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真的抄百度了嗎?
8 月份的時候,人民日報發推稱歡迎 Google 迴歸,前提是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一石激起千層浪,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百度,引得李彥巨集親自迴應。
李彥巨集表示,如果 Google 決定回到中國,我們非常有信心再 PK 一次,再贏一次。並稱這些年中國的科技公司在發現新問題,服務新需求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全球都在 Copy from China。
沒多久,Google 就送上了人頭。
一個月之後,谷歌在一場小型釋出會上宣佈了對其搜尋引擎的改版,在移動端介面底部引入了資訊流 Google Discover。
於是,大眾討論的焦點又轉移到了 Google 有沒有“借鑑”百度資訊流的話題上。
首先,我們來看看百度和 Google 資訊流產品的歷史。
2016年,百度開始積極佈局資訊流產品,並於下半年在手機百度中正式推出。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很多人開始通過資訊流產品獲取最新資訊,而不再侷限於搜尋、入口網站等。
百度天生就有做資訊流產品的優勢。其一,百度通過此前百度新聞、百度大家、百度視訊等產品的積累,並不缺乏內容;其二,百度也是國內最早開始做深度學習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有很好的技術積累;其三,百度使用者的搜尋行為可以讓百度做內容分發和推薦更加精準。
2017 年 2 月,李彥巨集表示:
今年是內容分發的新時代。百度從本質上來講,最核心的東西還是在做內容的分發…… 我們現在非常重視的 feed 流產品。過去傳統的搜尋是人在找資訊,現在要逐漸演進到資訊找人。人在沒有主動表達他的資訊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能夠猜出來這是他喜歡的,這是他需要的資訊。
隨著百度在資訊流產品上的發力,並將資訊流放在了和自己主營業務搜尋並重的高度,這樣的重視也逐漸在財報中得以體現。
2017 年第四季度,百搜尋結果頁高質量視訊內容覆蓋率達 15%。資訊流業務每日分發量環比增加 20% 以上,百度 App 使用者總使用時長同比增長約 30%。同時,百家號的內容原創者從 2017 年年初的 20 萬上漲至 100 萬。
而百度最新的 2018 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憑藉AI創新驅動,“搜尋+資訊流”雙引擎繼續增長良好,百度 APP 6 月平均日活1.48億,比去年同期增長 17%,使用者使用時長同比增長超過 30%。而搜尋之外(資訊流+AI)收入更是同比增長超過 150%。
也就是說,繼搜尋之後,資訊流開始成為成為百度在資訊分發上的另一大引擎,並且日趨重要。如今,手機百度幾乎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新聞客戶端,這也證明了百度當時在搜尋下加入資訊流是正確的決定。
不過,大洋彼岸的 Google 對此卻一直沒有什麼大動作,依然靠著搜尋業務賺得瓢滿鉢滿。直到 2017 年 7 月,Google 才表示,將在手機搜尋應用中加入自動新聞訂閱功能 Google Feed ,每條新聞將以卡片形式呈現,相當於Google Discover 的前身。
今年二季度,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釋出的財報顯示,該公司廣告業務收入為 280 億美元,約佔總營收的 85.7%,依然高度依賴傳統的廣告投放帶來的營收。
而值得注意的是,其分發流量成本(即 Google 為獲得網站流量而向夥伴支付的資金)總支出為 30 億美元,在獲取流量方面的成本高達 62.88 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 46.29 億美元。
雖然 Google 通過 Android 系統,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佔據先機,但為了保住 Google 搜尋在移動端的份額,Google 一直在向蘋果公司支付高昂的費用,以確保其成為蘋果 Safari 瀏覽器的預設搜尋引擎。
據外媒報道,在 2014 年,谷歌為此向蘋果支付了 10 億美元,去年則是增加到了 30 億美元,而高盛分析師預計,今年這一金額有可能會大幅增長,激增至 90 億美元。
流量分發成本激增,如何從中獲取儘可能多的收益也成了 Google 需要思考的問題。從搜尋到資訊流,百度的成功或許讓 Google 可以有所借鑑。如今的 Google Discover 應該就是 Google 深思熟慮之後的產品。
科技媒體 TheVerge 評論,對於谷歌來講,這是一次巨大的轉變,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組織資訊,幫助使用者理解上下文。不過,從另一角度來講,資訊流的出現,也存在使用者潛在的抱怨,通過推出更多的消耗型內容,讓使用者某款應用上停留過多的時間。
不過,Google 的資訊流產品真的能和百度那樣成功嗎?愛範兒稱,矽谷的媒體並不是特別看好谷歌資訊流業務,他們對於 Google Discover 的評價基本上還停留在老三樣的評論上:對抗 Facebook News Feed,對比 Apple News,以及擔憂假新聞和隱私氾濫。
當然,也有評論稱,美國的國情和中國不一樣,沒有那麼多勤勤懇懇的自媒體來產出內容,因此想要效仿 Facebook、Twitter 等 UGC 社群在美國做資訊流,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不過,資訊流的個性化推薦已經成為現在大眾獲取資訊的主流方式之一,特別是在中國,得益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使用者的時間碎片化,這種模式是廣大使用者在無明確目的性時獲取資訊的重要手段。
同樣是做搜尋引擎起家,百度的資訊流能夠大獲成功,併成為驅動營收的核心引擎,便是 Google 最好的借鑑。
最後,我們回到 Google Discover 是否借鑑了百度資訊流的話題上。
有人說,Google 在 2016 年就推出過資訊流產品 Google News,不過 Google News 其實只是簡單的新聞推送,並不算真正的資訊流產品。因此,百度的資訊流產品確實是先於 Google 推出的。
至於如今的 Google Discover,知乎使用者@周健睿表示,
怎麼貼合用戶,做的時候細節是怎樣的,商業模式是怎樣的,怎麼盈利……從策劃、研發、到產品,需要整個團隊的協作。在我們眼裡看到的是簡單的幾個卡片插入搜尋引擎,其實必然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不穀歌也要做短視訊,也有個性化推薦自媒體。他們這麼做不是空穴來風,百度在這方面獲得了成功,有不少盈利,因此 Google 有這個珠玉在前,再去模仿,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來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6139991/answer/499998803) --------------------- 作者:AI科技大本營 來源:CSDN 原文:https://blog.csdn.net/dQCFKyQDXYm3F8rB0/article/details/82992725 版權宣告:本文為博主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博文連結!