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度量軟體專案成本時如何識別邏輯檔案?

度量軟體專案成本時如何識別邏輯檔案?

使用快速功能點法進行軟體成本度量過程中,在明確了系統邊界後,便要進行邏輯檔案(資料功能)的識別。那麼,什麼是邏輯檔案?在度量軟體成本時如何正確區分哪些是邏輯檔案?哪些不是邏輯檔案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邏輯檔案。

邏輯檔案不是傳統資料處理意義上的檔案,也不是實現意義上的物理的資料集合,即它與具體實現時設計出來的物理模型是無關的。邏輯檔案是指一組使用者可識別的、邏輯上相互關聯的資料或者控制資訊,對邏輯檔案的操作為業務需求引起,使用者可以理解並識別。

識別邏輯檔案的步驟如下:

a) 識別業務物件或業務規則。業務物件應該是使用者可以理解和識別的。業務物件包括業務資料或業務規則,如“企業黑名單”、“黑名單生成規則”等。而一些為了程式處理而維護的資料則屬於編碼資料,如國家/地區資訊表。所有的編碼資料均不識別為邏輯檔案,與之相關的操作也不識別為基本過程;

b) 確定邏輯檔案數量。需要根據業務上的邏輯差異及從屬關係確定邏輯檔案的數量。何謂軟體差異?就是使用者可以感知其用途的明顯不同且有不同的維護方式。使用者是否可以明確感知業務物件的差異?不同實體之間是否具有依賴關係?只有存在邏輯差異且沒有依賴關係的業務資料或引用資料才記為獨立的邏輯檔案。例如,對於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員工資訊”,雖然“固定期限合同員工”與“無期限合同員工”的資訊有所差異,但其維護方式基本一致,因此不識別為不同的邏輯檔案;而對於公文管理中“收文資訊”和“發文資訊”,雖然物理特徵類似,但這兩類資訊有完全不同的業務行業,與其相關的業務操作也不相同,因此可識別為不同的邏輯檔案。

c) 是否是ILF。即確定該邏輯檔案是否在本系統內進行維護。如果是,則記為ILF;如果本系統僅為引用,而在其他系統維護,則為EIF。

d) 任何邏輯檔案在系統邊界之內僅被計數一次,若有時是ILF,有時是EIF,則計數為ILF。

邏輯檔案符合如下簡易識別規則:

a) ILF(內部邏輯檔案)

——ILF指在待開發系統內部邏輯上的一組資料

——使用者可以理解和識別ILF,對ILF的操作是使用者的業務需求

示例:根據如下需求從“邏輯”性上識別ILF

會議管理系統……包括X局(資訊中心)局、處(或公司)舉行的會議、會議計劃、安排、記錄、查詢、通知、紀要等功能均實現電子化,提高會議效率。

從需求中識別的內部邏輯檔案包括:會議資訊、人員資訊、單位資訊。如會議紀要需要獨立記錄,如會議記錄刪除後會議紀要仍單獨保留,則會議紀要也要識別為邏輯資料。

b) EIF(外部介面檔案)

——EIF指由本系統引用(即“讀”),在系統邊界外由其他系統進行維護的邏輯上的一組資料。這裡的維護是指邏輯上而物理上的維護或儲存。引用的實現方式不影響計數結果。

——本系統的EIF一定是其他某系統的ILF。

由此可知,我們在進行軟體成本度量時,識別為邏輯檔案的有:業務資料或業務規則;內部維護(ILF);僅引用,其他系統維護(EIF)。而一些如:中間表、內部只讀資訊、預設值、資料編碼等不是邏輯檔案。

版權屬於: 北京中基數聯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連結形式註明原始出處及本宣告。原文連結:http://www.csbmk.com/html/wenda/2018/1112/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