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智慧物聯格局初現,華聯米漸成第一梯隊

智慧物聯格局初現,華聯米漸成第一梯隊

11.jpg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現今的物聯網就像唐僧肉,只要懂點時勢的企業都想扎進來咬上一口。就連與智慧家居完全不搭邊的vivo,也聯合OPPO、TCL、美的和極米科技,組建IoT開放生態聯盟。

儘管物聯網全面鋪開的未來不太遙遠,但是智慧物聯還是很考驗一個企業的綜合功力,尤其是想扮演主導角色的那群企業家們。華為、小米等IT企業紛紛佈局物聯網,老牌PC之王聯想也不甘示弱,順勢提出戰略轉型,B端和C端同時進軍智慧物聯。

自此,智慧物聯領域,IT企業第一梯隊格局初現雛形。

一、飛玉來了,聯想擠進了第一梯隊

董明珠曾在暢想格力的未來生態時,有著這樣的描述:“我們不僅做空調,還要做手機。總有一天希望大家開著格力的車,打著格力手機,控制著家裡的溫度。”在她的預想中,手機移動端會成為各行各業佈局智慧物聯的關鍵性埠。

但相對而言,國產手機前四強中華為、小米做智慧物聯有著更加顯著的優勢,不僅擁有大半市場份額的手機智慧終端使用者優勢,而且還具備整合感測器、資料連線、雲端儲存、資料加工分析、機器學習等多項技術內容,智慧物聯的邊緣能力較強。

相對於華為、小米的移動端優勢,PC王牌聯想原本也是有一定的積累,尤其是在大資料、AI、演算法、裝置雲等技術方面,目前資產產品線的佈局包含電腦、手機、IPAD以及迷你智慧音箱。只是,以前的聯想在與智慧物聯連結時,還缺乏一個領導性的技術優勢。

而智慧家居發展也有好幾年了,然而智慧並不智慧,比如智慧音箱,有時候對多語音的識別和反應能力還是有所欠缺,當然,這是一個行業性的問題。

去年初,聯想成立其自創立以來的第一個人工智慧實驗室,由在人工智慧領域有近30年的經驗和成果的徐飛玉博士領導。來聯想之前,徐飛玉在德國DFKI領導語言實驗室文字分析研究團隊。因此,徐飛玉的到來極大地豐富了聯想的技術和賦能能力,尤其是在智慧助手,對話系統、多語言處理等方面。比如在語音和自然語言領域,聯想的專利數量中國排名第三,世界排名19。

而能讓產品“更自然”、“更懂你”、“更有溫度”的多語言處理及語音技術,恰巧是決定智慧物聯埠裝置是否智慧的關鍵性因素。這與聯想原有的技術優勢可進行互補,在智慧物聯上更能產生生化反應,由此聯想的人工智慧技術也擁有了更明顯、更具差異性和競爭力的標籤,並使其擠上了與華為、小米等第一梯隊企業,在智慧物聯市場上同臺競爭。

二、華米聯的智慧交鋒

物聯網包含三層體系架構,即最底層感知層的感測器等材料,中間的裝置接入以及資料傳輸的連線層以及最上的對資料進行儲存、分析和展示,並提供業務支撐和運營管理的應用層。

各大廠商都擁有自己的優勢技術,而在智慧物聯的具體落地上也表現出不同的玩法和能力。

1、華為的優勢在於技術賦能

相較行業其他公司而言,華為入主智慧物聯的核心競爭力集中在連線層的技術能力輸出。

像雲端儲存和雲端計算這樣的應用層技術能力,市面上的同質產品相對較多,只能隸屬於踏入物聯網領域的基礎效能力。華為以NB-IoT、eLTE、EC-IoT、IoT安全等連線性技術為支點,通過開放性的技術埠,比如OceanConnect提供了170多種開放API和系列化Agent吸納企業入駐,幫助企業與華為平臺倡導的物聯網生態進行無縫對接。

如此一來,華為的核心優勢在於其牢牢抓住B端企業使用者,對華為生態體系內的企業進行技術賦能,從而擴大開放的世界,而華為手機更多的是其技術優勢之下的產品呈現,即便是Openlife的智慧家庭也將重點放在了諸如運維診斷、網路管道、網路安全等技術之上。

2、小米擁有強大凝聚力的使用者生態優勢

而移動端下的佼佼者-小米進軍物聯網的優勢邏輯則恰恰相反,走的是應用端能力的路線。今年4月份,小米6X釋出會上,雷軍公開承諾:小米硬體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以其相對低價的優勢,小米的智慧硬體裝置開疆拓土的成績斐然,已連線超過1億的物聯裝置,據悉,光智慧音箱小愛的月活躍裝置就超過了3000萬。

搶佔使用者是小米進軍物聯網的第一步,最關鍵的是以這些使用者資源搭建小米的零售生態。比如小米智慧家居中的手環、路由器、攝影機、小米盒子、插座、空氣淨化器等等,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小米的重心仍是以產品生態鏈作為核心連線,打造同一價值觀的使用者生態體系。

3、聯想則將籌碼壓在裝置和渠道之上

聯想最新推出了新品牌Lecoo,其官網產品大致分為六大型別:Lecoo智慧大致包含智慧鎖、攝像機等電子產品,然後便是傳統的電腦手機及其配件,並且涉足耳機音箱等娛樂影音以及手錶、手環等智慧產品。這種模式和小米商城有點相似,具有長足的延展性和開放性,不同點則在於聯想目前的所有產品品類的著眼點均突出智慧二字。

而根據聯想官方表示,繼個人電腦業務、移動業務和資料中心業務後,聯想將重點放在新型的智慧裝置和“裝置+雲”上,以更寬泛的裝置產品搶佔使用者市場,從而打好智慧物聯的基礎。這也是聯想試圖構建智慧物聯的一個新籌碼。

對大部分企業而言,介入物聯網浪潮中還需要充足的技術和使用者積累,聯想區別於華為的技術中心主導路線,採用了“聯想SIoT合作社”的方式,比如與Realtek合作,可以解決智慧物聯開放過程所需要的硬體市場統一接入的標準問題。這樣一來,業界強強聯合,也能優勢互補。

22.jpg

不過,對TO B方而言,可能更看重、更需要的是聯想的渠道賦能,這或許是聯想另一個重要籌碼。這種渠道賦能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

1、通過“產業化+智慧化”,將技術型企業合作的價值渠道往更深層次打通;

2、採用“新零售”的方式:一方面推出“惠商公司”,主打B to B,做IT的垂直電商渠道;另一方面則是成立“天禧傳奇”,將聯想體系內的原有近11000家的門店系統和線上進行連線,而聯想的智選商城體系在選品上又是採用相對開放式的模式。

加之聯想多年來的全球化戰略,積累下龐大的全球性渠道資源,聯想未來的商業想象空間還是值得期待。

三、開放借勢?最終迴歸“服務力”

華聯米三家企業的如意算盤打的確實挺溜,也都抓住了智慧物聯網時代的兩大關鍵字眼:一是智慧性;二是開放性。單從各大公司對AI研究的力度就可以看出各自對“智慧性”的重視程度,毋庸贅述,反倒是這三家企業的開放借勢行為倒值得細細琢磨。

顯然,華為、小米與聯想都意識到了智慧物聯需要開放性,因而各自使出十八般武藝,以儘可能籠絡到更多的同盟者。

華為試影象安卓系統一樣,通過開放技術埠吸納企業入駐生態,進而構建更大的服務體系;小米則是利用其產品和使用者生態優勢,不斷強化自己的王國;而聯想則採用合作模式,企業間進行優勢互補,從而構建開放生態。

但對使用者來說,如果同時購買了華為、小米和聯想的智慧品,但是各產品間又並不能彼此互動,這樣又何談“智慧”二字呢?

響鈴認為,基於以上邏輯,智慧物聯大規模落地應用或存在兩大解決方案:

33.png

第一,各大品牌之間進行開放合作。也就是華為、小米、聯想乃至BAT等各企業間的智慧介面統一,產品背後的智慧程式相容。但由於採用的是資料上雲模式,則可能造成使用者共享的後果。

第二,另一個路徑則是各品牌提升使用者服務力,儘可能多地搶佔使用者心智。

目前來看,華聯米都用的是第二種策略。其實,無論是哪種形式,智慧物聯普遍化首要的都要經歷“使用者號召力→強品牌→行業洗牌→使用者號召力→市場統一”的過程。

因此,企業再怎樣開放借勢,最終還是要回歸對使用者的“服務力”上。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AI新媒體“智慧相對論”創始人;

4作家:【移動網際網路+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5《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誌撰稿人;

6鈦媒體、介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7“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8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慧公司傳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