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不被社會淘汰?一個程式設計師的七年之癢
職場是一場長跑,想要名次靠前,不看一時的快慢,而是能否持之以恆的勻速前行。
算算正式踏上工作崗位至今,也是第七個年頭了。這一路走來,從初學者,到骨幹,到管理者,深刻的認識到了職場的殘酷。同時也經歷了公司業務調整後的人員裁撤,以及近兩年的幾百號人的面試。看到了許多陷入迷茫或者走錯方向的夥伴們,真的十分惋惜。
一、這是一場賽跑
在非洲草原上,每天早晨,羚羊睜開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須跑得更快,否則,我就會被獅子吃掉。而在同一時刻,獅子從睡夢中醒來,首先閃現在腦海裡的是,我必須跑得再快一些,才能追上更多的羚羊,否則我就會被餓死。羚羊和獅子一躍而起,迎著朝陽奔跑,新的一天開始了,這就是生存和競爭。
人類的世界也是這樣,能夠獲得勝利或者生存下來的,必有其過人之處。當今的社會是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一個國家要想在國際政治舞臺中擁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一個企業要想在經濟大潮中站穩腳跟,也是如此;一個人要想在優勝劣汰的社會上立足,更是這樣。
繼續上面的故事,如果羚羊自以為自己腿長,跑得快,鬆懈了一下。最終的結果大概率是被獅子吃了。但是你能單單說羚羊的跑步能力差嗎?並不能,相比大部分動物,它是跑的快的(70~100公里/時)。但是在這個場景裡,這還不具備競爭力。所以:
能力 ≠ 競爭力
二、為什麼光會跑還不行?
在我這年紀的一輩人,小時候大人灌輸的是,哪怕讀書讀的不好,也得先練就一門手藝。所以很多人也覺得,我有手藝就不會被淘汰啊。的確這話沒錯,但這可能是過去式了,在我們長輩們的時代也許可行。如今是個產能過剩的時代,意味著大部分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跨行搶地盤也是每天在發生。主要是由於網際網路打破了物理位置的隔閡,將戰場放大,將「馬太效應
人其實和企業一樣,同樣也受「馬太效應」的影響。要成為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人,就要養成自己的過人之處,也就是所謂的「核心競爭力」。這裡的關鍵是“核心”,那麼什麼才能稱之為“核心”呢?
三、核心競爭力的本質
我們作為一個個體,組成部分有點類似一臺電腦或者手機,就像這樣。
這個金字塔模型的定義受到產品界大神樑寧女士的一個觀點啟發。馬雲為什麼這麼牛逼,真的是他英文好嗎?會講故事嗎?我想,英文和講故事能力與他旗鼓相當、甚至比他好的人肯定也有不少。本質上我們與大佬們的差別,是在更深層次的地方,在我們無法一眼看到的地方,樑寧稱之為“作業系統”。非常贊同這個觀點,思考能力、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才是人與人之間拉開差距的地方,因為很多表象上的能力都是在此之上建立的。當然真的要像馬雲那樣成功,還是需要一點運氣的成分,但是能力越強大,受到運氣垂青的概率也會更高。
夜空中,最亮最大的星,總是最引人注意。不是麼?
回到這個倒金字塔。我自詡還是個技術人,所以這裡我們以技術人來舉例,圖中的藍色背景部分是我們可以去掌控或者說改變和提升的。而且你會發現,越下層的能力,生命週期越長,技術框架 < 語言 < 抽象設計能力。與之相對應的,我們的手機也是一樣,如右側的綠色部分所示。比如,微信裡的某些功能 < 微信 < iOS\Android < 硬體(這麼看來,關鍵硬體和作業系統的確都被老美壟斷了,至少未來十幾年都不用愁,所以底氣這麼足)。那麼可以先得出一個結論:生命週期越長(可持續)的能力越有機會挖的更深,因為這是場長跑,只要堅持下去就能大概率勝出。所以可以花大精力去將「可持續」的能力塑造成「核心競爭力」。
任何能夠讓你在較短的時間段內脫穎而出,但「非可持續」的能力,如果需要藉此保持自己具備「核心競爭力」,是不可行的。那麼需要不斷切換方向去追熱點,並做百米衝刺跑,最終還要勝出才行。我相信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沒什麼問題,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還可以嗎?
本以為「人工智慧」襲來,機器代替人工的風潮離程式設計師們還很遠。但如今K12教育中納入程式設計的勢頭越來越足,未來的“碼農”會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不先在賽道上領先個幾百圈,未來以5m/s的速度去和10m/s拼,可以說是完全沒勝算的。當然得想好自己努力的賽道未來還會不會存在?
如何選擇自己努力的賽道,並確保它未來是存在的呢?一般來說我們從某一個專業領域轉到另一個專業領域,必然會損失掉一部分的經驗價值,其實也是能力價值。最壞的情況可能是接近全部,比如“碼農”轉行去賣水果,每天操心著進銷存和上下游打交道,一手Coding能力無用武之地了。但是,在“碼農”的職業生涯中學會的規範化、流程化的思維方式,利於對水果進銷存管理進行標準化,也能因此開設更多的連鎖店。由此可見,思維方式會比單純的編碼能力(會用很多類庫、很多框架)適用範圍更廣泛,也就是更具備「可遷移性」。
越通用的能力越具備可遷移性,這個比較好理解。在上圖的倒金字塔中,也是越下層的越通用,也因此「可遷移性」更強。這就好比PC時代的作業系統,一部分(OS X -> iOS)甚至全部(Lunix -> Android)可以遷移到移動時代;但是,PC時代的應用幾乎都需要重做,因為所依賴的環境發生了變化(螢幕大小、操作方式等)。
因此我們需要找到那些「深層次的」、「可持續」、「可遷移」的能力,去花大部分的精力去打磨它們,成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因為這些是有可能伴隨我們一生的。
四、如何通過實踐提高核心競爭力
首先,得清楚,越下層的能力提高起來越難,因為它更模糊,沒有清晰的正確是否、好與壞的標準來判斷。
接著,是最蒼白、但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積極主動
在讓自己更具競爭力的這個事情上,「以不變應萬變」和等死無異。如果不想動、懶,那其它的都是浮雲。必須要克服自己內心的懶惰或者說恐懼,邁出自己的舒適區。
然後,才是真正去做的過程。再分享給大家一個故事。
摘自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
“請你告訴我,我該走哪條路?”愛麗絲說。
“那要看你想去哪裡?”貓說。
“去哪兒無所謂。”愛麗絲說。
“那麼走哪條路也就無所謂了。”貓說。
當我們沒有目標的時候,是非常容易被幹擾的,一個小小的誘惑可能就會消耗我們大量時間,並且會產生「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態。想象一下我們在面對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之前的狀態,比如中考、高考,那種感覺就是有目標的感覺。
但有目標只是第一步,比如我的目標是去月球,是說去就能去的嗎?所以第二步就是分解目標,分解到每一個小目標都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被完成,並且完成的結果是可以被衡量的,這樣我才能知道完成的好還是不好,是否還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最終形成一張「目標路線圖」。
我們在職場中的核心競爭力塑造,也可以用上面的方式來制定「目標路線圖」。另外,如果能做到下面這一點,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這一點就是找到下圖中的黑色部分。
身在職場,我們需要為整個組織產生價值,這是必須的。但是如果能在這個前提下,又能使得自己離自己的目標更進一步,這就事半功倍了。
不知道多少人有在年初制定了自己巨集偉的“年度勵志目標”,現在完成如何了?說好要學的東西,是否只是草草的看了幾篇文章就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了?作為一個過來人,又要提一個老梗了。
不要在表面浮潛,輸出是最好的輸入。
說真的,實踐出真知,哪怕沒機會實踐,多多思考、寫寫文章、做做演講也是將碎片知識進行整合、系統化的過程,夯實對某個事物的理解並沉澱下來。
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遇到困境,或者說瓶頸,特別是在“升階”(Level 9到Level 10)的時候。玩過一些RPG遊戲的小夥伴應該知道,不同的階層可以接觸的怪物等級是不同的,並且在不同等級需要打不同級別的怪物才能更具效率的升級。那麼當你陷入瓶頸或者成長緩慢的時候,找人與你共同作戰,發揮各自的長處,就可以更快的向上突破。這就是「借力」。
「借力」其實是一個等價交換的過程,如果你對別人沒有一丁點價值,除了你的至親外,別人為什麼要幫你呢?他們為什麼不去找一個對自身更有幫助的人合作呢?正常來說,在我們達到瓶頸前進行的自我修煉,就是塑造自身價值的過程,這些價值肯定會對一部分群體是有用的,那麼就可以向這些群體做交換,通過他們來「借力」。
總結一下,想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可以按以下的順序去做。
-
調整為積極主動的心態
-
設立目標
-
分解目標
-
儘可能找與工作的重合點
-
不要一直在表面浮潛,輸出永遠是最好的輸入
-
借力突破瓶頸
最後,如本節頭所說,越下層的能力提高起來越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積累。就好比可以21天精通XXX,但是無法在21天內鍛煉出“馬雲般的思考能力”。但是相對的,也一旦形成“馬雲般的思考能力”,這也更具壁壘性質,更具「核心競爭力」。
五、每個人都可以練就一個不敗之身
只要你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年齡真的不是問題。所以不要被那些《35歲就要“被淘汰”》之類的言論給嚇到了。
要說真能被打敗的的話,也只有「健康」,所以擠出點時間給未來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