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三種字元編碼的區別:ASCII、Unicode、UTF-8
什麼是字元編碼?
計算機只能處理數字,如果要處理文字,就必須先把文字轉換為數字才能處理。最早的計算機在設計時採用8個位元(bit)作為一個位元組(byte),所以,一個位元組能表示的最大的整數就是255(二進位制11111111=十進位制255),如果要表示更大的整數,就必須用更多的位元組。比如兩個位元組可以表示的最大整數是65535
,4個位元組可以表示的最大整數是4294967295
。
ASCII編碼:
由於計算機是美國人發明的,因此,最早只有127個字母被編碼到計算機裡,也就是大小寫英文字母、數字和一些符號,這個編碼表被稱為ASCII
編碼,比如大寫字母 A
的編碼是65
z
的編碼是122
。
但是要處理中文顯然一個位元組是不夠的,至少需要兩個位元組,而且還不能和ASCII編碼衝突,所以,中國製定了GB2312
編碼,用來把中文編進去。
全世界有上百種語言,日本把日文編到Shift_JIS
裡,韓國把韓文編到Euc-kr
裡,各國有各國的標準,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衝突,結果就是,在多語言混合的文字中,顯示出來會有亂碼。
Unicode編碼:
因此,Unicode應運而生。Unicode把所有語言都統一到一套編碼裡,這樣就不會再有亂碼問題了。Unicode標準也在不斷髮展,但最常用的是用兩個位元組表示一個字元(如果要用到非常偏僻的字元,就需要4個位元組)。現代作業系統和大多數程式語言都直接支援Unicode。
ASCII編碼和Unicode編碼的區別:
1)ASCII編碼是1個位元組,而Unicode編碼通常是2個位元組,舉例如下。
字母 A
用ASCII編碼是十進位制的65
,二進位制的01000001
;
字元 0
用ASCII編碼是十進位制的48
,二進位制的00110000
,注意字元 '0'
和整數 0
是不同的;
漢字 中
已經超出了ASCII編碼的範圍,用Unicode編碼是十進位制的20013
,二進位制的01001110 00101101
。
如果把ASCII編碼的 A
用Unicode編碼,只需要在前面補0就可以,因此, A
的Unicode編碼是00000000 01000001
。
UTF-8編碼:
新問題的出現:如果統一成Unicode編碼,亂碼問題從此消失了。但是,如果你寫的文字基本上全部是英文的話,用Unicode編碼比ASCII編碼需要多一倍的儲存空間,在儲存和傳輸上就十分不划算。
因此,又出現了把Unicode編碼轉化為“可變長編碼”的UTF-8編碼。UTF-8編碼把一個Unicode字元根據不同的數字大小編碼成1-6個位元組,常用的英文字母被編碼成1個位元組,漢字通常是3個位元組,只有很生僻的字元才會被編碼成4-6個位元組。如果你要傳輸的文字包含大量英文字元,用UTF-8編碼就能節省空間:
字元 | ASCII | Unicode | UTF-8 |
---|---|---|---|
A | 01000001 | 00000000 01000001 | 01000001 |
中 | - | 01001110 00101101 |
11100100 10111000 10101101 |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發現UTF-8編碼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ASCII編碼實際上可以被看成是UTF-8編碼的一部分,所以,大量只支援ASCII編碼的歷史遺留軟體可以在UTF-8編碼下繼續工作。
強調一下,unicode是一種編碼方式,和ascii是同一個概念,而UTF-8,UTF-16等是一種儲存方式,在儲存和傳輸上節約空間、提高效能的一種編碼形式。
計算機系統通用的字元編碼工作方式:
在計算機記憶體中,統一使用Unicode編碼,當需要儲存到硬碟或者需要傳輸的時候,就轉換為UTF-8編碼。
用記事本編輯的時候,從檔案讀取的UTF-8字元被轉換為Unicode字元到記憶體裡,編輯完成後,儲存的時候再把Unicode轉換為UTF-8儲存到檔案:
瀏覽網頁的時候,伺服器會把動態生成的Unicode內容轉換為UTF-8再傳輸到瀏覽器:
所以很多網頁的原始碼上會有類似<meta charset="UTF-8" />的資訊,表示該網頁正是用的UTF-8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