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一句ABC,為何會引發BAT組織鉅變?

一句ABC,為何會引發BAT組織鉅變?

近日有訊息透露,騰訊近期或將進行重大戰略調整,針對內容生態的融合和連線一切的延伸,會有一系列大動作,而這次戰略第一步就是進行組織架構的大規模調整。

對於此次組織變動,外界揣測諸多,騰訊方面至今不予置評。

但組織變動對騰訊而言並不稀奇,自騰訊1998年創立至今,就已進行過2次主動的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即“自我進化”,每次都發生在新的技術浪潮到來之際。

全世界無法迴避ABC時代

近年來,“ABC”一詞頻頻在各類科技大會上出現。

所謂“ABC”,是指A(AI,人工智慧)、B(Big Data,大資料)、C(Cloud,雲端計算)為代表的產業趨勢和技術革命。這是繼pc時代、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後的又一波的產業變革,標誌著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來臨。

沒有任何一家偉大的網際網路公司能夠迴避雲時代的到來。雲端計算已經成為世界頂尖網際網路公司的必爭之地,因為雲端計算服務會未來成為整個網際網路的底層基礎服務設施,像水和電一樣。美國亞馬遜之所以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電商公司,並非由於其交易規模,恰恰是因其出色的雲端計算服務。

圖片1.png

更不用說微軟、谷歌這些本身專注網際網路行業的創新公司了,他們已經基本形成了三大巨頭的格局,逐鹿雲端已經成為一種戰略正確。

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押寶雲

相比歐美,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上雲”的步伐要慢一些,但走得很快。

2010年,BAT的大佬們曾對“雲”展開辯論。在當年的深圳IT峰會上,李彥巨集說:“雲端計算這個東西,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馬雲異常激動,他說“最怕就是老酒裝新瓶,你看不清他在玩什麼,突然爆發出來最可怕。”在當時,阿里雲端計算專案已經開工半年多。

即便是雷軍,也在2014年就決定要在雲服務上投入10億美元。當時企業內有反對聲音,雷軍的話擲地有聲:“想要不被巨頭擠掉,就要比狠敢燒錢才能活下去。雲服務市場甚至比視訊更為慘烈,如果沒有10億美金的準備和決心,是活不了的!”

京東入場雲服務市場要晚一些,直到2016年才開始正式啟動公有云服務,2018年,京東宣佈要砸下100億發展“京東雲”,進攻雲服務這一市場。2017年8月,華為也宣佈調整內部架構,將Cloud BU遷移至華為集團下,成為與運營商業務BU、企業業務BU、消費者業務BU並列的一級組織部門。

騰訊亦主動佈局雲時代。在2018年在5月召開的騰訊“雲+未來”峰會上,馬化騰提出要將騰訊集聚了20年的科技能力開放共享,助力企業和政府實現數字化轉型。

圖片2.png

2018年5月21日,由騰訊開發的全國首個移動民生服務平臺“粵省事”已開始為居民提供便利,目前可提供社保醫保、住房公積金服務等142項民生服務。在“粵省事”上線首日,就已突破了1000萬點擊量。除了政府政務外,騰訊雲還應用到智慧醫療、智慧零售等領域。

圖片3.png

“雲”變之後引發業務TO B

外界質疑,騰訊沒有做“B端”的基因,騰訊總裁劉熾平迴應道:“很多人說我們只有To C的基因,沒有To B的基因,我是不相信這個說法的,你看進化中的物種,不是一開始就有那種基因,都是進化出來的。”

儘管騰訊雲等B端業務起步較晚,目前暫時未得到充分整合,但成效卓著。資料顯示:在遊戲和視訊領域,騰訊雲已是全國第一;從過去的2年的騰訊財報推算,騰訊雲也始終保持著100%的高速增長。

圖片4.png

更何況,騰訊的這次主動的戰略調整,和阿里、京東、華為等企業的雲轉身相比,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騰訊提出要打造“社交+內容”融合大平臺和實現產業網際網路升級。

在社交領域,騰訊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微信和WeChat合併月活躍使用者數達10.58億;在內容領域,微信公眾號、騰訊新聞、騰訊視訊等系列產品也佔據了中國內容流量池的大半邊江山。

對內容生產者,可能是一次創作即可獲取多平臺流量裂變;對廣告主,可能是無比精準的廣告分發和效果追蹤;對騰訊,可能是資料互通帶來的高效滿足使用者需求的能力。當這些同時發生的時候,其協同效應一定是驚人的。“內容+社交”的概念並不新穎,但在雲時代下兩者強強聯合,資料互通,其帶來的協同效應是不可估量的。

業務求變之前需組織先變

在角逐雲業務的背景下,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的公司戰略、組織架構紛紛發生了變化。

2017年,馬雲在接受彭博社的採訪時表示,他們在9年前決定把阿里巴巴轉型為資料公司,引發公司內部巨大爭議。“資料對於人類社會發展來說太重要了,就像石油一樣。”馬雲如是說。

近日,馬雲宣佈,在2019年9月10日,他將不再擔任集團董事局主席,屆時由現任集團CEO張勇接任。馬雲的這一決定,將削弱馬雲在整個公司內的個人控制力,改由阿里巴巴合夥人和高管們集體控制。

百度也在為ABC時代全力作準備,對於人工智慧(AI)尤為重視。在2017年,李彥巨集宣佈,要每年投入100億元用於研發AI。李彥巨集還在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強調,“未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宣稱他與AI無關。”

圖片5.png

百度頻繁的人事變動,與AI的業務開展有密切關聯。陸奇2017年入職百度集團總裁後,便對百度原有的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部分與AI無關的業務被邊緣化。2018年5月,陸奇卸任,百度AI領軍人物王海峰則晉升為高階副總裁併擔任AI技術平臺體系總負責人。

2018年9月,小米宣佈了上市後第一次人事組織架構重大調整,按照這次調整,電視部、生態鏈部等四個業務部重組成十個新的業務部。“沒有老兵,沒有傳承。沒有新軍,沒有未來。”雷軍在內部郵件中寫到。

騰訊此次戰略調整,也必然先調整組織架構。2017年,馬化騰在公司員工大會中提到:“現在的騰訊需要更To B的能力,需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從內到外系統性梳理。”有訊息稱,此次騰訊雲可能獨立成一個新的事業群。

早在2013年時,騰訊在《通向網際網路未來的七個路標》中提到,“首先就要連線一切”。如今,騰訊已實現了連線人與人,而網際網路的下半場更注重連線人與服務,從使用者網際網路升級至產業網際網路的升級是騰訊的必然選擇。在產業網際網路的大勢下,騰訊雲是至關重要的的基礎服務,業務求變之前需組織先變。

圖片6.png

未來已來,騰訊的“連線一切”戰略正主動進行延伸。騰訊的第三次戰略調整,雖然會帶來短期陣痛和種種不適,但在ABC時代下,進化是順應雲時代的主動選擇,是騰訊的自我進化。

第三次戰略調整後,這屆騰訊會好嗎?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作家:【移動網際網路+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誌撰稿人;

5鈦媒體、介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慧公司傳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