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模型及協議
阿新 • • 發佈:2018-12-17
MAC(Media Access Control,
介質訪問控制)地址,也叫硬體地址,長度是48位元(6
位元組),由16進位制的數字組成,分為前24位和後24位:
,直譯為媒體訪問控制地址,也稱為區域網地址(LAN Address),乙太網地址(Ethernet Address)或實體地址(Physical Address),它是一個用來確認網上裝置位置的地址。在
OSI模型中,第三層網路層負責
IP地址,第二層資料鏈接層則負責MAC地址。MAC地址用於在網路中唯一標示一個
網絡卡,一臺裝置若有一或多個網絡卡,則每個網絡卡都需要並會有一個唯一的MAC地址。
- 前24位叫做組織唯一標誌符(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即OUI),是由IEEE的註冊管理機構給不同廠家分配的程式碼,區分了不同的廠家。
- 後24位是由廠家自己分配的,稱為擴充套件識別符號。同一個廠家生產的網絡卡中MAC地址後24位是不同的。
RIP協議的特點是:
僅和相鄰路由器交換資訊
路由器交換的資訊是當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資訊,即自己的路由表
按照固定的時間間隔交換路由資訊
RIP協議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當網路出現故障時,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將此資訊傳送到所有的路由器。
開放最短路徑優先OSPF(OpenShortest Path First)
OSPF原理簡單,實現複雜,使用了Dijkstra提出的最短路徑演算法SPF。
OSPF最主要特徵是使用分散式鏈路狀態協議,而不是像RIP那樣的距離向量協議。和RIP協議相比,OSPF的三個要點和RIP都不一樣。
1、 向本自治系統中所有路由器傳送資訊。這裡使用的方法是洪泛法(Flooding)
洪泛法(Flooding)
在OSPF協議中,當鏈路狀態發生變化時要用Flooding向所有 路由器傳送資訊。
例如,源節點希望傳送一段資料給目標節點。源節點首先通過網路將資料副本傳送給它的每個鄰居節點,每個鄰居節點再將資料傳送給各自的除傳送資料來的節點之外的其他。如此繼續下去,直到資料傳送目標節點或者資料設定的生存期限為0為止。
2、 傳送的資訊就是與本路由器相鄰的所有路由器的鏈路狀態,但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資訊,“鏈路狀態”包括本路由器和哪些路由器相鄰,以及鏈路的一些度量資訊。而RIP協議傳送的是到所有路由器的距離和下一跳路由器。
3、 只有當鏈路狀態發生變化時,路由器才向所有路由器用洪泛法傳送此資訊。
由於各路由器之間頻繁的交換路由資訊,因此所有路由器最終都能建立一個鏈路狀態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實際上就是全網的拓撲結構圖。RIP協議中的每一個路由器雖然知道所有網路的距離以及下一跳路由器,但卻不知道全網的拓撲結構(只有到了下一跳路由器,才能知道再下一跳應當怎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