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雲平臺企業落地之向左走和向右走
前不久,和一個朋友討論了一些關於企業雲平臺的問題。我們所討論的問題包括企業雲平臺的定位(上資源型平臺還是PaaS平臺?和公司的數字化戰略是什麼關係?)、技術選型(他們有VMware虛擬化平臺,現在要上雲平臺,是上OpenStack雲還是Kubernetes雲?)、落地方式(誰來買、誰來建、誰來運營、誰來用、誰來統籌協調等)等。朋友的團隊是研發團隊的一部分,已經在做 CI/CD 的一些嘗試,也有自己搭建一個基於Kubernetes的容器雲平臺,現在想進行推廣,不想一開始就遇到很多的問題。朋友感嘆他們單位IDC事業部的不配合,他們不接受容器雲平臺落到IDC;還感嘆到其他研發團隊的不配合,他們開發的應用不落到這個平臺;還感嘆公司領導想推動上雲,但是一直沒提出上雲戰略,因為很多原因,一直想招聘的技術負責人也沒到位,還沒想好來了後放在哪個層面,負責哪些事情。這個平臺,僅僅在前期階段,居然就牽扯到那麼多部門之間的利益關係,實在是有些超乎他當初的想象。
上週的某個下午,肖力和我去找陳沙克聊天。在現場觀摩了他們正在實際使用的CI/CD流程後,我們有長達幾個小時的討論。
兩次討論的問題,有很多的重合。我意識到,容器雲平臺、CI/CD、微服務等這些新的理念和技術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但是,容器雲平臺的落地,似乎比想象中的要困難得多。本文在總結這些交流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思考,試圖來對這個問題進行一些梳理。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一些前提
本文中的一些名詞的含義和範圍如下:
-
企業:代表非網際網路大多數企業,不包括網際網路公司,以及非常大型的公司。
-
容器雲:指基於Kubernetes或Openshift的容器雲平臺。
-
企業IDC部門(資料中心部門):企業中管理和運營企業IDC基礎設施以及雲平臺的部門。
-
企業業務開發中心:企業各業務應用系統開發團隊,通常有多個,分散在各業務單位之中。
-
當前容器雲平臺在企業落地的狀態:還處於早期階段,主要是利用容器雲平臺來執行新開發的網際網路應用,平臺規模往往不是很大,一般不超過50臺物理伺服器節點,在其上執行的企業應用數目大都在一兩百之內。
-
企業的IT狀態:大多都擁有 VMware + SAN 虛擬化環境,部分有OpenStack或者其它私有云環境,大部分企業尚不具有統一的基礎雲平臺。
當前企業容器雲平臺的主要應用場景
目前,企業主要的容器雲平臺需求是執行新開發的網際網路應用。這些應用的主要需求包括:
-
需要快速上線和迭代,需求變化快,上線週期短。
-
面向C類使用者,應用有彈性伸縮需求,比如在大促銷的時候。
-
往往都是新開發的,部分採用微服務架構。
當前以資源為中心的容器雲落地模式
當前,企業要上容器雲平臺的話,採購和運營主體往往為IDC事業部。主要原因包括:
-
企業IDC事業部作為一個獨立的事業部,正在管理著企業的IDC和基礎雲平臺,因此企業領導層認為該事業部就應該是容器雲平臺負責單位。
-
把容器雲平臺看著以資源為中心的平臺,而企業IT資源一直是IDC事業部在管理和運營。
-
和IDC事業部相比,企業業務開發中心是分散的,並沒有統一的開發中心,因為也就無法與供應商簽署合同。
這麼做會導致一系列問題。
一方面,對企業(甲方)來說:
-
IDC 事業部為容器雲平臺的採購和運營方,但不是使用方,因此往往不瞭解該平臺的需求。其結果就是在採購的時候,不得不提供非常大的需求,為避免犯錯而求大求全。比如,要求能夠支撐2000臺物理機節點,要求支援複雜的網路環境,要求支援複雜的儲存環境,要求各種整合和環境打通等。但是,實際上,根據前面的討論,在早期階段,這些需求過大過全,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並且導致真正應該被關注的主要矛盾反而被忽視,而且後期要改動該平臺的話代價將會非常大。
-
IDC事業部運營容器雲平臺的主要方式是賣容器,按照資源(容器和儲存)收費。因此,運管平臺也是以資源為中心的,比如提供映象倉庫、卷、服務編排、程式碼打包、應用商店、日誌和告警等功能。
-
IDC 事業部採購的容器雲平臺,其目標是作為執行在容器中的應用的執行平臺,這就要求業務開發部門能面向該平臺進行開發。但是,因為部門之間的部門牆和利益關係,很多時候這個雲平臺得不到業務開發部門的支援和配合,從而導致雲平臺閒置。
-
IDC事業部有可能與容器雲平臺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衝突。有了容器雲平臺之後,因為容器相比虛機和物理機的資源節省,IDC事業部能夠賣出去的資源可能會有減少;同時,容器雲平臺要求對IDC的基礎架構(比如網路架構)進行一些調整,這會破壞當前的穩定狀態;導致一些新需求,比如需要新的運維人員等。這些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會削減IDC事業部做這事情的動力。
-
企業業務開發部門,受到整個環境下CI/CD、敏捷、DevOps、微服務等新概念的持續薰陶,往往又有開發和執行新型的基於容器的應用的想法和動力。但是,IDC事業部主導購買的容器雲平臺,因為購買前沒能充分與業務開發團隊溝通需求,導致該平臺又無法滿足開發部門的要求。同時,由於平臺一開始就做得很大,再要做修改就已經很困難了。結果就是業務系統開發團隊得不到想要的容器雲平臺。
另一方面,對容器雲平臺供應商(乙方)來說,這種模式的問題包括:
-
很難在早期階段就從IDC事業部獲取到真正的容器雲平臺需求,導致有力無處使;相反,卻獲取到大量的不必要的需求,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去滿足這些需求。
-
費力搭起來的容器雲平臺不被甲方的業務開發團隊認可,說平臺怎麼這麼爛,功能怎麼這麼差,總之就是各種不滿意。這反過來又會導致甲方對乙方的不認可。
-
平臺賣不出好的價錢。容器雲平臺,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導致沒法賣出好的價錢。
以應用為中心的容器雲落地模式
企業容器雲平臺的構建,不能單單只是容器雲平臺,而應該放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大框架內在公司層面進行。
上圖所要表達的一箇中心點是,要從公司/集團CIO層面對容器雲平臺進行統籌規劃:
-
確定容器雲平臺的定位。是與IaaS平臺類似的資源型平臺,還是公司的PaaS平臺?以及容器雲平臺在公司的數字化轉型戰略處於什麼位置?
-
確定各利益相關方,包括誰主導(CIO還是其它組織?)、誰是使用者、有哪些需求、誰落地(採購和部署)、誰運維運營等(IDC團隊,還是獨立的雲平臺團隊?)。
-
確定組織結構是否需要調整。
-
確定容器雲平臺上來後的各有關方面新的考核方式。
結果:
-
從公司層面對容器雲平臺進行統籌管理。
-
容器雲平臺不能以資源為中心,而要以應用為中心,要覆蓋到應用的全生命週期。
-
IDC事業部不再是容器雲平臺的主導方,而變成了落地的實施單位。
-
各業務開發團隊變成了容器雲平臺的主要需求提供方以及使用方。他們是平臺真正的使用者。
這會帶來一些好處:
-
在採購前就能明確容器雲平臺的定位和需求,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據實際需求,企業的容器雲平臺從小到大,週期性迭代,按需增長。
-
業務開發團隊將會獲得他們想要的容器雲平臺,從而實現真正的CI/CD,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目標之一,即快速釋出應用並進行迭代。
-
IDC事業部有足夠的時間來消化容器雲平臺,而不是一開始一下子就收到一個巨型的雲平臺。
-
對企業來說,把容器雲平臺納入到企業數字化轉型戰略之中,其價值將會被放大。
-
對容器雲廠商來說,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一個更大的蛋糕,而不只是在容器雲平臺的紅海中拼刺刀。
以應用為中心的 CI/CD 流程
上面說過,當下的企業容器雲,著眼於資源,而不是應用。從CI/CD角度,過於著眼於CD,也就是應用在平臺上的部署和執行。市面上的大部分的容器雲平臺,都支援各種部署方式,比如支援映象部署、支援從原始碼倉庫打包等。同時,著眼於彈性伸縮、網路架構、儲存支援等等。這些東西是有價值的,但是,在發展的初期階段,這些方面的需求其實倒沒那麼強烈,利用開源專案就能滿足實際絕大部分的需求了。同時,這部分是開源社群的重點方向,因此,雲平臺供應商最好是在社群的協作框架下來做這些方面的工作。
下圖是沙克之前分享過的他們單位正在使用的CI/CD 流程圖:
在這裡,我也藉此機會感謝沙克和他的團隊,他們一直在無私地毫無保留地把好的東西分享出來。
這圖我覺得有點複雜,因此把它做了一個分層,也許有助於理解:
細節不再重複,只有以下幾點說明:
-
該流程已經在沙克所在的單位進行推廣,有幾個較大的研發團隊已經在全部使用該流程。
-
對業務應用開發團隊來說,跟之前相比,只有兩個改動:(1)把配置從程式碼中分離 (2)把日誌按要求輸出到統一的日誌平臺而不是寫到本地。
-
該流程還處於不斷完善之中。基本的CI/CD 流程已經完全走通,外掛式的功能模組在逐步新增之中。
-
基本上各種應用都可以容器化,換一種方式說,還沒有發現不能容器化的應用。當然了,由於這項工作開展時間還不太長,現在還只是把優先順序高的業務應用系統放到了容器雲平臺上。比如資料庫和快取這樣的服務,還是放在私有云環境中。
-
容器雲平臺對底層資源有相當大的節省。
-
現在他們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如何把這套東西推廣到集團其它的開發中心,甚至集團外的使用者。
對企業來說
-
不能以看待IaaS的以資源為中心的視角看待容器雲平臺。IaaS 平臺,實質上是資源型平臺,重點是將計算、網路和儲存的雲化,並以雲資源形式提供給租戶。它的出現,算不上質變,而更多的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容器雲平臺的出現,應該被看著質變,它帶來的不止是能夠提供容器的資源平臺。這裡的質變,指的是容器雲平臺所能引起的質變,包括應用研發、執行、運維方式的革新,新應用為企業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價值,對於企業業務中臺的推動等。因此,需要從整個公司的高度來看待容器雲平臺,也要從全公司範圍內來運營容器雲平臺。這就是前面圖中,為什麼要企業CIO來領導的原因。這應該是一個常設單位,而不應該是專案組那種做完了就撤了的那種單位。
-
從虛擬化環境到容器雲環境之前,私有云環境階段(OpenStack私有云或其它私有云)並不是必經階段。容器雲環境可以執行在虛擬化環境中,甚至物理機環境中。
-
正視容器雲平臺落地之困難。很多企業中,業務方和IDC事業部之間的距離很大,包括組織結構上和團隊人員之間的物理距離上。特別是一些大型企業,往往都有一個獨立的IT公司,為集團提供IT服務。過去,該公司提供的都是IT資源,因此往往有提供虛擬化或私有云環境,因此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集團的IDC中心。集團各業務開發中心分散在集團下屬的各個公司。這些開發中心和IDC中心之間,在組織結構、業務關係、物理距離等方面都距離遙遠。在這種情況下,容器雲平臺落地更是困難重重,甚至有時候會有容器雲平臺在IT子公司落地後閒置的情況發生。回憶當年,很多集團都是一紙紅標頭檔案,要求『必須使用虛擬機器,要使用物理機請報集團審批』,來推廣虛擬化或者私有云環境。現在,還能一紙紅標頭檔案,要求『應用必須上容器雲平臺、研發必須採用CI/CD模式』來推廣容器雲平臺嗎?我認為集團的CIO層面應該來好好考慮該問題。
-
思考容器雲平臺相關團隊的考核模式。對IaaS這種資源型平臺,往往以規模、利潤、資源使用率、SLA等來考核,有些企業集團還會看上雲比率。但是對於容器雲平臺,除了這些以外,還要看它作為PaaS平臺產生了多少價值,比如有多少研發團隊採用了CI/CD流程,應用的單元測試比例是否有提高,應用開發週期是否有縮短等等。
對容器雲平臺創業公司來說
如果容器雲平臺創業公司要採用上述模式,那麼將面臨幾個挑戰:
-
產品化困難。前述CI/CD流程中,涉及到非常多的元件和產品,流程上打通還較為容易,但是管理上是分散的。是否需要統一納管,能否做到統一納管,這是一個很大的產品和技術問題。
-
構建真正能夠落地的CI/CD能力的困難。要提供能夠被客戶研發團隊願意接受的 CI/CD 諮詢能力和產品,需要有豐富的應用軟體開發和研發管理經驗作為基礎。而這些經驗,往往是底層雲平臺研發團隊所缺乏的。
-
構建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的困難。要從產品技術性質的雲平臺提供商,轉型為諮詢服務性質的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提供商,這裡面有很大的鴻溝。也許,RedHat公司相對來說更具備這方面的潛力。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突然傳來IBM 340億美金收購紅帽的訊息,難道他們真想著把IBM的企業諮詢能力和RedHat 的容器雲平臺落地能力進行整合嗎?
而面對的機遇,則是從容器雲平臺的紅海中脫身,轉到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賦能者。這是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也有更多的機會等著去發現。
小結
對前面的主要觀點進行一下小結,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
容器雲平臺的目標應該是以應用為中心的PaaS平臺,而不是以容器為中心的資源型CaaS平臺。
-
要從公司層面和高度來規劃和運營企業/集團的容器雲平臺,要把開發、運維、IDC團隊統統納入其中,不能指望一個團隊就能實現或推動應用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轉型。
-
容器雲平臺的價值可以非常廣闊,就看如何想、和如何做。
-
企業的容器雲平臺應該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它應從小到大,按需增長,而不是一上來就求大求全。
-
對容器雲平臺創業公司來說,需要思考如何做以應用為中心的雲平臺,以及如何賦能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謝謝您的閱讀,也歡迎您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