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物聯網(一)閒扯LoRa與NB-IoT當前的大坑與各自的優勢
NB與LoRa作為當前最火爆的物聯網接入技術,甚至沒有之一,這幾年隨著技術的普及LoRa與NB-IoT落地的條件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始採用LoRa&NB。剛好小編我最近因工作需要跑了一些LoRa與NB類的物聯網專案,下面對這兩類技術談一下自己的瞭解與認識;小編我無線基礎理論比較low,所以底層偏射頻部分的技術細節我就不談了,也沒那個本事談,多講一些實際落地各自的難點以及目前我瞭解到的一些市場資訊。
從LoRa與NB-IoT各自的組網方式說起
NB-IoT技術是一種蜂窩網路技術的延申,NB-IoT模組直接接入雲端,中間基礎設施都是由電信運營商承建,終端使用者不需要操心只管使用就好,不過這也帶來一些不可控性,這也是NB技術落地的一個很大的障礙來源,我們後文還會詳細提到。
LoRa不能直接接入公網或是運營商網路,必須使用閘道器裝置來轉換,也就是可以理解為終端使用者自己做運營商,終端使用者可以選擇使用LoRa聯盟的LoRaWAN技術,但LoRaWAN技術目前本身並不成熟,給終端使用者帶來了相當的風險。而採用LoRa自組網技術的終端使用者又不得不自己開發自組網技術,難度風險依然不小。
大家只要對這兩種技術有過基本瞭解的童鞋基本上都能說出一褲兜子這兩種技術的優點,比如什麼功耗低、網路容量大、安全性高等等等等,但我也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這些在目前都是忽悠你的(注意我說的是目前,無線低功耗廣域網技術發展速度很快,未來估計會很快有所改善,所以這裡必須強調是目前,時間點2018-10月
NB-IoT的幾個大坑
一、低功耗的陷阱
NB-IoT的官方忽悠文件基本都會說NB-IoT是一種低功耗技術,可以支援5-10年的電池壽命,但小編我幹技術多年了,這種一般說某種引數很NB的都是在前面省略了一長串定語,也就是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達成如此低的功耗,這才是我關係的。
先說一個實際案例:就我目前(注意是目前)瞭解到的實際情況,NB-IoT技術目前在燃氣表和消防煙感這兩類產品上已經實現落地,但目前這兩種落地的產品為了達到電池3-5年以上的使用壽命(2500mAh左右容量鋰電池或多節乾電池)基本都把NB-IoT的心跳包傳送頻率或資料上報週期調整到了每天1條(用於上報裝置線上以及故障情況
二、運營商很坑,你還沒辦法控制,罵娘都找不到地方
目前電信的NB網路相對較成熟,移動是後起之秀力度很大,聯通嘛,一直再拖後腿,現在剛準備跳進來一起玩,表面看起來一片光明和諧,但實際情況……
-
你真以為現在的NB模組可以FOTA升級?中國電信在NB-IoT基站建設方面動作最快,技術也相對最成熟,我們就從最成熟的開刀:電信的NB-IoT基站裝置以及核心網裝置基本都是華為提供,電信的雲平臺也是華為的技術,另外華為也做NB-IoT晶片。華為、華為、還是華為,這就使得電信在NB-IoT的玩法上受制於華為。舉例來說,針對FOTA升級的問題上,大家看到的很多NB-IoT晶片或模組都宣稱支援FOTA但運營商不支援啊~尤其是電信,電信目前還正在考慮對FOTA進行單獨收費服務,但商業模式還沒有具體想清楚,現在NB-IoT模組不成熟,經常需要升級韌體來填坑,而FOTA又是個擺設,一旦裝置裝到現場需要升級(尤其是填坑類的升級)運營商不給你開FOTA的口子,於是你只能派你的員工到現場一塊一塊的用串列埠升級,那時候你只會想找塊豆腐撞死……升不升都蛋疼,升級,現場人工成本賠死你,不升級,你的客戶投訴罵死你。
-
移動全是明文傳輸,毫無安全性可言~中國移動目前在NB-IoT上力度最猛,但起步較晚,目前移動大規模商用的案例還很少,網路還沒有經過大批量節點資料上報的考驗,內有多少坑還不知道。另外移動目前只支援明文形式的資料報,DTLS類的加密資料報還在開發中,網路暫不支援。也就是說,你的NB-IoT選了移動所有的資料只能走明文,可能你會說我的感測器節點也沒什麼可保密的,明文就明文啊,但作為產品,如果你的產品大規模商用,你的競爭對手可以很容易的獲取你的裝置的通訊資訊,甚至可以幾乎沒有任何技術成本的偽造你的裝置,因為你的裝置都是明文通訊,在你的惡意競爭對手以及不法分子眼中沒有祕密,你的裝置安全完全無法保障。
-
R14看起來高大上,但你真的要上嗎?你上得起嗎?關於R14,移動計劃2019年底開始支援R14,但電信卻認為R14是個蛋疼的雞肋功能,暫時還看不到明確的計劃,所以你的產品怎麼選又很蛋疼,雖說R14會向下相容R13,但等到真的上的時候會不會真的那麼順利?就像功耗一樣,出來之前牛逼吹的震天響,出來之後又全都完犢子了,到時候晶片廠商又被迫升級韌體,於是你也得升級,一次升級消耗的電量起碼是裝置正常工作幾個月消耗電量的總和,這個代價誰來買單?另外市面上最火的是華為晶片的NB-IoT模組,而華為的Boudica120和Boudica150晶片目前都沒把R14協議做進現有韌體裡面,19年底R14標準上的時候,你真的不更新韌體?又比如華為的Boudica120晶片不支援異頻重選功能,節點只能部署在特定的區域,不是所有NB的基站都可以部署,另外後期節點數上來後Boudica120晶片模組又該何去何從?這些全都是坑……
-
你的產品要求低,部署出去能通訊就行,難道就沒問題了?你覺得我的產品不升級沒問題,超級簡單,功耗方面我可以承擔找一個大一點的電池,這些就結了?沒那麼簡單,據有落地專案的終端產品公司反饋,目前的NB-IoT模組在接入不同廠商基站的時候也存在問題,比如:華為晶片的模組接入華為的基站速度很快也超級穩定,但再接入中興或者愛立信的基站的時候功耗會莫名其妙的漲上去,而且接入速度也會變慢,現場更是出現過訊號很好但個別節點接不進網路的現象,其他廠商模組比如MTK或中興晶片的模組也存在類似問題。當然新技術落地總會有一些風險,但NB-IoT比較難搞的一點就是對於終端使用者來說,運營商的裝置你完全不可控,NB-IoT的底層協議哥哥晶片廠商都不開源,基站那端你更沒法搞,現場碰到技術問題,你連解決的門都摸不到,因為所有核心的技術都不在你手裡,你只能乾瞪眼什麼都做不了,找人幫你解決?那你得把模組廠、晶片原廠、運營商和運營商裝置提供商都找齊了才行,呵呵。
三、頻寬窄,延時完全不可控,想都別想
嚴格來說這點應該不算坑,NB-IoT本來就是一種窄帶技術,針對時延不敏感市場的技術,但真正到了終端產品公司端人家可不這麼想,這些公司以前大都是做傳統硬體產品的,本身就對通訊神馬的不是很通,這方面又沒技術積累,他們就要拿NB-IoT來傳資料,就是要上NB,NB-IoT技術併發能力很差,官方宣稱一個基站可以掛5萬-10萬節點,但如果你要知道同時線上數的話估計就崩潰了,10萬點的小區,超過9萬9千9百點是離線狀態,真正線上的節點是很少的,如果不巧,突然很多節點需要同時上報資料,那就慘了,比如消防煙感,平時不吱聲,一旦著火,全都報警,這就坑了,同時線上點數太少,這些休眠掉線的節點要上報資料則需要重新入網,這個過程十幾秒到幾十秒不等。當然這主要是由於NB-IoT的頻帶資源不夠豐富導致的,當然過了運營商你以為你就可以拿到資料處理了?資料在公網上傳輸延時依然不可控,碰到雙11或者過年大家發紅包,資料真正到終端產品商手裡時效性完全無法保障,所以NB這種技術本身非常不適合時間敏感型應用。但蛋疼的是有時候你完全沒得選,LoRa技術控制在一家壟斷型公司手裡,有些產品只能硬著頭皮上NB,於是只能蛋疼……
四、模組商/晶片原廠七上八下
NB-IoT無論對誰來講都是新技術,模組商也不例外,挑SIM卡、進入PSM後重新喚醒後電流異常等等各種BUG也是層出不窮,模組商對於這種新技術也基本都是小步快跑的模式,先做出來試水,市場上總有剛需的客戶先去試水,誰先來誰填坑,模組商以及器背後的晶片原廠基本也是靠不斷的蒐集客戶反饋來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產品的。你可以去關注下NB-IoT晶片原廠的RoadMap,基本都是1年半或2年就更新一帶產品的,這非常不符合IC市場的規律,2年不到,基本上就是前一款晶片市場剛開始批量替代的產品就量產了,這根本不是正常的運營模式,晶片廠商也有苦說不出,之前坑太多加上NB-IoT發展又很快,逼著他們不停的要快速迭代產品,華為、MTK、中興都是這樣,投產一顆NB晶片至少要一個多億的投入,兩年不到,沒等前一款產品回本,後一款產品就又燒進去一個多億,晶片商也苦啊……
對策&結論:
現階段的NB遠談不上成熟技術,這不是某一家公司可以改變的,這是整個產業鏈的問題,終端使用者是沒法選擇坑於不坑的,只能選擇被誰坑?所以現階段如果要上NB,不要想著去選一個成熟的靠譜的模組或運營商,這不現實,理性的選擇是找一家願意陪你一起填坑的供應商或者晶片原廠才是最靠譜的選擇。另外一定要對NB模組進行詳細徹底的摸底測試,對整個業務邏輯、電氣特性、功耗指標、射頻效能做細緻的測試,做到對哪裡有坑心中有數,多與電信運營商和供應商溝通,做好填坑的預案是最重要的。
最後關於LoRa的部分我們下篇文章在來論述,不說優點,只看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