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本論第一卷筆記

資本論第一卷筆記

前言

       現代社會,無論是什麼職業,都需要懂一些金融、經濟的知識。以前的文盲是不識字的人,而現代的文盲則是不懂計算機、經濟等領域常識的人。我們不應該做書呆子或者只是專於某一領域的人,而應該全面科學地發展。現在各種“概念經濟”被媒體炒得火熱,區塊鏈方興未艾。但是我們不能做盲目的投資者,如果你對經濟領域一竅不通卻想投機取巧,那也只能是鏡花水月一般。馬克思的《資本論》對經濟學有了一個大致的概括體系,科學地闡明瞭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式,無論是對於西方的經濟理論,還是國內的市場經濟理論,都有十分重要的閱讀價值和參考價值。由於各種因素,在寒假暫時閱讀了第一卷——資本的生產過程。事實上,資本論閱讀起來還是相當吃力的,所以在閱讀過程中也是參考了許多文獻,但還是有晦澀的地方。

      第一卷主要是針對資本的生產過程,從商品、工人、剩餘價值等角度,闡明瞭社會生產與再生產,工人與資本家等多方面的關係。我們生活在一個商品社會,無論你是什麼職業,學生、農民、工人、教師、企業家……都無法擺脫商品社會的影響。事實上,公司的職員和工人本質上一樣的,資本家通過榨取下屬的剩餘價值,不斷生產與再生產,也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我們都學過歷史,很多歷史事件的成功或失敗都與社會生產力息息相關。要仔細瞭解這其中的因果關係,就需要我們對生產力、資本、階級等有一個全面而清晰的認識。事實上,資本推動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又推動資本的擴大與積累。如蒸汽機使得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爆發,所以資本得以快速發展。

第一篇 商品與貨幣

    第一章 商品

       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元素,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一切的商品都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所以說,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商品價值的衡量。事實上,資本家只關心商品的價值,但是由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載體,所以資本家還會注意到,對於使用價值大的物品,消費量高,商品的價值較容易體現。缺少任意一個因素,物品都不能成為商品。

    第二章 勞動

       商品中有價值的,是物化在其中的人類勞動。商品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量或者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社會的,必要的,平均的,所以不能以某個或某些人來衡量。

      勞動具有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舉個例子,對於布和紗,針對某一部分的使用價值進行的生產勞動,尤其是有用勞動,可以看作是一種具體的勞動。但是無論是布還是紗,都是人類勞動力有目的的耗費。從生理學角度,一切勞動都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有用勞動也可以形成商品價值。

    第三章 價值形式與交換價值

       商品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是使用物品和價值承擔者的綜合體。商品有自然形式和價值形式。從早期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經歷了三個不同階段:簡單個別的(偶然的)價值形式、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

比如,20尺布=1件上衣,這個價值形式,當一件商品處於相對價值形式時,另一件商品就處於等價形式。這時候如果僅僅是一次偶然的交換,那就是處於第一階段。一個商品的價值需要通過在交換過程中其他商品來反映。在交換時,如果一個商品的價值經常表現在許多其他商品上時,這個商品的相對價值形式就被擴大了,這就是第二階段。再後來,又出現了20尺布=40斤小麥,20尺布=2斤茶葉……每一類商品的價值都是簡單統一的,就進入了第三階段。

    第四章 貨幣形式

              貨幣是交換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其他一切商品都是貨幣的特殊等價物,貨幣是它們的一般等價物。當一種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與等價形式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成了一種貨幣商品,具有了貨幣的社會職能。特殊商品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形成了價格形式。貨幣的出現,使得商品內在的矛盾轉化為商品與貨幣的對立。一切商品只有換成了貨幣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第二篇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五章 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

  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通過自身的活動,來調整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商品生產過程就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勞動力賣者把自己的勞動表現在商品中,表現在滿足某種需要的物化過程中。

  工人將勞動力當作商品賣給資本家。資本家購買了勞動力之後,勞動就成了資本家的所有物,就不再屬於工人的所有物。

  資本家關心的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商品價值是否大於生產該商品所需價值的總和。商品的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不僅要生產價值,還要生產剩餘價值。工人將自己的勞動力物化在商品價值,在生產過程,假如10份的預付資本(包括6份勞動資料,4份工資),生產出12份的商品價值。這就產生了價值增殖。

  價值增殖過程,是生產商品一定的使用價值,並把生產資料的原有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上去;作為價值增殖過程,工人的勞動作為抽象勞動形成新的價值,其中就包括了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過程,必然是追求價值增殖過程。

    第六章 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從價值增殖的角度看,資本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兩部分。不變資本指的是為生產資料、勞動資料付出的資本。可變資本指的是支付給勞動力的資本。可變資本不僅可以在生產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生產自身的等價物,還能生成一個超過等價物的餘額,就是剩餘價值。資本家追求的就是剩餘價值。

    第七章 剩餘價值率

  剩餘價值率是勞動力受資本剝削的程度,是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程度的準確表現,是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例,也是剩餘勞動與必要勞動的比例。

      在生產過程中,由於可變資本的增加,資本家預付資本也會增加,相當於資本家總成本在增加,就好像剩餘價值不是由可變資本而是由預付資本生產的。這種假象,掩蓋了資本對工人的剝削。

      工人不直接生產所需的生活資料,而是通過生產其他特殊商品來獲取同這些生活資料價值相等的價值。如果工人每天生活資料價值6個勞動小時,那他每天的平均6小時的勞動就是為自己的勞動。

    第八章 工作日

       為了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資本家會盡量延長工作日,如果可能的話,甚至會把一個工作日當成兩個,但是工人也會堅持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

      一個工作日可以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剩餘勞動時間。工人維持自身生活的勞動所佔時間為必要勞動時間,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為剩餘勞動時間。在必要勞動時間一定的情況下,資本家要追求剩餘價值,就會不斷延長剩餘勞動時間,造成工作日的延長。但是工人會強烈鬥爭(罷工等),要求資本家把時間限制在正常範圍。

    第九章 剩餘價值率與剩餘價值量

       在剩餘價值率和勞動力一定的情況下,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和可變資本成正比。工人人數是決定剩餘價值量的重要因素。

      19世紀資本主義進入機器大生產階段,資本家加大對工人的剝削,最大限度延長工作日,但是這種做法很容易遭到工人的反對。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以增加工人工資,但是工人工資增長率低於生產效率的增產率,實際上也是勞動力價格的明升暗降。

第三篇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十章 相對剩餘價值

       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絕對剩餘價值。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價值,叫做相對剩餘價值。要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就必須提高生產力。

      假如原來的工作日為10小時,包括6小時的必要勞動時間和4小時的剩餘勞動時間,如果生產力提高了一倍,那麼必要勞動時間就縮短為3小時,剩餘勞動時間就延長為7小時。勞動力價值的降低要求生產力的提高。

    第十一章 協作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是同一個資本家同時僱傭較多的工人,在勞動過程中擴大自己的規模並提供大量產品的過程。許多人有計劃地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就是協作。協作會產生一種集體力。

  資本主義勞動規模的擴大,促使工人協作勞動,協作不但有助於減少生產成本,而且產生一種比單個勞動力的總和強大的多的集體力,有效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協作是資本內在的生產力。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形式。

    第十二章 分工與工場手工業

       工場手工業分工是以生產資料積聚在一個資本家手中為前提,社會分工是以生產資料分散在許多互不依賴的商品生產者手中為前提。

      為了在一定期限內完成大量的商品,資本家把製造一件產品的各種操作分配給不同的手工業者,共同完成一種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隨著分工越來越細,這種區域性操作逐漸成了特殊工人的專門職能。工人變成了生產機構的一個器官。

    第十三章 機器與大工業

  作為工業時期特有的勞動資料的機器,其價值要比手工業生產和工場手工業生產時期的勞動資料大的多。機器不是使產品的價值變小,而是按它自身的價值是產品增殖。

  機器能夠使商品便宜,縮短工人的工作日部分。從而無償地延長工人給予資本家的工作時間。實際上,機器是生產剩餘價值的手段。

  機器大工業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入成熟的標誌。它從手工工具改變為機器開始,機器本身並不創造價值。但當他把自身的價值轉移到他生產的產品上時,機器的價值就會得到體現。

  機器生產對工人的影響,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資本對補充勞動力的佔有;工作日的延長;勞動的強化。

    第十四章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

  在上面說到過,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這兩種剩餘價值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係。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而且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因此,工人不是為自己生產,而是為資本生產,必須生產剩餘價值。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就是把工作日延長到生產勞動力價值的那個點,資本家佔有這部分剩餘勞動。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從一定的程度來看,相對剩餘價值是絕對的,是以工作日的絕對延長為前提的。而絕對剩餘價值是相對的,是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前提的。

第五篇 工資

    第十五章 勞動力價值的轉化

       工資是勞動力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工資的運動規律就是勞動力的價值的運動規律。計件工資,是資本主義工資的一種形式,它以一定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計算。它掩蓋了資本家利用延長勞動時間,增加勞動強度來剝削工人的實質。

      勞動力價值採取工資的形式消滅了工作日分為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一切痕跡。工人的勞動,全都表現為有酬勞動,這種表現形式掩蓋了資本主義僱傭關係的剝削關係。

      資本主義的現實生活中,作為勞動力的價值,工資的確在形式上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第六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十六章 簡單再生產

       對生產過程和再生產過程的理解。生產過程是整個再生產過程體系其中的一部分。資本家利用預付資本生產出商品,商品進入市場變成貨幣,貨幣重新轉化為資本。過程不斷進行,就形成了連續階段的迴圈和資本流通。由此可見,生產過程是產出某一產品的過程,再生產過程是生產,銷售,流通,轉化等整個迴圈體系。

      資本流通的形成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資本主義生產做準備。第二個階段是生產剩餘價值。第三個階段,通過出售商品,貨幣重新轉化為資本。

    第十七章 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

       一般來說,把剩餘價值當作資本使用,就是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積累。資本家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要做到積累,就必須把一部分剩餘價值通過追加生產資料的方式轉化為資本重新投入生產。

  產品屬於資本家,不屬於工人。產品價值包含預付資本的價值和剩餘價值。而且要耗費工人勞動的剩餘價值。不需要資本家耗費任何東西。只要找到買者,工人就可以重新出賣勞動,保持自己的勞動力。

  資本積累就是資本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資本家把剩餘價值中的一部分轉化為資本,投入到生產中,擴大再生產的規模。擴大再生產可能帶來社會的全面繁榮。

  資本的積累不僅取決於資本家的剝削程度,而且也會受社會需求的影響。

    第十八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資本的積累對工人階級命運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因為資本的積累是擴大規模的再生產成為可能。一方面會產生更多更大的資本家,另一方面,會生產出更多的僱傭工人。資本積累,無形中就演變成無產階級的增加和受剝削範圍的擴大。總得來說,就是資本構成不變,對勞動力的需求隨著積累的增長而增長。

      資本主義再生產中的激烈競迫使資本家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在資本主義競爭中大資本總是處在有利的地位。為了在競爭中儲存自己,擊敗對手,資本家只有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擴大規模,如同登高才能望遠一樣。資本家也要不斷擴大再生產規模進行資本積累,才有可能在資本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第十九章 原始積累

       原始積累是指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的歷史階段中,通過暴力使直接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由此使貨幣財富迅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原始積累的過程中,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和他們的生產資料相分離,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了勞動力市場。對農民土地的剝奪,就是這種過程的基礎。

      原始積累往往伴隨著罪惡。新興的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封建貴族,以暴力的方式剝奪勞動者而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比如,隨著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要麼被剿滅,被奴役,要麼被埋葬於礦井。而對東印度和非洲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也都標誌著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

      分工出現之後,一個人僅靠自己生產的產品無法滿足全部的生活需要。他必須用自己的產品和以自己產品售出的金錢購買所需要的生產資料。所以,在他製作自己的產品和產品未售出的階段,他必須要有足夠的儲蓄來維持生活。這就是資本積累最原始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