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javascript基礎修煉(7)——Promise,非同步,可靠性

javascript基礎修煉(7)——Promise,非同步,可靠性

開發者的javascript造詣取決於對【動態】和【非同步】這兩個詞的理解水平。

一. 別人是開發者,你也是

Promise技術是【javascript非同步程式設計】這個話題中非常重要的,它一度讓我感到熟悉又陌生,我熟悉其所有的API並能夠在程式設計中相對熟練地運用,卻對其中原理和軟體設計思想感到陌生,即便我讀了很多原始碼分析和教程也一度很難理解為什麼Promise這樣一個普通的類能夠實現非同步,也曾嘗試著去按照Promise/A+規範來編寫Promise,但很快便陷入了一種更大的混亂之中。直到我接觸到一些軟體設計思想以及軟體工程方面的知識後,從程式碼之外的角度來理解一些細節的必要性時,那些陌生才開始一點點消失。

如果你覺得有些新東西很那理解,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你和設計者所擁有的基礎知識儲備不是一個水平的,導致你無法理解設計者寫出某段程式碼時所基於的指導思想,當你無法理解某些看起來很複雜的東西時,筆者的建議是先了解它希望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或許是具體的業務邏輯需求,或許是抽象的軟體設計層面的,然後嘗試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它,請永遠記得別人是開發者,你也是,你要做的是面向需求,而不僅僅是跟著別人走。即時最終你沒能開發出這個模組而去學習原始碼時,你也會發現面對需求而進行的主動思考對此帶來的幫助

二. 關於Promise的一些困惑

Promise的本質,是一個分散式的狀態機。而PromiseAPI的本質,就是一個釋出訂閱模型。

  1. Promise解決了什麼問題?

    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Promise是一個有關可靠性和狀態管理的程式設計正規化,它通常被認為從程式碼層面將javascript中著名的回撥地獄改變成扁平化的寫法,併為指定的業務邏輯打上狀態標記,讓開發者可以更容易地控制程式碼執行的流程。但事實上Promise的設計初衷並不是為了實現非同步,而且很多開發者並沒有意識到,回撥並不意味著非同步!!!(你傳入另一個函式的回撥函式有可能被非同步執行,也有可能被同步執行)。想更好地理解Promise,就必須把【非同步】這個標籤從中剝離,而圍繞【狀態管理】【可靠性】這些關鍵詞進行展開。

  2. Promise只是一個類,為什麼就能夠實現非同步?

    Promise本身的確只是一個普通的類,而且在不依賴ES6的環境中,開發者甚至可以手動實現這樣一個類,在沒有研究Promise的程式碼之前,筆者一直主觀地認為其內部是通過類似於事件監聽的機制來實現非同步的,否則程式本身怎麼會知道發出的http請求什麼時候返回結果。

    這個問題是在筆者學習完EventLoopGenerator函式的相關知識後才理解的,其實Promise本身並沒有實現非同步javascript語言中的非同步都是通過事件迴圈的機制(《javascript基礎修煉(5)——Event Loop(node.js)》)來實現的,簡單地說就是說非同步事件的響應是會被事件迴圈不斷去主動檢測的,當非同步動作滿足了再次被執行的條件時(比如http請求返回了結果,或者在另一個執行緒開啟的大運算量的邏輯執行完畢後返回了訊息),就會被加入呼叫棧來執行,PromiseGenerator只是配合事件迴圈來進行狀態管理和流程控制,它們本身和事件迴圈的機制是解耦的。

  3. Promise作為建構函式呼叫而生成例項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裡所指的是下面這樣的程式碼: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面試中經常會問到有關Promise執行次序的問題,很多非常熟悉Promise用法的讀者也並沒有意識到,實際上傳入的匿名函式是會同步執行的。Promise所做的事情,是為當前這個不知道何時能完成的動作打上一些狀態的標記,並傳入兩個用於回收控制權的方法作為引數來啟動執行這個匿名函式,通過then方法指定的後續執行邏輯會先快取起來(這裡的描述並不嚴謹),當這個非同步動作完成後呼叫resolve或者reject方法後,再繼續執行事先被快取起來的流程。

  4. Promise/A+標準看起來很複雜,該如何去實現?

    Promise/A+規範的確很複雜,我也不建議你直接就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了解Promise的實現細節,【規範】意味著嚴謹性,也表示其中有很多容錯的機制,這會極大地妨礙你對Promise核心邏輯的理解,Promise程式碼最大的複雜性,在於它對於鏈式呼叫的支援(如果不需要支援鏈式呼叫,你會發現自己幾乎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分分鐘擼一個Promise庫出來)。筆者的建議是先想辦法去解決主要問題,再對照Promise/A+規範去檢視自己的程式碼。

  5. Promise為什麼要實現鏈式呼叫?

    鏈式呼叫的實現,實現了Promise的多步驟流程控制功能,對一個多於兩個步驟的流程中,即使沒有實現鏈式呼叫,Promise實際上依然可以工作,但當你真的那樣做時,你會發現它又變成了一個新的回撥地獄

  6. Promise的可靠性是指什麼?

    Promise的可靠性指它的狀態只能被改變一次,之後就不能再修改,且唯一修改它的方法是呼叫promise例項中的內部resolve( )reject( )方法,它們是定義在Promise內部的,從外部無法訪問到,只能通過Promise內部提供的機制來觸發判定方法(new Promise(executor)生成例項時,當還行到executor時,Promise會將內部的resolvereject方法作為實參傳入executor,從而暴露修改自身狀態的能力),相比之下,普通物件的屬性或者thenable物件(指擁有then方法的非Promise例項物件)的屬性都是可以被直接修改的,所以promise的狀態和結果被認為是更可靠的。

三. 寫給小白的Promise短篇故事

假設有一個非同步的動作A,還有一個希望在A完成以後執行的動作B,和一個在B完成以後去執行的動作C,我們來看一下Promise是如何實現流程控制。

第一回 狀態標記

A動作開始之前,我們把它丟進Promise建構函式,Promise給了A一個控制器(上面有resolvereject兩個按鈕)和一個帶有兩個抽屜的儲物櫃(onFulfilledCallbacksonRejectedCallbacks),接著給A交代:我已經登記好資訊了,你去執行吧,等你執行完以後,如果你認為執行成功了,就按一下控制器的resolve按鈕,如果認為執行失敗了就按一下reject按鈕,但是你要小心,這個控制器只能用一次,按完它會自動傳送訊息,儲物櫃上有接收器,如果收到resolve訊號,onFulfilledCallbacks這個抽屜就會開啟,如果收到reject訊號,onRejectedCallbacks這個抽屜就會開啟,之後另一個櫃子就會鎖死,我每隔一段時間會來檢視一下你的狀態(注意這裡是在事件迴圈中主動輪詢來檢視promise例項是否執行結束的),如果我看到你的儲物櫃有一個抽屜打開了的話的話,就會把裡面的東西拿出來依次執行接下來的事情。在這之前,如果有人想關注你的執行情況的話,我會讓它留下兩張字條,分別寫下不同的抽屜開啟的時需要做的事情,因為最終只有一個抽屜可以開啟,他必須得寫兩張字條,除非他只關注某個抽屜的動向,然後使用你這個儲物櫃的then方法就可以把字條塞到對應的櫃子裡,之後等抽屜開啟時,我只需要根據字條上的資訊打電話給他就行了。A覺得這樣是比較穩妥的,於是拿著promise給它的控制器去執行了。

第二回 回撥註冊

程式碼繼續執行,這時候出現了一個B,B說我得先看看A的執行結果,再決定做什麼,執行器說你也別在這乾等著了,A在我們這裡存放了一個智慧儲物櫃,它回頭會把結果遠端傳送回來,你把你的聯絡方式寫在這兩張字條上,然後通過A的儲物櫃的then方法放進去吧,聯絡方式也可以寫成不一樣的,到時候A返回結果的話,對應的抽屜就會開啟,我按照你寫的聯絡方式發訊息給你就行了。B想了想也是,於是就寫下了兩個不同的號碼放進了A儲物櫃對應的抽屜裡,接著就回家睡覺去了。

第三回 機制缺陷

程式碼繼續執行,這時候又出現了一個C,C說我想等B返回結果以後再執行,這時候執行器犯難了,B還沒出發呢,我也沒有給它分配回撥儲物櫃,所以沒辦法用同樣的方式對待C,執行器只能對C說,我們這規定如果沒有對應標記的儲物櫃的話,暫時不提供服務,這樣吧,你先把你的聯絡方式寫好交給我,等回頭如果B出發的話,我會給它分派儲物櫃,到時候把你的需求放在對應的抽屜裡,等B返回對應結果以後我再通知你,C覺得也行,於是就照做了。但是C走後,執行器就想了,要是後面再來DEF都要跟在不同的人後面去執行,那這些事情我都得先保管著,這也太累了,而且容易搞亂,不能這麼搞啊。

第四回 流程管理

上一會講到在現有機制下缺乏多步驟流程管理的機制,當非同步任務A執行且沒有返回結果時,後續所有的動作都被暫存在了執行器手裡,只能隨著時間推移,當標誌性事件發生時再逐步去分發事件。為了能夠實現多步驟的流程管理,執行器想出了一個方法,為每一個來註冊後續業務邏輯的人都提供一個智慧儲物櫃,這樣在辦理登記時就可以直接將後續的方法分發到對應的抽屜裡,常見的問題就解決了。

四.鏈式呼叫Promise的影響

如果沒有鏈式呼叫,第三節中的多步驟的虛擬碼可能是如下的樣子:

//為了聚焦核心邏輯,下面的虛擬碼省略了onReject的回撥
promiseA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A帶著控制器開始執行
    A(resolve,reject); 
});

promiseA.then(function(resA){
    //A執行結束以後,開始判斷B到底是否要執行
    promiseB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B, rejectB){
        //如果B需要執行,則分配兩個儲物櫃,並派髮狀態控制器,B帶著A返回的資料resA開始執行
        B(resA,resolveB,rejectB);
    });
    
    promiseB.then(function(resB){
        //B執行結束以後,開始判斷C到底是否要執行
        promiseC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C, rejectC){
            //如果C需要執行,則分配兩個儲物櫃,並派髮狀態控制器,C帶著B返回的資料resB開始執行
            C(resB, resolveC, rejectC);  
        });
        
        //...如果有D的話
    })
});

在邏輯流程中僅僅有3個步驟的時候,回撥地獄的苗頭就已經顯露無疑了。Promise被設計用來解決回撥巢狀過深的問題,如果只能按上面的方法來使用的話顯然是不能滿足需求的。如果可以支援鏈式呼叫,那麼上面程式碼的編寫方式就變成了:

//為了聚焦核心邏輯,下面的虛擬碼省略了onReject的回撥
promiseA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A帶著控制器開始執行
    A(resolve,reject); 
});

promiseA.then(function(resA){
    //在使用then方法向A的儲物櫃裡存放事件的同時,也生成了自己的儲物櫃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B, rejectB){
         B(resA, resolveB, rejectB);
    });   
}).then(function(resB){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C, rejectC){
         C(resB, resolveC, rejectC);
    });   
}).then(function(resC){
    //如果有D動作,則繼續
})

很明顯,當流程步驟增多時,支援鏈式呼叫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擴充套件性。下一節講一下Promise最關鍵的鏈式呼叫環節的實現。

五. Promise如何支援鏈式呼叫

基本原理

如果需要then方法支援鏈式呼叫,則Promise.prototype.then這個原型方法就需要返回一個新的promise。事實上即使在最初的時間節點上來看,後續註冊的任務也符合在未來某個不確定的時間會返回結果的特點,只是多了一些前置條件的限制。返回新的promise例項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但從程式碼編寫的邏輯來理解,這裡的promise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先看一下基本實現的虛擬碼:

//為簡化核心邏輯,此處只處理Promise狀態為PENDING的情況
//同時也省略了容錯相關的程式碼
Promise.prototype.then = function(onFulfilled, onRejected){
    let that = this;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對onFulfilled方法的包裝和歸類
          that.onFulfilledCallbacks.push((value) => {
                  let x = onFulfilled(value);
                  someCheckMethod(resolve, x, ...args);
            });
        
         //對onRejected方法的包裝和歸類
          that.onRejectedCallbacks.push((reason) => {
              let x = onRejected(reason);
              someCheckMethod(reject, x, ...args);
          });
    });
};

可以看到在支援鏈式呼叫的機制下,最終被新增至待執行佇列中的函式並不是通過then方法新增進去的函式,而是通過Promise包裝為其增加了狀態資訊,並且將這個狀態改變的控制權交到了onFulfilled函式中,onFulfilled函式的返回結果,會作為引數傳入後續的判定函式,進而影響在執行resolve的執行邏輯,這樣就將新promise控制權暴露在了最外層。

所以,then方法中返回的promise例項,標記的就是新增進去的onFulfilledonRejected方法的執行狀態。這裡的關鍵點在於,onFulfilled函式執行並返回結果後,才會啟動對於這個promise的決議。

支線故事

在新的鏈式呼叫的支援下,上面的故事流程就發生了變化。當B前來登記事件時,執行器說我們這現在推出了一種委託服務,你想知道那個儲物櫃的最新動態,就把你的電話寫在字條上放在對應的抽屜裡,之後當這個抽屜開啟後,我們就會把它返回的資訊傳送到你留在字條上的號碼上,我們會給你提供一個智慧儲物櫃(帶有this._onFulfillCallbacks抽屜和this._onRejectedCallbacks抽屜)和一個控制器,這樣別人也可以關注你的動態,但你的控制器暫時不能用,我們將某個訊息傳送到你留的手機號碼上時,才會同步啟用你的控制器功能,但它也只能作用一次。

六. resolve(promise)

再來考慮一種特殊的場景,就是當A動作呼叫resolve(value )方法來改變狀態機的狀態時,傳入的引數仍然是一個PENDING狀態的promise,這相當於A說自己已經完成了,但是此時卻無法得到執行結果,也就不可能將結果作為引數來啟動對應的apromise._onFulfilledCallbacks佇列或者apromise_onRejectedCallbacks佇列,此時只能先等著這個promise改變狀態,然後才能執行對A動作的決議。也就是說A的決議動作要延遲到這個新的promise被決議以後。用虛擬碼來表示這種情況的處理策略就是如下的樣子:

//內部方法
let that = this;//這裡的this指向了promise例項
function resolve(result){
    if(result instanceof Promise){
        return  result.then(resolve, reject);
    }
    //執行相應的快取佇列裡的函式
    setTimeout(() => {
        if (that.status === PENDING) {
            that.status = FULFILLED;
            that.value = result;
            that.onFulfilledCallbacks.forEach(cb => cb(that.result));
        }
    }); 
}

當前promise例項的決議通過result.then(resolve,reject)被推遲到result返回結果之後,而真正執行時所需要操作的物件和屬性,已經通過let that = this與例項進行了繫結 。

很多開發者在這裡會覺得非常混亂,很可能是沒有意識到每一個promise例項都會生成內部方法resolve( )reject( ),即時當Promise類例項化的過程結束後,它們依然會被保持在自己的閉包作用域中,在執行棧中涉及到多個處於PENDING狀態的promise時,它們的內部方法都是存活的。如果還是覺得抽象,可以利用Chrome的除錯工具,將下面的程式碼逐步執行,並觀察右側呼叫棧,就可以看到當傳入決議函式的是另一個promise時,外層的決議函式都會以閉包的形式繼續存在。

let promise1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setTimeout(function fn1(){
          let sub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sub,rejectsub) {
              setTimeout(function fn2() {
                  resolvesub('value from fn2');
              },2000);
          });
          resolve(subpromise);
     },2000);
});

promise1.then(function fn3(res) {
    console.log(res);
});

七.Promise/A+規範與造車輪指南

理清了上面各種情況的基本策略後,我們已經具備了構建一個相對完備的Promise模組的能力。我強烈建議你按照Promise/A+規範來親自動手實現一下這個模組,你會發現在實現的過程中仍然有大量的程式碼層面的問題需要解決,但你一定會受益於此。網上有非常多的文章講述如何根據Promise/A+標準來實現這個庫,可是在筆者看來這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事情,就好像對照著攻略在打遊戲一樣。

作為工程師,你既要能夠一行一行寫出這樣一個模組,更要關注規範為什麼要那樣規定。

如果你對照規範的要求寫出了這個模組,可以利用官方提供的測試套件(包含800多個測試用例來測試規範中規定的各個細節)來測試自己編寫的模組並完善它。javascript語言中都是通過鴨式辯型來檢測介面的,無論你是怎樣實現規範的各個要求,只要最終通過測試套件的要求即可。如果你依舊覺得心裡沒譜,也可以參考別人的博文來學習Promise的細節,例如這篇《Promise詳解與實現》就給了筆者很大幫助。

八.API以外的視角

當越過了語言層面的難點後,推薦你閱讀《深入理解Promise五部曲》這個系列的文章。大多數開發者對於Promise的理解和應用都是用來解決回撥地獄問題的,而這個系列的文章會讓你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Promise,不得不說文章中用釋出訂閱模式來類比解釋Promise的實現機制對於筆者理解Promise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同時它也能夠引發一些通過學習promise/A+規範很難意識到的關於精髓和本質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