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微信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小程式,4 位明星公司負責人分享了這些
9月9日,職人社首次走到上海,跟攜程內部的孵化器 Oasislab 一起辦了一場分享交流會。這次活動,我們圍繞熱門的小程式方向,邀請了 4 位小程式領域的明星公司產品 & 技術負責人,與大家分享他們的實踐和方法論。
△ 嘉賓與部分同學合影
分享嘉賓:
黃鵬升,trytry 創始人&CEO
王飛,享物說使用者增長負責人
宋敏傑,遞名片創始人&CEO
範懷宇,輕芒聯合創始人&CTO
第1位嘉賓
黃鵬升:trytry小程式增長經驗
△ 黃鵬升,trytry創始人&CEO
大家好,我是黃鵬升,trytry 的創始人,寺庫的合夥人。曾任寺庫分管市場、技術和金融副總裁。
其實我是個碼農,喜歡寫遊戲的指令碼。大學的時候開了一家做手遊的公司。7個人做了十幾款遊戲賺了六千多萬。快畢業的時候,公司被收購。我們做遊戲的時候,探討最多的是,如何利用人性的特點讓使用者被吸引、快樂、沉迷、憤怒、付費,怎樣“掏”出玩家口袋裡的錢。
2013年我加入寺庫,負責移動事業部。一年多的時間,移動事業部,從1% 佔到了全公司60%的銷售業績。
2015年,我開始負責寺庫的市場部。當時寺庫的市場規模,在行業裡排第4名,拉新成本跟行業均值相近,大約在2000元左右。我們通過資料looklike、畫像定投的方式,迅速降到300以內。半年之後,寺庫變為行業第一,並且是後四名市場份額乘以2都要大。2017年9月,寺庫上市,目前是全球唯一美股上市的獨立奢侈品電商。
寺庫上市之後,我們發現,市面上很多奢侈品價格是比較貴的,很多使用者在網上被“種草”買回來發現也許並不適合自己,這裡的消費成本就是很高的。我們想,如果使用者在購買較貴的商品前,可以幾乎免費地先試用,試用後認為好再買這會大大提高使用者的購買需求和體驗,抓到了這個使用者痛點,我們就做了trytry。
我們給trytry的定位就是一個先試後買的精選電商。這使得使用者非常喜歡,還願意主動轉播。
Trytry 小程式上線了一個半月,幾乎零市場推廣,自然增長至450多萬用戶。日活的峰值是98萬。小程式的訂單量,不到2個月時間,從0漲至日均5萬單。
Trytry 一共12人。App 及小程式開發、市場、採貨、發貨、客服,都是這12個人在支撐。
我今天主要分享路線是:
如何發現需求?
如何快速實現?
如何刺激分享?
要關注哪些細節?
如何利用群眾力量結盟?
如何做後續留存?
下面開始進入具體的內容。
# 如何發現需求?
首先,發現痛點。在做寺庫的時候,我們注意到一個現象:有些使用者,興高采烈的,2 萬塊買了個包;回去背2周,就不喜歡了。家裡一櫃子的包,一大半在常年吃灰。
這個痛點夠痛嗎?普遍性如何?
我們寫了一個爬蟲,抓取、識別小紅書的資料。當一位很多人關注的使用者,晒出了她新買的包。我們圖片識別一下,這是什麼款式的包,寺庫的庫裡是否也有?如果有,那 trytry 的機器人,會主動私信她“您分享的32,000的香奈兒流浪包,好美。trytry 上用一天5塊錢,快去試背一個”。就這麼簡單的一個方法,使不小比例的使用者,主動搜尋下載trytry app, 當用戶試了一下,發現5塊錢真的用一天。這麼震驚的事情,很容易分享傳播。她本身就有不少關注粉絲,有一定的影響力。這樣,trytry 的早期種子使用者,就這樣聚集起來了。而且,越來越多。
化妝品類似的痛點也更加頻繁遇到。比如買了SK-II的神仙水,發現自己的敏感膚質不合適;掃回來的YSL口紅,店裡燈光下的顏色,跟塗在脣上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
消費者逛線下店,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想買什麼,而是導購/銷售希望我們買什麼。很多使用者,在導購的“慫恿”下購買,回家後經常後悔,當時是不是腦子短路啊,買回這樣的東西。
因為前面說的痛點,我們就去和化妝品商談合作,拿到了一批試用裝,在小程式上發放給使用者。一方面,幫助一部分使用者的避免衝動購物;另外一方面,又促使了新的一批使用者,試用後發現很適合自己,增加了新的交易。拉長時間軸去看,給該品牌帶來了銷售的增量。
在小程式驗證需求,我建議一個feature要小於4天,留1天用來改上線後的bug 。這樣可以做到7天內快速驗證,快速調整。
# 快速實現:簡單的力量
針對小程式,我推薦流程極簡。甚至,整個流程就是唯一路徑的。爭取讓使用者,幾乎不用思考,一路按鈕點下去。除了期望使用者點選的內容,沒有其他可點的按鈕。
Trytry的小程式,就是一個例子。結果是,轉化率非常高。新UV到下單,成功率 70%+。
另外分享一個經驗數值,小程式的核心流程,控制在10s內。轉化效果會出奇的好。我們推測,這個時間內,使用者收到新資訊導致離開的概率比較低。小程式的使用者,萬一中途跳出,是很難找到入口回來的。其次善用 A/B test,快速調整,迅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 刺激分享:All in 裂變
小程式的天然優勢,基於社交關係鏈的分享、快速裂變。在引導分享上,有4個經驗點:強引導/刺激、all in 、給予激勵、避免損失
強引導/刺激:簡單直接,送紅包就要大方的送;
All in :要在各個能夠push的地方去push使用者,讓他看到。在使用者的忍耐閾值內,竭盡全力地引導分享。
給予激勵:簡單明瞭地告訴使用者,分享將得到什麼好處,並把承諾乾脆利落地實現。
避免損失:“您的紅包還有2元即將過期,請儘快兌換”。
另外,我的個人經驗。要幫助分享者營造“利他”形象。微信是一個江湖,大家都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太微商、太求贊,是有可能形象減分的。為了避免使用者在傳播過程中出現“減分”的損失,我們建議在憤怒向上儘可能是“利他”的,這樣可以大大的保護使用者。譬如,往群裡發一個紅包,邀請朋友 try 品牌正品的小樣,往往是加分的。
# 注意細節
把一件事做好,不管是使用者體驗的細節,還是營銷的細點,都很重要。
注意力,是稀缺資源。在一個上百人的大群裡,各種資訊往往一閃而過。怎樣能夠第一時間吸引到群成員的注意力?上面的例子來,很明顯,第3個更容易吸引眼球。
# 快反饋
遊戲的產品,在“快反饋”這件事情上往往做得更好。一刀下去,對方的血槽立馬下降。升級一件武器,馬上看到攻擊力提升。快反饋,讓使用者更快的獲得信心,有更足的動力走完流程。剛分享出去,朋友點進來,使用者立馬獲得收益。
一般的學校,往往就期中、期末考2次。不少學生,剛開學信心滿滿的要努力學習;往往堅持不到期中考試。假若他們今天學完新的知識,當天得到反饋、激勵,或許,能有效提升學習成績。
# 結盟換量
中國有句老話,叫結伴者遠行。trytry和運營深度精選換量,每天給對方帶來幾萬的新增使用者。我們不過是消耗了存量老使用者的點選,換來了的使用者,這是雙贏。
# 如何提高留存
我個人認為,目前的小程式,是沒有根的。Trytry更願意把小程式使用者引導去下載 app 。
使用者下單後,我們會給使用者推送訊息:下載trytry app,可第一時間檢視發貨情況。 這樣的轉化率接近 20%。
未能匯入 app、公眾號的小程式使用者,我們有個簡單的模型,做促活、回訪。上圖是我們的留存資料,周留存 30%+,一月後留存 20%+,說明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最後非常高興,能夠跟大家分享trytry的經驗。我在此拋磚引玉,希望引發各位思考,總結出最適合您自己的打法,把貴司的小程式,做更快更好的增長。感謝大家。
第 2 位嘉賓
王飛:淺談使用者增長
△ 王飛,享物說使用者增長負責人
我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你是否可以用一句話描述使用者增長?
關於上面的問題,我的答案是做使用者增長最核心的點是我們需要一直跟著網際網路的入口的輪迴在跑:網際網路變成什麼樣?使用者的注意力在哪兒?平臺的入口在哪兒?然後就是要看準它,並且快速執行。
具體要怎麼做?我分三個階段來講:
最早期的 PC 網際網路時代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微信網際網路時代,也就是常說的移動網際網路 3.0
同時還會分享一下享物說的實踐經驗。
# PC 網際網路時代
從我自己去做 PC 網際網路時代推廣和增長這個事情來講,分三塊來看,我們看到在 PC 時代獲取資訊的時候,用的是 link 的方式,我們所有獲取資訊的方式是通過域名、通過連結跳轉來。
那怎麼去做使用者增長呢?就是去獲取足夠多的連結入口。PC 時代最開始的做法是換友鏈,早期站長對這些比較敏感,在福建、廣東、北京等出現很多玩域名、玩友鏈的積累了很多長尾流量。誰能獲取最多人脈、搞定更多域名,就聚集了流量。後來,逐漸出現了門戶、搜尋、導航等。
門戶和搜尋出現後,百度一騎絕塵成了最大贏家,讓使用者的第一習慣變為搜尋。百度變成了毫無疑問老大哥級別的應用。這時候就是通過搞 SEO、SEM 買關鍵詞等方式獲取使用者。
再往後看,很多巨頭希望再洗牌,開始切安全工具(3Q 大戰)、做瀏覽器,也有專門的瀏覽器軟體(火狐、遨遊)都是希望從網址導航這個點去洗使用者習慣,做網際網路入口。從 PC 網際網路時代大家開始認知到入口的重要性,也學會了網際網路廣告這種變現模式。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整個流量的玩法,就更加精細化、商業化。大家在切入口的第一時間,也做了商業化變現。因為獲取使用者的門檻提高了,要做 App、做手機,於是 BD 得到免費流量行不通了,要靠採買。
這個時代,資訊組織方式變成了 App ,變成了資訊孤島。所有創業者都希望把使用者彙集到自己的產品裡,提升活躍時長、訪問頻次。頭條系在這時期做的非常極致。高效的採買和高效的變現,是這時期的絕對手段。採買是增長的主要手段。
這個時候的入口呢,是手機廠商的資源位、應用商店、超級 App(比如內容類產品的頭條、社群的 QQ 空間和微博、大流量的遊戲)。
這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 微信網際網路時代
大家開始做微信群、養微信個人號發朋友圈。隨之而來的是,獲取使用者最好的方式是社交分享。因為微信裡沒有了中心化流量入口,我們想要觸達使用者只能通過社交分享,到達群聊、朋友圈 、私聊裡。
這個時候的入口是什麼呢?是沒有入口。在微信這樣一個去中心化的關係社會裡,微信在有意避開說我直接給你一個入口,大家在這個入口去獲取自己的中心化流量。這裡和 搜尋框、導航欄完全不同。
那微信裡的使用者增長是什麼樣的?
經歷了很多變化,做 10w+的爆款文章、爆款 H5刷屏 、群裂變、小程式裂變。現在小程式獲取使用者的方式更加高效,大家都去開始嘗試做小程式裂變。
舉幾個常見到的裂變方式。利益點設定的足夠好,鏈條設定的足夠短都可以做到很好的裂變率。
這是從 PC 到微信網際網路時代,在使用者增長核心路徑的轉變。但其實,所有的路徑都萬變不離其宗,看使用者注意力在哪。微信10億月活,不管你是做五環內人群還是五環外人群,他們都活躍在微信內。
基於上面的思考框架,我們來看一下享物說是怎麼做的?
# 享物說的萌生
最開始萌生這個想法是因為幾個合夥人發現家裡閒置了很多東西,而且這些東西質量還是相對好的,賣掉麻煩、扔掉可惜,所以就想幫助使用者做閒置物品的再流通,讓有價值的物品流轉到有需要的人手裡。同時也看到現在市面上沒有特別好的針對閒置物品的流通手段,均是以二手買賣為主,但效率太低,很多傳統的二手交易平臺做了幾年的時間,一直不溫不火。
在這個節點上,我們認為享物說做的事情意義非常大,閒置互送,讓有價值的物品傳遞到有需求的人手上,增加了溫度,又降低了交易摩擦。
# 如何做 Growth
2017年9月份,享物說從幾個微信群開始,也算是冷啟動吧。
幾個創始人拉了些微信群,把身邊的朋友邀請進來,大家在這裡面放一些閒置的物品來互送,反響很好。後來人多了,就開始想說要做一些機制,讓對方付出一點什麼。創造出了小紅花積分、競拍這樣的玩法。這樣MVP就被驗證了。
10月份小程式上線,開始逐步做推廣,比如春節期間,我們封閉開發加入了一些分享裂變玩法。新使用者得到了一個快速增長。
春節回來之後逐步擴大團隊,迭代更多推廣玩法和遊戲機制,使用者量開始擴大。
享物說的裂變玩法
這是我們上的一些裂變玩法,是我們目前增長的主要手段。
剛才有同學提到外部搞量,其實不管是換量還是採買,都是為實現增長的手段。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就是看清市場的變化、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然後快速落地。因為創業期,速度最可貴。現在小程式市場已經白熱化了,獲客成本也在逐步有增加。作為創業者我們要時刻關注這個市場到什麼階段?裡面的玩家有哪些?大家手上的營銷手段是什麼? 你手裡有多少彈藥?自身的優勢和長處在哪兒?快速去採取行動。
以上是對初創公司的一些增長路徑分享。
第 3 位嘉賓
宋敏傑:社交工具的新增與留存
△ 宋敏傑,遞名片創始人&CEO
我接下來要聊的可能和前面兩位老師不一樣,因為我主要是做社交工具的。所以主要想和大家分享我創業一年來的一些經驗和心得。
最開始做遞名片這件事的時候,很多人都抱有不理解的心態:一來是,現在人們職場社交到底是否還有收發名片這件事情?二來是,像很多紙名片識別的app其實已經做的非常大了。那麼,這塊到底還有沒有市場?
我們認為,掃描和拍照發送紙質名片和直接收發電子名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情。後來,我們深入觀察研究發現這裡面還有很大機會的。我們認為微信還是一個偏生活化的工具,大多數人加完微信之後會發一個紙質名片照片或者一段自我介紹,尤其是在商務場景下,這是十分不方便的。
所以遞名片的產品定位就是:微信對話中高效、快捷的職場資訊傳遞工具。
接下來,想和大家介紹一個我們核心的增長模型。這是我們的一個自然的增長模型,結合我們自己場景設計的。
我們在最初抓的一批種子使用者,他們對產品是有一定的使用者感知度的。他大概知道用你這個產品能做什麼,這些使用者就建立了自己的電子名片,當他需要去發名片的時候,他就有一定的概率去發這個電子名片,這就有人點進來,在微信小程式這個領域,每點進來一個就會算成新使用者。這樣,新使用者他就有一定的比例去建立自己的電子名片,這就會把新使用者滾動起來。
上面就是我們比較核心的增長,因為我們也嘗試了很多其他的方法,但是效果不如結合場景增長來的好。
這裡我們也涉及到兩個比較關鍵的轉化率:建立名片的人,有多大頻率去分享這個名片,商務人士一週大概有3-4張,少的一週有1-2張。
發名片這個事情,我們認為本身就是一箇中頻的事情。長期來看,我們覺得,小程式不去做裂變是挺沒意思的事情。我們認為直接通過名片去做裂變是不太可能,因為上面打都是私人的資訊。受限於場景,我們只有新認識的微信好友才會發一個名片,微信的現有好友和朋友圈是沒辦法發名片的,因為這會讓人覺得很奇怪。
如果不針對名片去做裂變的,我們會覺得針對商務人群差異化來做是可以探索的方式。
我們也在思考,把電子名片生成一個二維碼印在紙質名片上,這樣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很多友商在嘗試,我們也在摸索中。
# 使用者留存
對使用者留存我們的一些思考,我們認為,小程式的使用者留存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目前,遞名片大多數使用者流量是從會話裡進來的。從這個渠道進來的使用者我們認為這是被動使用的。它可能不像使用者下載一個 app 是因為大致瞭解這個 app 是做什麼的才下載的。
對於使用者留存,我們比較關注兩個事情:服務通知、引導式互動設計
服務通知:我們現在根據使用者不同狀態會有不同服務通知,但是 3 月份我們的服務通知其實被封過一次,對於服務通知我們的教訓是,你不能一次性大量的發這個服務通知,這樣是會被使用者舉報。
引導式互動設計:我們之前是安靜、不打擾的價值觀。我們發現,這樣做會導致使用者在第一個頁面流失率是比較高的。我們認為在某些環節加一些彈窗效果會比較好。一個強互動式設計是非常有助於使用者與小產品行程關係有利於使用者留存的。
落地頁面需要給使用者一個強引導,讓他知道你這個是用來做什麼的。因為我們發現,使用者是很難有熱情去主動找一個小程式來使用的。所以你需要給使用者一個強引導做使用者留存。
發名片的和收名片是完全不同的感知。
# 使用者沉澱
怎麼樣做使用者沉澱,首先,使用者到底有多少有資訊和關係,留存在你平臺上,這是使用者和平臺的關係、緊密度。其次,需求是可持續,有一定頻度的。最後,使用者的需求是很不明確的,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多使用 A/B test。
第 4 位嘉賓
範懷宇:小程式帶來了什麼
△ 範懷宇,輕芒聯合創始人&CTO
我 2011 年加入豌豆莢,在豌豆莢經歷了整個移動 app 的時代。最開始我們是做著 PC 網際網路看著移動分發起來的。
因為我們今天主要講小程式,上面是我整個職業生涯經歷過的客戶端。從技術角度來說,技術的革命在“端”上概率會有,但是頻次比較低。過去10 年,算技術革命只有一次。然而大部分“端”的技術是隨著人來移動的。
輕芒在小程式裡主要做兩個方向,一個是輕芒雜誌,另一個是 ToB 的企業工具輕芒小程式+,幫助內容創作者無需程式碼地生成屬於自己的小程式。這也主要得益於,小程式今年年初,上線了第三方平臺託管方案,這帶動了一大塊兒 ToB 的公司。
除了上面這兩個,我們還做了大量的小程式,來探索小程式的玩法和小程式能做的事情。
# 小程式的本質
剛才王飛老師說的三個階段(PC 網際網路時代、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微信生態 3.0),我是很認同的。在 PC 網際網路時代,Web 統治。巨頭公司在通過 link 的方式帶來更大的流量和使用體驗。對於使用者的首次使用方式更靈活,使用場景更豐富。
在移動網際網路,Web 基本被幹掉,用 App 來取代。App 的好處在於再次使用,更接近 OS 作業系統層面,使得技術上能做的體驗更好。在傳統移動 OS 裡面,App 是一個很大的方向。
但是在小程式的方向,過去 3-4 年也一直有人在嘗試。大家認為現狀不夠完美,Web 有 Web 的好處,App 有 App 的好處。比如百度的輕應用,今天我們還能看到支付寶小程式,快應用。他們都是在 App 和 Web 的中間尋求平衡點。微信小程式最優價值是“微信”兩個字。微信作業系統意味著什麼?微信是跨平臺的,這點非常重要。
快應用目前的解決方法,是沒有解決跨平臺這個問題。比如我是 iOS 使用者就沒辦法處理 Android 使用者問題,我還是需要提供多個“端”的服務,對於做新產品創業者來說,這個成本過大。但是,跨平臺這個優勢是微信可以提供的。
大家都知道,微信有很好的社交網路,我可以在這裡找到很多人。
這也是微信和其他超級 App 比明確的不同。微信的場景足夠多,比如開啟抖音我們的目的是相對明確的,但是微信你開啟做什麼呢?你生活的各個場景都能被覆蓋。
從技術角度來看,小程式和 Web 很像,他們的核心技術解決方案是一樣的。但是毫無疑問,核心差別在於,Web 更靈活,所有平臺對 Web 都是友好的。但是小程式在微信裡是不能被放任各種能力,如果這麼開放就沒有辦法做到極致。
“我能管你”這個聽起來是一個負面的事情,但是其實是個正面的事情,因為我可以管你,所以我可以開放一些特殊的能力給你。比如說群能力。小程式更接近 Web ,但是體驗也更優於 Web。
從長期的發展來看,小程式作為一個平臺更有上升的空間。
# 小程式是一個“端”
對於我來說,我認為小程式是一個“端”。我會把它提到 iOS、Android 等同的“端”上來對待。在過去很多的時候,很多人來問我說要給什麼東西導個量,是不是需要做個小程式。大多數時候這個答案是否定的。Web 在網際網路時代是個渠道,大家用 Web 的思路是你趕緊走,去別的地方,比如趕緊下載 App。我覺得小程式是完全不同的,你需要提供足夠多的服務在小程式裡。微信刻意的把小程式做一個流量黑洞,就是期望大家把小程式當成端來使用。
對於小程式落地來說,大家可能會首選電商、遊戲等等場景。
# 小程式創業的優勢
我認為有這幾個優勢:
產品模式,你把小程式當一個“端”,你產品的構建,增長做法都要改變。
團隊組建,我們見過大量做媒體背景的人,他們想要為一個新的產品組建團隊,傳統模式下,你需要招募一個後端、一個 Android、一個 iOS,甚至還包括前端,等等。我們知道,模型增長不同,包括產品設計,兩個“端”要分別設計一下,這個成本是巨大的。這不僅僅是錢的成本,更多的是速度。小程式帶來新的機會,我的服務剛剛滿足上面的特點,我的服務僅在小程式上提供,那這個模型縮減的非常厲害,只需要一個產品,一個前端且小程式是部分端的,這響應的速度會帶來很大的提升。
今天小程式的現狀,後面會有越來越多的侷限性。從技術的角度,小程式有一些是做不到的。比如多媒體、濾鏡是很困難,因為它的處理能力是不如原生系統的。
# 小程式能夠提供什麼價值
為什麼“端”需要跟著人走,因為有人的地方才能帶來更多的價值。你需要重複利用好小程式的價值。
小程式是微信不同生態的潤滑劑。 因為小程式和現在微信生態各種模組都不衝突。很多人問,“公眾號和小程式我該做什麼?”答案是你兩個都可以做,因為這兩個不是同一個東西,公眾號配合小程式可以產生更多場景,你不需要去苛求最後是追求公眾號的訂閱量還是小程式的累計使用者量。因為這些都是你的服務。
大家常用的配置是公眾號+群+網頁。今天可以考慮說,公眾號+小程式+群這樣的組合獲客成本會有很大的提升。
# 小程式帶來的新場景
我們花了兩三天時間做了一個小程式-安全性的順風車。這個小程式的玩法是這樣的:我分享到特定的群,這個群的群友搭我的車。這些群是什麼關係,我們認為是熟悉的陌生人,是有一定交集的。這是微信提供的東西,你從群裡進來到小程式有一個特定的 ID。這個時候你就不需要做什麼複雜的關係網路,這就是行程了一個天生許可權保護。這樣的玩法有很多東西可以做,這可能就是以前做不到的事情。這樣你就可以在微信群裡構建一個場景,是非常輕鬆。
另外,如果你已經有了 app,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功能,可以通過小程式來實現的。你在 web 裡嵌入一個小程式,做一個跳轉。這樣這部分不需要自己來做的,也可以讓它的流程更自然。
上面是關於我們可以舉出來的一些新場景的使用。這些點在微信持續的發展過程中會不斷的出現。我們每天都會看微信發了新版本,提供了什麼新的玩法。我們怎麼基於這些玩法來構想我們的服務變得更好,核心的部分是伺服器,服務的核心價值。但是你的整個體驗、你的效率。焦慮的感受。獲客的能力都體驗在端上。這些細節都需要你敏銳的抓住他,結合這些場景來落地。
# 換個視角看小程式
在輕芒,我們主要用的是海盜模型(AARRR)來構建我們的小程式。下面是我們看小程式的幾個點,和一些 tips 分享給大家。
1. 獲客(Acquisition)
更容易從微信生態中汲取使用者,群是潛在的使用者來源;
和 app 可以打通,通過在 app 中嵌入小程式,通過分享卡片;
通過掃碼可以很好的打通線上線下;
很難從其他外部匯入流量。
Tips: 在獲客中,要把心思用在從微信生態中獲取流量上。
2. 啟用(Activation)
Tips: 做好路徑規劃。
3. 留存(Retention)
適度引導使用者新增到我的小程式/桌面,長期看,這是一個等價於安裝的操作;
充分使用模版訊息,和產品充分整合,運營訊息的推送會被封禁,正確看待回訪資料;
Tips: 長期來看高品質小程式,會獲得更多回訪機會。
4. 推薦(Referral)
下面是我們看小程式的幾個點:
群是最主要的傳播和分享渠道,Viral Rate > 1;
朋友圈是禁區,可以提供海報生成功能,但不是主要的分享來源;
不能通過微信外部網路進行分享;
關注搜尋入口,持續有新能力出現,搜尋效果持續優化,可能會更多考慮好友和質量因素。
Tips: 圍繞群做。
5. 商業變現(Revenue)
電商變現是主要營收手段,虛擬商品在 iOS 上無法直接付費;
廣告網路規模還很小,廣告聯盟比較單一,潛在廣告主較少;
可以替換成產品的核心操作。
Tips: 更多小程式應該關注使用者的核心體驗。
***
轉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4556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