IPV4網路的情境下,互聯就得依靠隧道技術。
在隧道技術下,R1和R2都是雙棧路由器,IPV4、IPV6分別由雙棧路由器兩端識別。單個雙棧路由器的存在,實現了IPV4和IPV6的互聯,而兩個路由器的存在,則打通了IPV6向IPV6的互聯隧道。
3、NAT64技術
NAT64技術實際上就是一種翻譯技術,實現的是IPV4和IPV6的協議轉換,能夠將分組在V4及V6格式之間靈活轉換。當IPV4網路的節點需要直接與IPV6網路的節點進行通訊時,預設情況下當然是行不通的,因為兩個協議棧無法相容。但是藉助一臺裝置,由該裝置來實現IPV6與IPV4的協議翻譯,互轉,那麼上述通訊需求就可以實現了。
三種轉換技術各有千秋,但是也各有缺陷。先不說雙棧技術需要IPV4和IPV6地址一一對應,應用麻煩,與此同時它無法實現IPV6之間的互聯;而隧道技術雖能夠實現IPV6的互聯,但卻有很大的安全風險,IPV6暴露在公網下,隨時有被劫持的可能,同時隧道的配置、維護也較為麻煩。
最困難的還屬NAT64技術的應用,目前整個網際網路是構建在IPV4的基礎上的,當IPV6的資料通過6to4的技術進行傳遞時,需要將IPV6裝置網端由IPV4網路切換成IPV6網路,然後讓另一端IPV4的報文,通過4to6的技術進行傳輸,這樣的操作,在4網切6網的過程,區域性暫時性的斷網是必須的,而斷網,也勢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另外,在NAT64下,協議的轉換通過手工配置靜態對映關係,從而實現IPV4網路主動發起連線訪問IPV6網路,但協議轉換過程費時費力,效率較低。
以上種種缺陷,都成為了制約IPV6推廣的阻因。
IPV6的推廣讓運營商無利可圖
首先,從虛擬網路角度來看,IPV6與IPV4的協議差別太大,又不相容,同時在網際網路中分多層,每一層中都有對應的協議和規範,作為各個層之間唯一的細腰,IP層的更換會影響很多其他的層。所以從網路升級角度看,IPV4向IPV6的轉化本身並未易事。
以上僅為技術層面的論述,從經濟層面講,我國的骨幹網不僅僅包括三大通訊巨頭的網路構建,還包括鐵路、銀行、軍隊的內部網路構建,不管是哪一種網路改造,都需要付出巨大成本。三大通訊巨頭IPV6的升級,非耗近百億而不能成,如此一筆龐大的支出,卻對應著IPV6尚無殺手級應用,盈利模式難探索的局面,資本逐利,試問在這樣無理可圖的情形下,誰會願意幹賠本買賣?
其次,從現實角度看,除了IPV6網路要升級,網路中對應的硬體裝置也需要進行升級,包括網絡卡、路由器、計算機網路等等,這又是一筆龐大的支出。另,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因素,IPV6不值錢,就在於它的IP地址多如牛毛,現階段IPV4地址缺乏,賣IP地址可多值錢啊,運營商又不傻。
眾因素制約讓IPV6舉步維艱
文中多次提及,現整個網際網路都是在4網的運作下實現,在4網下,IP地址雖不夠,但算是地址一一分配妥當,而IPV6的推廣,地址的分配又成了新的問題,地址手動分配是不可能的,自動分配監管又容易出岔子。最好的方法是,網際網路從頭來過,IPV4地址同時消失,然後靜待IPV6地址的分配,這就是難題所在了,IPV6誕生的初衷是為網際網路續命,但此種分配方式直接讓網際網路涅槃。
其次,IPV6地址多,這會誘發什麼情景呢?比如IP地址太多,你可以隨意註冊網站了,隨意釋出一張自拍,隨手一註冊,一個公網就誕生了;再有,IPV6加密,導致監管困難,你不僅註冊公網簡單,國家還難以查到你,這會給國家帶來多少安全隱患?我們國家,多災多難,現在穩定朝前最重要,這樣講,你聽懂了麼?
注:本文轉載自前瞻經濟學人微信公眾平臺;文內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